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有好有坏。坏的,可以毫无创意,更甚者会沦为企业用以打击对手的工具 (这样的例子应在欧美各国的专利登记册比比皆是) ;另一可能性是有创意但没人懂得用,最后落得孤芳自赏悲惨收场。那么好的新科技呢?其意念新颖以及“以人为本”(即普通人也容易学懂) 当然是必须条件,同样重要的是,它需具有地方智慧。
何谓“地方智慧”﹖一个解读是这新科技的应用,能因应不同社会各自特殊局限而作出调整,令资源使用效率在面对不同局限的社会中能得以提高。近年多人谈及的是 Uber 。两位栏友曾指 Uber 的创意不在其为打车 Apps ,而是这 Apps 能提高“顺风车”供应弹性,从而改善整体交通效率。的士在美国很多城市是十分稀有,无论打车 Apps 如何厉害也对改善交通帮助不大。我在明尼苏达州读研究院时从未搭过出租车,见到出租车的次数更是十个指头也数得出。幸好以美国标准来看,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公交车和轻铁) 尚算不错,不然我这个没车的穷学生肯定会成为毒男中的毒男。
美国不少地方的公交网络比明尼苏达州差,的士既少且贵。同时私家车空载率十分高,很多司机不介意上班途中多载一些“同道中人”。换句话说“顺风车”市场在这些地方有供求,欠缺的是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平台。Uber 的成功在于利用资讯科技建立一个将“顺风车”供求有效联系起来的平台,从而改善不少地方的交通状况。只要某地出租车供应较缺乏或相关管制较严,其出租车服务价格愈高昂,Uber 在这些地方的生存空间便会较大。
香港出租车数量多年维持在约1.8万部,但出租车服务收费在“国际标准”中不算十分高,加上香港公共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因此不难理解在六年前已成立的 Uber ,为何最近才有限度进驻香港。Uber 在香港前景如何?要取决 Uber 在香港的应用能否具地方智慧的特质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苦等也打不到车的经验,不少中上产嫌泊车麻烦,但又想出入有靓车接送。
换句话说,要发展一个配对的士或豪华轿车供求的市场平台应有空间,Uber 故仍有市场价值。事实上,收入水平较高的港岛区有不少人使用 UberBlack ,九龙区亦有不少人用 UberTaxi 。Uber 在香港最终是成是败我不敢说,但肯定的是,没有“地方智慧”的环球科技,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作者:梁天卓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