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于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百万“粉丝”亲切地称为“科学姥姥”。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吴教授的情怀和理想。
吴姥姥的科普视频,收获爱心无数。图据新华每日电讯
视频里,吴姥姥一头白发,穿一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里里外外有十几个口袋。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鸡蛋、晾衣架、硬币、气球、牙签、竹扫帚,都是吴姥姥用来引导青少年享受科学思维快乐的“神奇宝贝”。这些“脑洞大开”的道具,加上“吴姥姥”妙趣横生的演示讲解,让百万网友爱上了物理,跟着吴姥姥一起做实验。
吴姥姥的短视频账号名为“不刷题”,细想下来大有深意。如今,“鸡娃”成常态,“刷题”成为很多孩子获得好成绩的“捷径”。但多少青少年提起学物理的经历会表示“不堪回首”?多少孩子因为刷题而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而吴姥姥用充沛的教学热情,用与生活零距离的表现形式,用严谨却生动的讲解,不仅把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意趣无穷,同时让更多人明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走近物理、领略科学世界的乐趣,是幸福愉快的事情。“早点认识吴姥姥,我高考物理能多个0”、“姥姥,我刚刚弄成功了,太开心了”、“谢谢姥姥,原来科学这么有趣”,网上大大小小的学生,不仅经常提问,和姥姥互动,还会认真“完成作业”,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科普工作,实质在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更加任重道远。科普“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吴姥姥的深切体会。青少年科普做到位,不仅能让科学知识滋养更多孩子的生活,更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科研梦”。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
愿更多的孩子追随科学姥姥、科学姥爷,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侯江
编辑:侯江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