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泽国(张英后裔)
圆 曲 素 雅——明清古城之风格特征
明代,桐城隶属南直隶安庆府,得京畿之利。至明成化前后,县城在过去基础上有所拓展,规模格局有较大变化。县治衙署建筑复建于宋元旧址,县城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未变,但横跨龙眠河两岸的城市布局有所调整,弱化河东,重点于河西发展。如宋元儒学被毁后,并未于河东原址复建,而是迁建于县治东南佑文坊。如前朝设于城外的清风市,(教委工地宋瓷遗址可为佐证。)此时已进入文庙西北的城中位置,但县城西北隅的凤山(指廪岭)其时尚未括入城内。万历前县治无城墙(马其昶《桐城耆旧传》)。
明清桐城位置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万历砖城是桐城城郭的最终定型期。“明万历丙子年(1576),知县陈于阶,同邑绅南京户部侍郎盛汝谦、河南布政司吴一介,请于巡抚宋仪望、巡按唐练,具题建造砖城。周六里,西北负山,东南瞰河,有门六:东曰东作、东偏曰向阳、南曰南薰、西曰西成、西偏曰宜民、北曰北拱,各有楼。计地八百二十七丈,计雉堞一千六百七十有三,计费银二万一千二百两有奇。”相对于中国历代城池的构造形态,桐城城池的建造风格独具一格,比较罕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圆、曲、素、雅”四大特点。
1
圆
桐城县城为正圆形城池,更准确地说呈龟背形。它不像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方形城池那样,一次性设计到位,经纬相交,横平竖直。桐城明清古城是在经历了唐宋元千余年的朝代更替,迭经兴废,始终在一个老地方逐步发展起来的。
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城区图
民国时期桐城县城地图
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驭寰教授来桐城实地考察时这样评价:“桐城是一座正圆形的城池。从全国来看,除了桐城,没有一座正圆形的城池,桐城县城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圆形城池。”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方城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故治陈陈相因。初唐的建城选址,汲取了隋代同安县城无险可凭和原山旧城封闭隘障的历史教训,顺应自然法则,利用背山瞰河的有利地形构筑城池。其后历朝因循接续,一直在原地发展。二是地理环境使然。城区位于落差不大的低矮平岗(含东南局部古河床洄湾淤积带),北抵环状山窝,呈半弧形外包状;南滨龙眠河湾,河水绕城南西拐,兜水环护;东临河道,西接平畈,中脊隆起,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形同龟背的自然状态。三是城防功能所需。因地取势,依势赋形,巧妙利用西北环山、东南面河的龟形坡地,构城池以圆形,剪除视线死角(贴城墙内脚环置城墙衖内圈),优化战时城墙上下呼应、城中四方通连、灵活快速反应的整体防御体系,增强了古城易守难攻的主体功能。
2
曲
唐开元间选定的治所位置,为龙溪出山后的首道河流拐弯处,是一处被后世形家倍加称许的风水宝地。治所北倚道冠山,左为钓鱼台,右为凤山(亦名指廪岭),地势呈东南向递降,山环水绕,气韵灵动。唐五代以前的县城,当在东大街(今北大街东段)以北的较小范围,城池规模不大。宋元时期的城南地界为县治东南佑文坊到清风市沿线(城中清风市教委工地宋瓷遗址、城南相府旧址南宋墓葬等是为例证)。明代中后期,城区扩张加速,城西、城南渐次圈入城内。至万历筑城前,囊括官署、民居、儒学、寺庙、祠堂、坊表、楼阁、花园、街衢、里巷、市廛、沟渠在内的城内格局自然成型。
