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2023年07月05日19:32:12 热门 1624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近日,在东莞党代会及两会举办期间,“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是东莞的城市特色,它将成为指引这座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

“东莞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主线,抓住了东莞产业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世界产业竞争的态势,很有全局观。”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国军表示,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他感到非常兴奋,同时也对下一步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充满了信心。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坐落于松山湖的工研院,正是东莞早期探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试验田”。如今,该研究院已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展望未来,张国军表示,工研院将继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推动研发方向往高处走、产业发展往实处走、空间拓展往远处走、机制改革向深处走,争取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突破体制“藩篱”,释放人才活力

“我们研究院要做的事情,就是两个思路: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二是为承担国家使命担当。”谈起筹建工研院的初衷及使命,张国军十分坚定。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2009年工研院落成使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莞,是靠“三来一补”起家的。然而,迈入新世纪后,这一传统的模式已难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2005年左右,东莞提出要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2008年,工研院应运而生,成为东莞在松山湖建设的首批重大科研机构之一。

“我们希望能在工研院打造一个小环境,成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粘合剂、孵化器、加速器。”张国军如此表示。

然而,产学研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人才、资金及如何与企业结合是要解决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账上只有两三百万,只够发三个月的工资,人心也不稳。”张国军谈到,创立之初的工研院仅有30余人的创业班底,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对此,当时担任工研院院长的邵新宇院士提出:“改变不了大环境,就从‘小环境’入手。”于是,工研院开始启动一系列在当时外界看来大胆的创新尝试——突破国有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设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例如,为进一步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2010年,工研院率先出台了无形资产评估激励制度,将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的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

同时,工研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和院长负责制,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人事权;此外,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到研发活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选题,动态设立调整研发单元,灵活配置科研人员、组织研发团队、调配仪器设备等,学术自主权相对较大。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第一次全员发展规划大会

“这就是‘三有三无’模式。”张国军介绍,即“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费”,“有政府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激励机制”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新型体制机制。

得益于“创新、创业、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如今的工研院,已拥有600多人规模的研发团队、1000多人规模的工程化团队。同时,先后获批1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7支广东省创新团队,东莞市特色人才36名,构成了“院士牵头、专职队伍为主、海外团队补充”的队伍体系。

勇当“排头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大功率激光器研发实验室

经过多年发展,针对制约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工研院不断深化布局,在运动控制、智能感知、无人自主技术、工业大数据、3C产业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大功率激光器等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成果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全自主无人艇

值得注意的是,工研院还先后发起全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并承担了首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设全国注塑机伺服节能改造示范点,建设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点并被选为交流会唯一示范现场。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广东工研院承办“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交流会议”

2021年4月,凭借领域内的创新优势,工研院作为促进机构的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广东工研院作为促进机构的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正式成为 “国家队”

截至目前,工研院已建设30个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还创下多项东莞“第一”,例如,建立了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东莞第一个国家产学研结合基地、东莞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进东莞第一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颁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设立了东莞科技平台唯一一个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

此外,围绕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针对制造企业研发办公缺乏载体的难题,2011年,工研院与松山湖管委会共同建设松湖华科科技企业孵化园,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级优秀(A类)孵化器。

针对东莞制造业企业的共性需求,如今,工研院已经在松山湖建立了设计、检测、测量、知识产权等六大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获得国内外检测资质2000余项,资质居东莞首位,全省前三。

再出发|工研院: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东莞产业发展 - 天天要闻

研发国内首台3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国际首台5000W的单光纤激光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工研院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自主创办企业73家,为20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探索构建了“研发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成果转化链条。

当前,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工研院也正积极规划建设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强场制造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在莞落地建设,争取在推动东莞凸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道路上,贡献更多新力量。

【撰文】夏颖燕 张珊珊

【作者】 夏颖燕 张珊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