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九十四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他,三十四岁结缘普陀山,
一生弘扬净土,
被称为净土宗十三祖。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本期《老舟山道古》,
庄和刚老师为你讲述
印光法师的故事。
人物名片
印光法师(1861-1940),名圣量,俗名赵绍伊,字子任,陕西郃阳县人。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化闻入京请藏经,聘为助理,至法雨寺主理藏经,至民国十七年(1928)离山去上海太平寺,二十九年(1940年11月)在江苏灵岩山寺趺坐而逝。累计居普陀山三十七年,主修净土,遗著《文钞》四册,被尊为我国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一) 皈依佛门 结缘普陀山
印光法师,原名赵绍伊,光绪七年(1881年),时年他21岁,从西安到终南山,发心剃发,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为僧,礼道纯和尚为师。后入河北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念佛,自号“继庐行者”。光绪十六年(1890),到北京龙泉寺,次年移住阜城门圆广寺。
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到北京请藏经,得《龙藏》要运回普陀山,需要人相助,圆广寺的人认为印光做事谨慎,就推荐给化闻,是年三十四岁的印光便随化闻和尚到了普陀山,化闻和尚礼聘他到法雨寺藏经楼主理藏经,这一住便二十五年,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他58岁时,才出山活动,累计在普陀山的日子达三十七、八年。
印光法师平生不求名誉,不贪蓄财物,曾发愿一生不蓄剃度弟子,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不与人结社会。他到法雨寺励志精修,唯念弥陀,一往数年,后来由于寺众一再坚持请他讲经,乃开讲《弥陀便蒙钞》,听众钦佩不已。而他仍回珠宝殿侧闭关,寮房上书“念佛待死”,一闭两期六年。他披阅经书,勤修佛事,广著文章。
(二)弘一法师拜印光法师为师
弘一法师(1880-1942),天津人,俗名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弘一法师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两个人,一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一是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
弘一大师对印祖十分敬佩,再三恳求列为弟子,直到晚年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印祖破例收下的唯一的出家弟子。
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弘一大师从温州庆福寺前往普陀山朝礼印祖,在法雨寺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仪式,并随侍七日,每天从早到晚,观察学习印祖的一举一动。每顿饭吃完,印祖都会将碗舔干净;或者留馒头一角,把菜碗擦干净后吃下;或者往碗里倒开水,荡涤干净,再用水漱口,然后喝下,惟恐轻易浪费剩余的饭粒。
弘一大师将印祖的嘉言懿行总结为十六个字“注重惜福,力行习劳,深信因果,专弘净土”。弘一大师虽然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宿,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他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三) 一生弘扬净土
被称为净土宗十三祖
印光法师别号“常惭愧僧”,他由儒而入佛,又从佛道而出。他一生弘扬净土,无论为法为人,始终循着这种倾向光明的正觉。
印光大师一生最珍惜福报,不敢浪费。对待自己,饮食不过为了充饥,从不求美食。衣食住等都极为简单粗劣,竭力排斥,享用精美。凡是供养大师珍美的衣服、饮食,不是推却不受,就是转施他人。大师对待自己非常节俭,对待别人非常优厚。凡是善男信女供养的钱财,大师全部替他们广种福田,用于印行流通善书经典,或是救济饥贫。像大师这样淡泊名利,无论修道人还是世俗人,都能从大师身上受益良多。
印光乘愿而来,应运而生,得以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历代祖师的净土教义,集净土教之大成。正如周孟由居士所赞:“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宏扬净土,密护诸宗。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大师的净土教义是集一千多年来历代净宗祖师之大成。
编辑:张瑜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