每一座城市的建构,都有内在的格局肌理。其中的道路系统,就是这种内在肌理的经络血脉。它源于城市的功能需求,体现的是城池构造的个性化特色。古代城池多作方形或长方形规划布局,道路系统呈现方格状。桐城却恰恰相反,(“城内没有一条直通的大街,都做一段一段的弯曲的巷子,城门之间也不做直达的干道,东西南北各方向的大街也是不直通的”。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城中道路呈龟背纹蛛网状布局,外圈城墙,圆曲互通,充分反映出当初的设计者们崇尚自然的构思理念和匠心独运的卓越智慧。
环城东路施工中暴露的老城墙基局部
老城残留的“七拐、八阁、九弄、十三巷”的孑遗故迹,是明清县城格局肌理、特色风貌基本特征的“曲”体标本。
“七拐”是指:城南的上潘家拐、下潘家拐,城北的殷家拐,城西的勺园拐。(其余待考)这里所谓的拐,是指道路转变方向的拐弯抹角处。圆形城池、不规则巷衖,是城中曲弯多拐的成因。
“八阁”包括:县丞衙署东的魁星阁,儒学内的尊经阁,儒学东的文昌阁,儒学西十字路口的圆通阁,观音阁街的观音阁,圣庙与陆家井之间的长生阁,(案,疑即三角牌楼。)东作门内的地藏阁,向阳门内梓潼阁街的梓潼阁。(阁是一种传统楼房式建筑,兀自独立,四方不靠,常建于地势较高处。中国古代的阁通常为两层,四周设槅扇及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或奉祀之用。)城中八阁今无一存。(桐中半山阁所建较晚,不在其内。)
今天的人们将本为建筑物的“阁”,误解成道路形状的“角”(桐城方言角、阁同音),按曲巷拐角来理解。“拐”、“角”同义,何须区分,这显然是一种误读。其实阁是城内通衢曲巷中,明显区别于民居建筑的公共建筑,在外观造形、高度体量、空间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标特征。(城中八阁的功能属性有所不同,坐落分布亦有区别。例如与儒家相关的魁星阁、尊经阁、文昌阁,是建在衙署和儒学内外,位居县城政治、教育、文化的中心,显示的是主流社会的儒家文化。
另如观音阁,却建于紧邻清风市的闹市区,位于圆城中心,处在城内交通节点上的公共活动区域,观音阁所在街巷也因阁而得名。这类阁供奉的是佛教、道教的神佛,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关,是普通百姓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之所在。而有些阁显然不是道路名称,但却有街衢座标的特定文化涵义,在城市的交通组织中具有约定俗成的标识作用。)当时的城里人将阁列入街衢里巷的名称范畴,完全符合城中道路的识别系统和区位特征。
“九衖(lòng)”、“十三巷”(东门城墙衖、南门城墙衖、西门城墙衖、北门城墙衖、安家衖、周家衖、齐家衖、贾家衖、欧家衖、火厂衖。(计有十衖) 洪家巷、新巷、寺巷、柴巷、罗家巷、操江巷、扬子巷、六尺巷、一人巷、里仁巷、双井巷。余尚待考)组成的小巷里衖系统,是城中错综交织、曲折勾连的交通网络。张驭寰教授指出,城内没有一条直通路,路、街、巷都是弯曲的短路、斜街,特别是圆形城池内的一圈贴城衖等,是与其他城池最为不同的主要特色。正因为如此,桐城县城的构造类型才成为中国城池史上的鲜例奇观。
桐城城池六门,仅南、北城门坐落于中轴线上,其余各门并无对应关系。城中的主干道,是在唐宋旧治的基址上,参照古代的一种 “门口不相对,道路不直通”的城市规划原则,以县署为中心节点,横向连接东、西城门的一条城中大道。这是城中唯一的官道,号称七省通衢。道路两端的东作门和西成门,其实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路以衙署中分,别为两街,正东曰东大街,西偏南曰西大街。
东作门城楼
城中另一条干道是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大街,北起观音阁,南抵南薰门,S形南北走向,中与多条东西向巷衖交接,是南部城区内外交通的主干道。
北拱门内北大街(今名北后街)亦呈S形,北通城外,南连东大街,是县北山民入城的主路。衙署东界北大街,西为宜民门内柴巷。宜民门、柴巷皆为方便樵民入城售柴卖炭所建。
向阳门与西城门之间虽无直道相通,但由数条街巷斜向勾连、通达两端。东南起自向阳门内梓潼阁街(今双井巷),过陆家井至三角牌楼,再接圣庙学前街、城隍庙街、操江巷抵西大街,止于西城门。便捷通透、连缀交织的街巷里弄,形成了全城内部的曲体交通形态。
