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上“中国结”,完成“第一翻”:解密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山制造”①

跨越伶仃洋,连接粤港澳。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江海直达航道桥上的“海豚塔”优美的造型是整座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两大景观。

你们一定看过它们的英姿,但不一定知道这两组巨大的钢结构构件,都是在中山制造、拼装的。

南方+找到了它们的制造者,解密背后的故事。

一块块“积木”拼出“中国结”

作为一个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是整个工程中最早完成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最有中国味道的部分。2015年4月20日,青州航道岐澳索塔结形撑吊装完成,“中国结”成为港珠澳大桥的点睛之笔。

看上去体态轻盈、线条优美的“中国结”实际上是一个重达780吨的全钢结构庞然大物。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港珠澳大桥CB01标项目经理赵达斌介绍了“中国结”的制造过程。

相比一般直线造型的桥塔,这两个“中国结”更能兼顾结构和美观的需要。为了达到质量和尺寸的完美要求,“中国结”分为多个节段在陆地上进行制造,然后在现场逐段拼装,节段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呈现出“中国结”的形状,光是螺栓的数量就超过到1.8万个。

中铁山桥集团中山基地就是这些钢构件制造的地方。该公司承建的钢箱梁全部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先在位于秦皇岛的产业园制造出钢箱梁构件的一个个十多米长的“板单元”,再运到中山基地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大型构件,并且完成涂装的重要工序,然后再逐件运到桥梁建造现场。

赵达斌说,“中国结”的构建小的有10多吨重,大的有50多吨重,都需要吊装到160米的高空中进行拼装,还要钢结构和混凝土之间密切配合,不能出丝毫差错,难度之大不难想象。

“巨无霸”助力完成“世界第一翻”

为了更好地完成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建设任务,中铁山桥集团专门投资15亿元在中山设立基地。中山基地自2012年底开工投产以来,共完成港珠澳大桥小节段拼装779个,大节段72个,钢结构总重量约18万吨。

事实上,不仅一家港珠澳大桥承建单位选择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设立生产基地——利用横门水道进入伶仃洋出海口的便利,对于运输桥梁大型结构十分方便。而中铁山桥集团还专门新建了55米宽、160米长的港池码头,配置目前此类型其中吨位最大的2000吨龙门式起重机两台,不仅满足了港珠澳大桥大节段钢箱梁的上船运输,还助力完成了“世界第一翻”。

2016年6月,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航道桥上的最后一座“海豚”造型钢塔完成吊装,距离大桥贯通又近了一步。然而,第三座“海豚塔”却一度是工程的难点——由于受到现场浮船吊装工况环境的制约,它不得不来一次180度“大翻身”,可是已经安装好的“海豚塔”重达2560吨,高105米,如此规模的大型钢塔整体翻身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史无前例。

最终,任务落到了中铁山桥集团中山基地的两台“巨无霸”身上。经过5个月的准备和模拟,其中包括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对它们进行了3个月的“体检”,他们把“翻身”180度分解成136个步骤,边翻边检测,动用100多人连续奋战一天多的时间,才完成了“世界第一翻”。

不留一块垃圾,保护白海豚家园

在中山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这当中还有一位“全国劳模”,他虽然不是施工人员,却对工程的顺利推进起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他是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中铁山桥南方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部长、港珠澳大桥CB01标项目经理部HSE管理部副部长马学利。10月23日,马学利与赵达斌一起从中山出发参加了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确实非常激动,到现在还没释怀。”24日,马学利说。

马学利从事的HSE管理负责的是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职业健康、现场安全和环保管理。作为大型跨海通道,安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由于地处特殊位置,对环保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施工过程中,除了日常的安全维护,马学利和同事们还经历了多次台风的考验,包括去年的“天鸽”和今年的“山竹”,均未出现险情或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对环保要求甚高。马学利说,由于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施工前他们会专门针对白海豚保护对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了相关保护方案,一旦有白海豚靠近现场,就会停工或适当驱赶。

施工建设这么多年,港珠澳大桥没有在海上留下一块垃圾,所有的固体废物都按照高标准予以处理,日常垃圾都由工程人员分类背回基地的垃圾站,以实现“零污染”的目标。

相关链接:

港珠澳大桥构件有七成系“中山制造”,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下?

【文字】南方+记者 孙嘉琳

【摄像、剪辑】卢子衡

【摄影】卢子衡 受访者供图

【作者】 孙嘉琳 卢子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中山市~中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