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古人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无论是多么伟大的大人物,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逃脱不了最终离世死亡这一关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人的死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还是固有一死。既然如此,那么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呢?
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农村有一句俗语“人活百岁总归死,树活千年当柴烧。”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没有人能够改变。据古代的传说,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6岁、宋代的张三丰活了211岁、远古时的彭祖活了130多岁等等。这些如此高寿的人,最终也还是死了。即使是科学非常发达的今天,人类的预期最高寿命也不过是140岁而已。既然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只能和必须遵循,顺其自然了。
地球上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是人世间的过客,不管是活得岁数大寿命长的人,还是活得时间少寿命短的人,正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少年人都是会死亡的。死亡是人的一生的最后一道门,进去了门也就永远关闭了。今天我去送别死去的人,而他日也肯定会有人来送别我,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平静释然,不留遗憾。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是视死如归的楷模,曾激励过无数个后来的志士仁人。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求永载史册名垂千古,但愿平静释然不留遗憾。人生几十年,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对得起家人和社会,更对得起自己,也就死而无憾了。
坦然面对,科学看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年龄很大,身体又不好,到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坦然面对死亡了。每个人都要相信科学,有时候由于疾病的原因可能死亡,即使有很多钱,但是钱只能用来治病,却无法用来买命。哪怕身体很好,可是当活到一定岁数的时候,也还是要因为自然衰老而死亡的。
心理准备,活好当下。如果想开了以后,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可怕的事情,有的人惧怕死亡,主要还是心理的因素,或者是自己吓自己,或者是见过异常痛苦死亡的情景而引起的内心恐惧所致。其实,只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不会太害怕死亡了。
既然活着,就务必好好地活着,活好当下,活好每一天,尽量让自己活得有质量和有尊严一点为好。人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只是活在一口气上,其它的应该都是过眼云烟罢了。活一天,就开心快乐一天,等到死去的那一刻,一切也就会十分坦然了。因为,我们一定要对人的死亡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是要好好珍惜才对。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