【原创】周期涨疯了,首席说“新周期”被群嘲,周期故事到底要怎么讲?

本文来自选股宝APP,作者选股宝小小猫,了解更多内容请下载 选股宝APP

这个周末,某宏观首席“教主”的“新周期”观点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焦点,甚至有人调侃,“教主”只花了两个月中国经济就先是二次探底,衰退通缩,然后清净无为,经济股市L,现在新周期崛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是L型,是LV。

原本应该严肃的宏观分析师的观点可以一日多变,这也让很多踏实做研究的分析师们坐不住了。

广发宏观郭磊,是一位注重数据说话的宏观分析师,同时,他也比一些宏观分析师更注重了一些“微观观察”:

“从方法论上来说,均值回复是所有经验研究的源头之一,所谓‘周期’,本质上是一种均值回复(mean reversion)。这种宏观上的均值回复现象是一系列微观过程的结合,如从需求收缩到杠杆率调整,从微观杠杆率触底到资本周转率回升,从资本周转率回升到ROE和ROIC修复,从ROE修复到资本开支回升,从资本开支回升到需求沿产业链传递,从需求传递到原材料再定价……

所以,对周期的阐释,本质上也要理解它是所有微观过程的次第均值回复,不能落到一些傻假大空的概念和口号上,那样也会把周期理解向极端;对周期的反驳,也不能用“依旧是投资拉动”“依旧是那些产业”“依旧没有出清”这样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周期起来这件事本身也只是一个周期事件,本来就不是说世界要脱胎换骨。完全两个维度。

华创策略首席王君也认为没有所谓新周期,目前始于2016年的短周期启动存在三个基本背景:一是高级别周期和转型期经济结构矛盾对于总量需求的压制,二是本轮中周期高点以来持续的量价齐跌带来微观企业层面成本体系和产能格局的重塑,三是宏观上弱需求刺激与行政化去产能政策的并行。

国金策略首席李立峰同样认为国内经济“没有新周期,只有老故事”:对于A股市场“资源周期品”的股价表现,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一是环保核查,二是供给侧改革,都是在谈“供给收缩”的逻辑,而非需求端的新周期启动。

而对此次工业品周期认为最为深刻的要算中泰钢铁笃慧,他曾在二季度策略中曾写道:工业企业近年来供给端调整充分,盈利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且存在资产负债表修复四年后重新扩张的可能性。高盈利的时间跨度有望进一步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带来对经济中长期预期的变化,从而促使企业获得重新扩张的动力。

从笃慧观点中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这轮周期品的上涨是过去几年企业经历长时间低迷而主动选择的市场淘汰(供给端充分调整),从而有了今天的周期复苏。而不是需求变化带来的所谓“新周期”

同样,笃慧也对“巫师”程定华去年底的一篇演讲表示了赞同:“总得来说,基本上可以确信今年(此处指2016年)大宗商品这样的一轮上涨,它不来自于需求端的一个变化,因为需求端的变化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它主要是来自于供给端的变化,并且供给侧改革也并非主导因素。”

主要来源于周期的力量,是来自于一个自然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中国从09年之后开始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我说的PVC、烧碱、纯碱等等就是最过剩的行业,但是大家忘了一点,这些行业大概已经连着亏损了5年以上。那在微观这个层次里面,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出现了连续5年的亏损,你认为这些企业家他们会无动于衷吗?他会坐在那里等死吗?所以实际的情况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微观这个层次里面实际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你以为还有很多公司在里面、还有过剩的产能,但其实它没有那么多,因为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他们都死掉了。”

此外,中信建投基金投资总监王琦在PPT中写道:2016-17年,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双双改善,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反而主动去杠杆。王琦用微观视角,观察产能周期对杠杆率的影响明显强于货币政策。

因此,长期的行业低迷已经让很多周期行业本身在出清,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从而在这个时间段,周期恢复,这并不是某些宏观分析师所谓的新周期,他们或许只是因为不注重微观数据观察,忽略企业家才能对于市场不同情形下的主动应对,从而保证企业在艰难环境中生存或者用脚投票,这些本身也是组成周期的影响因素,是构成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或许这本身也是周期的魅力。

最后,用笃慧周末的一条朋友圈点评收尾:

有些投资者总是纠结于周期终究会幻灭的长期性问题,但周期就像周天王那句话:周期终将幻灭,但在此之前我们仍将经历一次康波,虽然轮回才是永恒,但周期的奥义是对过程的追逐,所以,周期研究的核心是对过程的描述,如果不是对过程的珍视,对周期的一知半解只能永世沉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