3
素
以建筑物类型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功能分区,是每座城市的结构特色所在,而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或建筑群,则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标志。桐城古城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城池建筑、衙署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整体环境等方面,就其中占住主体地位的民居而言,其基本风格可用“素朴”二字概言之。
城中建筑除县衙、文庙、大街等专属坊区外,充斥闾阎房间的全是居民区,丛集连片的民居建筑是为古城的建筑主体。这种状况的形成,是与明中期以后城居人口的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
东大街商业区
从明弘治前后至清道光时期的里坊设置及街巷分布看,城内划分有12里坊36片街区(明清时期或有变化)。若以城区南向发展的年轮截分,可划作北、中、南三段:北段为东、西大街(今北大街)及其以北的北城区,(内有辅德、仁和、牧爱、龙眠4坊,计8片街区。北城区年代最早,是唐宋时期的旧城所在)中段在扬子巷、鼓儿街沿线(今扬子路、龙眠西路一线)至东、西大街之间,(内有凤仪、佑文、太平、指廪4坊,计14片区,为中城区,其年代大约在宋元至明初之间)南段有杨林、丹桂、世美、治平4坊,计14片街区,为南城区,(形成时间当在万历筑城以前的明中叶)不同时期的建筑,与里坊所在的街区形成都存在一定联系,简洁大方、朴实无华是城区建筑的总体风格。
老城街区局部俯瞰图
从宋元以来的北城街巷名称看,如罗家巷、余家湾、齐家衖等,多以姓氏冠名,足见当时的城居氏族已连缀成片,形成闾阎里坊。自明中叶以后,桐地文运大开,一邑之中科名仕宦踵相接。据马其昶先生统计,从明成化二年(1466)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150年间,桐城就有66人中进士,更多的是举人、贡生以及其它途径进入官场的人。这些官僚仕宦退休后,基本返回原籍,定居县城,致使城区日渐增大。
入清以后,情况尤甚,清姚琅《宿桐城县》“第宅榱题接,缨簪冠盖倾”的诗句,就纪录了当时官宦世家、缙绅大族丛居云集,城中人口日趋饱和的真实状况。从操江巷、廷尉第、宰相府、宗伯第、南昌府、丰城县、枣强县等流传下来的地名看,此时的官宦府邸已呈扎堆状况。城内除几条大街所在的商家民宅外,几乎全为世家大宅、绅衿府第。世家宅第的区间分布,带有仕族兴起时间先后的家族特征,明以前世家多在城北,清以后多居城南。
民居建筑的规模档次、形制风格与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品质修养及其设计理念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桐城城区的民居建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渗透出文人士大夫的气息。如北城的桂林方氏、麻溪姚氏,西城的吴越钱氏、延陵吴氏,南城的清河张氏等世族宅第,不见朱门的豪奢,惟有士林的清雅,彰显的是古邑民宅古风清柔、平实淡雅的文化魅力。民居分布在清幽静谧的坊曲里巷中,七拐、八阁、九衖、十三巷编织的里坊网格,展现出缙绅大宅、仕宦府邸各自所在的街区特色。
民宅设计一般坐北朝南,独立成区。其中主体建筑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数进几开间,(案,三、五开间不等,以五开间居多。)前厅后室,左右厢房,中间院落开阔敞亮。住宅建筑按功能分有厅堂、居室、卧房,脚屋等。(堂一般在前,也称对厅,是行礼会客的地方。两翼相向为对屋,通常为客房。堂后为居室,两侧为东、西耳房。房屋多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堂前有阶,拾级而上。前后进梢间两翼或以小厅相连,或前堂后室不连(如姚元之旧馆),是为厢房。)宅中大小院落,相互通连,多以通透花墙间隔。屋基、院落的柱础、压沿石多用石材,明代采用花岗岩麻石,清代改用白石,(案,当地叫“江南石”。)有明显的时代区分。庭院排水砖砌明沟,露天地面铺以河石,多呈“席纹”式样。(案,又称“人字石”,取自郭外龙眠河。)
