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有一座埋没丛林近千年的伟大建筑,它在十九世纪中叶被法国探险家所发现,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的吴哥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描述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开始关注起这个神秘的地方。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被柬埔寨全国上下视为国宝,人们将其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亚的千佛坛一起,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吴哥窟的日出,据说是北半球最美的日出之一,每天凌晨四五点钟,都有不少摄影爱好者花上15美金赶到吴哥窟前的莲花池等待那石破天惊的壮美时刻。
吴哥窟日出的壮美,不在于太阳冲出地平线的时刻,而是那太阳将出未出之际的漫天红霞,蓝紫金红,奢靡大气,将吴哥窟标志性的五座宝塔倒映在血红的莲池中时,那一刻,纵然没有信仰,你也会感动于天地的美好赐予!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的暹粒省。原名叫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元代古籍《岛夷志略》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中的瑰宝,成为柬埔寨最靓丽的旅游名片。近百多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缺头少嘴的蛇神纳伽和狮子辛玛用无言的泣诉向世人表达曾经的不堪回首。
吴哥窟坐东向西,最佳参观时间为黄昏前的两小时,近300米宽的护城河将吴哥窟主建筑群与周边环境隔离,形成一座独立的岛屿,进入建筑群的唯一途径就是位于西侧的石板桥,古道两旁是残损的护法神兽。
一道由西往东的长堤古道,横穿方方正正的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为了保护这条古道,人们在它的旁边修建了一道浮桥供游人通行。
一眼望去,金字塔形的寺庙最高层,矗立着五座锥形宝塔,这个经典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被铭刻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穿过护城墙西门,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穿过翠绿草地的石板道路,直通吴哥窟的西大门。
古老的城墙,灰白斑驳,精美的浮雕亦风化得面容模糊,透过古色古香的连子窗,目光与外面静坐发呆的美女不期而遇!
环绕寺庙的回廊,是恋人依偎着回忆的好地方,岁月静默,哪怕穿越千年,只要身边的人儿是你,就好!
据说柬埔寨老人上了70岁,就开始穿白色衣服,吃素食,一心敬佛了!
吴哥窟这种内外廊式的建筑风格,在炎热的东南亚历史很悠久,既遮挡了强烈的阳光照射和连绵的暴雨,又兼具通风纳凉的作用。
走进西大门,便是一条长347米、宽9.4米、高出地面1.5米的天界桥,又称中央大道,路的两边均有七头蛇神纳伽作为护栏,虽然挥汗如雨,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吴哥主殿由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参道、正门、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为中心的,象征印度教须弥山的五座尖塔所构成。最外圈回廊与内圈回廊间的庭院里,对称分布着两座藏经楼。
与多数游客的浮躁不同,淡定的僧人们总是带给人们安详和宁静,他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在岁月的长河中,似乎永远都在找寻和感悟!
藏经阁出来不远,有个莲花池,那是专门给信徒们进吴哥窟朝拜之前沐浴净身的地方。睡莲吐芳,满池荷叶,水珠透亮,还可看到吴哥窟那五座宝塔映在水中的倒影。
睡莲午后是闭合的,它只会早上盛开,不过此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
莲池南面有一片高大的树林,这里是拍摄吴哥窟的最佳摄影点,如果想选择好位置或歇息,花上一美元就可在此逍遥好半天。
吴哥窟分为3层基座,呈正方形,第一层是边长200米的方形回廊,全长共800米。许多女孩产生去吴哥窟的念头,恐怕都是因为看了《花样年华》,想去寻觅电影里梁朝伟对着小吴哥墙洞诉说秘密的场景吧!
