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日本留学,或是在元旦期间去日本旅游的经历,那么你对福袋这个词一定是不会陌生。
如今国内也慢慢兴起了一阵“盲盒”风潮,其实最初就是从日本企业处学习过来的一种营销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福袋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福袋营销起源于明治末期的日本,当时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年期间想要刺激一下民众消费,因此决定将商品统一的放入到一个袋子中,福袋中内容不会事先公开,但往往会放入高于福袋标价的商品,比如福袋售价1万日元,福袋内的商品标签价通常高于1万日元。
神秘感加上物超所值的体验让福袋瞬时间成为了大众消费的聚焦点。
随着百货公司福袋人气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发售福袋,就连一些国外的公司也在日本发售福袋,各大化妆品公司以及苹果公司等都有相应的促销手段。就比如说当初我买过一个apple福袋(3万日元),里面开出了ipad和Beats solo耳机。
那么福袋又有哪些值得诟病的地方呢?一般来说商家通常会将尾货或者是卖不出去的商品装入福袋,因此慢慢的人们对于福袋的内容也有一些倦怠了,毕竟运气好的人能够抽到好的商品,而剩下的则就是被“割了韭菜”。但是在新年期间,人们往往不会在意这些,只要是开心就好了。
福袋的营销思路延续到了19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场中,当时大量模型爱好者制作模型并将其商品化,于是出现了“扭蛋机”的线下机器。近年来国内线下商场中也时常能看到“扭蛋机”。
9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集卡式营销”,可以看做是“盲盒”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最为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小浣熊、小当家等干脆面的水浒英雄卡,当时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卡片营销,比如笑傲江湖人物卡、游戏王周边卡等等,但水浒英雄卡由于人物多、收集挑战大、干脆面单价低、面向学生儿童,成为几乎整个90后的集体童年回忆。
后来到了21世纪,“盲盒”的概念已经逐渐定型,泡泡玛特大力发展“盲盒”产品,“盲盒”营销逐渐风靡,并一举激活了成人潮流玩具市场。泡泡玛特不仅冲到某猫“模型玩具”品类第一,还在2018年底北京西单大悦城限量发售时造成了清晨6点2000多人排队的盛况,堪比当年iPhone4发布时的场景。
如今“盲盒”、“福袋”已经成熟应用在各种营销场景,小到便利店大到商场免税店,各种形式的盲盒应运而生。玩具文具、美妆服饰,盲盒里装的什么仿佛不是吸引人们购买的重点,让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的是挑选盲盒的押宝心理和拆盲盒过程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