正厅为宅内主要建筑,多在第一、二进,前有门厅或过厅,后为居室。厅堂中间为客厅,前后槅扇门;侧间居室,前后坎墙、坎窗,前后檐置留宽廊。厅堂为单层梁架式结构建筑,空间通透,弘阔敞亮。屋面铺设望瓦或望板,堂心三合土地面、外廊走道青砖墁地。
住房多为穿枋竖列式二层建筑,楼下住人,楼上置物,前后通风,冬暖夏凉。楼下卧室前后槅扇门窗,隔间箯篱粉墙,地面铺设木地板,室外前后走廊。形制多为合院式,有前后两进、连带两厢的四合院布局;也有前院后楼、倒座宽廊式或倒座边厢式三合院设计。
封建时代,民间建筑还必须符合一定的礼制规范和等级规定,不得随意僭越。城中品秩最高的宅第是张氏相府,大门三开间,中为正门,两边门房,是类似衙署一类的门厅式建筑,闬闳轩阔。门前有门礅抱鼓,门外有圆形雕龙旗杆石(又称石鼓)、竖型麻条石旗杆夹等装饰构件。一般的民居大门多系一开间过厅式,或在外墙开门,上罩斜披屋面的倒座门廊,外观呈道冠状。城中民宅的规格形制、区间大小虽等次有差,但无贵贱尊卑之别,形式基本接近,风格趋于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南薰门内外老城区
城区的商业建筑仅算民居建筑的附庸,规制较低,模式单一,区间固定,简陋逼仄,区域限制在城内外大街(城内区域较小)。
桐城城区的明清建筑,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自成体系的地域特点。其构造工艺和结构外观,都呈现梁枋竖列、青砖裸墙、装饰简洁、布局紧凑的总体特征。主次建筑错落有致,居室庭院通透敞亮,既不同于江南建筑的粉墙黛瓦、繁复雕饰,也有别于皖北建筑的齐檐封火、粗犷厚实,而是兼容二者之长,具有简洁朴茂、素雅平实的鲜明地方风格。
4
雅
古城的清风雅韵无处不在,而最能体现其特色风格的还是城中比邻连片的世家宅第。主体建筑的梁、枋、柱、础、屏门、轩廊、隔扇、窗棂等局部一般都雕饰有花纹图案,繁简得体,高贵典雅。居宅无论大小,设计皆精致雅尚。像书房、花园、庭院、庖厨等附属设施,都能围绕主体建筑灵活厝置,巧思布局。世家大宅的院落深处,往往能看到屋舍主人精心营造的园林小品,以凸显私家庭院的个性特征。
明清之际,城中著名私家园林有方氏的“潇洒园”,张氏的“渉园”、“勺园”、“五亩园”,姚氏的“南园”等,面积多不大,但广狭合度,构思奇巧。
如张英《五亩园记》中描述的五亩园:“予所居之室在城西南隅,曰‘笃素堂’。予为宗伯时,皇上御笔所赐之名也”。“堂之后有梅十余株,曰‘咏花轩’”。“居室之南为五亩园,有二方池相接,可二亩许。临小池构屋三楹,曰‘六经堂’”。“其临大池,则有亭翼然,清波涟漪,环以高柳。‘秋水轩’三字,则驾幸金陵时,特御书以赐之。其池之南与此亭相对,则有楼三楹,曰‘日涉轩’。有小亭曰‘兰丛’。予园最称僻野,惟有高柳数十株,竹数千个。其桃、杏、兰、桂、梧桐、紫薇、石榴之属,则周乎两池而分植之。”从中不难看出,主人建房造园的旨趣,是在追求恬淡幽静的闲适意境。
流经城区的桐溪塥、蛛丝沟,被世家造园巧妙借用。他们以资源共享的清溪活水,营造出文化古城的灵动气韵。造园者们大多并不看重江南园林的侈丽淫巧,而是意在自然山水的情趣营造,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于方寸之间抒发各自的理想与追求。
在城池布局的空间营造上,也处处透溢出儒家文化的清韵流风。明中叶后,格局分区成型,功能体系完备。城里是仕宦缙绅、耆旧宿儒的退养之地,也是世族子弟读书仕进的修业之所。城中非儒风不举,无戏楼、酒肆等游乐去处。(案,娱乐场所都在城外。)里巷清幽,居无驳杂。城外关厢则市廛连片,商铺货栈、百工铺作及饭店茶馆密布其间。
由城池道路、水系、绿化等构成的城居环境,无处不在地显现出清丽雅洁的风格特色。