阳光将一道道明亮的光束射进吴哥窟的连子窗时,梦醒了,这里的每堵城墙、每扇石门、每条石路、每块石砖、每件浮雕也都一一苏醒,一座千年神庙睁开她沧桑却智慧的双眼,笑意盈盈地迎接着每一位如约而至的朝圣者们。
第一层是边长200米的正方形回廊,全长共800米。每一面均有巨幅浮雕雕像,展现的是印度史诗《婆罗音那》和《摩珂婆罗多》里的神话故事。因为回廊展示顺序呈逆时针排布,故尔游客需从西往南再转东,最后往北逆时针绕行游览。
回廊墙面的一尊尊精美的女神雕像展现着优美的身姿。在印度教传说中,修罗和阿修罗搅拌乳海时,从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Apsara)女神,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发型各异,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主要以歌舞娱乐众神,在吴哥建筑古迹中,随处都能看见她们美丽的身影,同时也是东南亚各国民众普遍喜爱,流传甚广的神话形象。
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决定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建造成功。关于吴哥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位元代的派遣官员周达观,他在《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书中记载吴哥窟是当时国王皇陵和神庙。
在四座佛塔拱卫下,神庙腹地的中央高耸着一座直插云天的宝塔。中间的座宝塔65米高,屹立在近15米的须弥台上,要想见到上面的这神仙,你需要俯首贴耳手脚并用爬上这近70度角的石阶,方能体现对神的敬仰。
神庙共分三层,每层都用红砂土石砌成正方形基座,周围以错综复杂的长廊连接,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每个角落都有塔作为标志,每座塔的顶端都有象征性的莲花石刻。通往向上层的台阶几近垂直,过去的台阶是没有扶手的,因1973年一名法国女游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台阶一侧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剧重演,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
时至今日,这一阶梯仍然是攀上中央高塔的唯一通道。
神庙共有五座宝塔,象征着须弥山的五个山顶,印度教诸神的居所。黑灰色的石头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而神秘,更为神奇的是,当夕阳照射在塔身时,宝塔会变得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高塔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形成“环环相套”的建筑格局,此乃吴哥窟建筑的最大特色。内廊间分布着四个大水池,过去被用作僧人或者来此朝拜的信众沐浴净身之处。回廊墙壁上布满了繁复精细的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教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相传吴哥窟的工程浩大,当年还从中国找来不少工匠雕刻浮雕,不过具体是哪些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回廊石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中国“工匠”刻在上面的作品,真真令人感到羞愧啊!
登上塔顶,俯瞰塔下,果然有种众神在上的感觉,芸芸众生,人间万象,善恶美丑,鬼魅伎俩,都难逃神佛法眼。
干涸的内池上有少许积水,落日金辉透过古庙映射在水面,啄食饮水的鸽子宛若站立在一泓刚刚溶化的金汁之中,华美至极!
因为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后来慢慢演变为佛教寺庙,所以神庙里的幽长廊道,有无数僧侣和印度教徒的脚板在石板上面叩响。
宝塔顶上有很多精美的仙女浮雕。在整个吴哥遗迹的所有寺庙中,吴哥寺的仙女浮雕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
在神庙第二层的西侧,有心的朋友们可以仔细对照寻找电影《花样年华》的取景地:影片结尾,梁朝伟来到小吴哥,将自己的秘密对着墙上一个小洞倾诉。
踏着暖暖的夕阳回望,古高棉的辉煌已化作过往云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才是最好的纪念!
神猴哈奴曼缓步向着古庙神殿走来,当丛林拥抱这座宫殿之后,这里俨然已成为美猴王们的家园。
红脸美猴王一身金毛,威风凛凛蹲在黄昏的城门口享用贡品,它们无处不在,居无定所,来去无踪,神乎其神。
当世人潮水般涌入这失落的文明圣殿,沧桑斑驳的神兽依然痴痴守侯在这座浩大的神殿,站在护城河边,云霞染金,神兽们残缺的美反倒令人不知身处神界还是人间,这是众神的宫殿,这是信仰他们的人类奉上的永恒礼物!神话!奇迹!怎样赞誉也不为过,致敬圣殿,伟大的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