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骆健佑,8月底成为安赛龙训练营的成员,感觉和安赛龙3个月的训练,让他在成绩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我之前看过他的比赛,能力是有,但是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还不够细腻,处理球还不够冷静。但是这次印尼公开赛,可以看到他各方面的进步。虽然我没看到他和安赛龙训练的场面,但我觉得从比赛场面来看,这段时间的训练对他帮助很大。
首先,可以看到骆健佑的防守能力的提升,对来球预判的准确度极高,甚至可以在极被动的情况下接杀勾对角,这是他之前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他在网前的小球连续控制能力也有明显提升,能更好地给自己制造进攻机会。而这两点的提升,我觉得和安赛龙进攻凶狠、网前细腻的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训练中骆健佑如果不能在这两点上进步,安赛龙可能不会太满意彼此的训练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短短3个月的训练,骆健佑就从一名不算突出的运动员进化为一名极具冲击力的运动员,与安赛龙一起训练的经历肯定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可以被其他队员或队伍借鉴。
一般的思路,我们觉得同一水平线上的队员一起训练是合适的,但实际上,一些整体实力还不是那么强,但是很有冲劲的队员如果能和高水平的选手一起训练,其实对双方都会有提高。我在国家二队的时候,每周教练组都会安排一节训练课,让二队表现最好的两名选手和一队一起练、一起打对抗,在我们看来那是一种奖励,所以只要有这个机会,那绝对是全力以赴。
和一队队员对抗的时候,恨不得前五分就把自己全部能力打出来,这对激发年轻队员潜力、迅速进入状态很有帮助;而对于一队的队员来说,一上来就受到冲击,这在一队内部对抗时很少见,因为彼此熟悉,上来都会比较保守,而被二队队员一冲,感觉又不一样了。
简单来说,二队队员的冲击会给一队带来“鲶鱼效应”,刺激他们稍显平淡的节奏;而一队队员用实力和经验给二队队员上课,就很像武林高手指点有实力但还没开窍的晚辈,可能一次对抗,打开了年轻队员的新世界,任督二脉就打通了。
最近老看网上提到“降维打击”这个词,虽说有道理,但感觉把不同纬度之间的路给封死了。实际上从体育的角度来说,不同水平之间的碰撞,“换维交流”,往往能有新的火花,骆健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