1.凿渠引水 明初桐渠的开凿,是解决西郭农田的灌溉问题,( “洪武末,知县胡俨以城南地高阜,无湖池灌溉,旱辄无收。相桐溪流可利之,因凿渠从县治中出入市中,凡三里余。” )但在流经城区时,又兼负了惠农之外的城市功能。溪水自北门水关入城,在县衙前一分为二:往西曰桐溪塥;往南称蛛丝沟。当初建造者的这种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利民初衷。这道城乡共享、世代延用的古城名渠,解决了城区防火、排涝等一系列问题。城中衙署、县学等公共设施以及滨水穿流的私家宅第,多引溪为池,依水造园,美化了城居环境,提升了古城的文化品位。
2.借山造景。桐城建城时,有意识地将一部分山包在城中,除考虑有山可守的城防功能外,还可使城池的规划、布局、建筑生动而不呆板、富有层次感,县城实际上就是个半山城。民国初年桐城中学所建的“半山阁”藏书楼,其名即出此意。城北有山,可俯瞰东南,尽揽一城秀色。山与城池的完美结合,是城池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世代研磨的智慧结晶,至今余韵尚在,魅力犹存。
3.道路硬化。早在明代的县城,城关内外的道路就达到了路面硬化全覆盖,这在当时的全国来讲,实不多见。城内外大街路面统一采用黄色花岗岩料石铺设,(俗称麻石条,规格长约4尺、宽尺余、厚6至7寸左右。)下覆排水沟渠。至今尚存的城区大街有近4千米长,东向延伸至新市街,南到崔家坟外泗水桥。后街里巷无论宽窄(即使一人巷也不例外),皆以河石(大鹅卵石)铺砌。时至今日的里坊街面,早已打磨成岁月的金黄。
4.城区绿化。古时城中的环境绿化,与今大不相同,公共礼制性建筑和私家庭院,是城内绿化的空间所在。衙署、县学、祠堂、书院、寺庙等大型群体建筑,是树木最多的地方。桐中校园存留的古树,大多是当年县署中故物。密布城中的宅院、庭园,是城池绿化的主要载体。私家庭园中所植树木,主要有榆、柳、桂、朴、皂角、银杏、玉兰、梧桐之属,也有杏、梨、李、柿、枇杷、石榴等果木树种,文人钟爱的梅、兰、竹、菊更受青睐,几乎无处不在。
最具代表性的树种当属皂角树。老城今存三本,一在相府,另两棵分别在广场南端与和平路口,老干虬枝、枝叶繁茂,冠一城之木。此类皂角树多为私家庭树,大户人家皆有种植。树上结的皂角,乃天然洗涤材料,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不可或缺的经济实用价值。皂角学名“皂荚”,属于豆科植物类落叶乔木,每当春夏时节,浓荫耸翠,覆压全城。
五亩园皂角树
东郭外龙眠河彼岸,植被广袤,多杨、柳、枫、榆之属。清溪曲岸,柳绿花红,冈陇起伏,阡陌纵横。城南大河外南门畈,平畴沃野,稻菽飘香。河曲内的城南关厢,清溪如练,碧水绕田,水芹如茵,四季葱翠。西、北附郭,小山连亘、古木参天,世家园林自郊原上一路撒落,掩映在山麓云林之间。城池位处其中,四季入画,秀色可餐。
5.水污分理。城内居民的饮用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几乎家家有井,甚或一家几口。商业街区的居家少井,水井多在街面,邻里共用。(城中水井多具明代特征,花岗岩整石井圈,鹅卵石垒砌井壁,外形统一,材质与街面路石同。至今老街的一些古井,仍可使用。)星罗棋布的满城水井,是城中居民的生命源泉,它滋润着古老的土地,点染出小城的靓色。
早在明代筑城前后,邑中先贤们就利用地形落差,因势利导,组织规划了全城的雨污导流系统。城池西北高、东南低,桐溪塥与蛛丝沟自北分流,汇城中雨水,顺地势由西、南水关出城。(人口密集的商业大街于街心开渠,上覆条石,集雨水、生活用水于街下,由水关排出。)一般民房建造时也预留排水系统,屋下埋涵道,天井砌明沟。
家庭生活污水主要为洗涤废水。世家宅第洗衣不出户,(案:城外居民则多于河、塘浣洗。)井边置石头盆(花岗岩整石凿成),废水直接排入自家水柜窨井。城区地下多河床,砂石堆积层深厚,渗水自然净化。居民生活燃料靠木柴。少量生活垃圾也被当作有机肥,用于林园庭院的花木养护。日常饮食累积泔水为牲畜饲料,旱厕粪便为农家肥,由乡间农户订购包销。这种变废为利、自然净化的循环模式,是城里人世代相沿的生活方式,上世纪中叶后才逐渐终止。这种原生态的环保模式,使得城池始终保持洁净如一的靓丽容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