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说彭于晏是一个很厉害的演员,极度自律。彭于晏几乎拍一部戏就能学会一项技能,身体素质肉眼可见强于很多人,健美自律、好学上进还孝敬,这些都是他身上的标签,参演了很多爆款大制作好口碑电影,《湄公河行动》《长城》《乘风破浪》《邪不压正》《匆匆那年》等电影都是名导顶级配置的电影,彭于晏一时风光无二,成为最红的台湾小生。
但是从《第一炉香》上映后,对彭于晏的评价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和马思纯主演的这部改编自张爱玲的电影受到各方的批评,彭于晏的人气和好评度瞬间下滑,今年的几项影视奖项评选,都没有彭于晏的作品入围,他好像越来越糊。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港台演员在内地受追捧的热度随着一代人的老去逐渐下降,港台腔已经失去了当年向征时尚的地位,换句话说,港台元素在内地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市场,这意味着港台演员如果想在内地继续红下去,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融入内地文化,首先,要把港台腔去掉,看看现在在内地还算有资源的王耀庆和胡杏儿就知道了,他们无一不再努力地学习普通话,而回头再看看彭于晏,他会好几种语言,但就是好好学说普通话改掉台湾腔,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但一直不去改变,一方面,可能习惯难改,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他可能打内心来讲,就不愿意去学习普通话。
就连天王刘德华以六十多岁的高龄,这些年都在有意识地去港台腔,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为的是更好的融入内地文化,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但彭于晏以及很多港台明星不屑于学习普通话,他们,心里的优越感大概还未退去,在原地踏步跟不上大趋势的这些港台明星,糊是一定的。
前几年,他们可以两头通吃,很多湾湾明星都是骑墙派,吃哪头的饭唱哪头的调,那时的大环境不像现在这样敏感,审核也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港台明星中的阴阳人两面派很多,为了钱,他们往往都是两张面孔,但现在的形势与往日不同了,每年的重大节日,明星是需要在微博上表态的,而彭于晏在该表态的时候装聋作哑,今年国庆时,各路敏感明星都或迟或早转发“一个中国”的微博,但彭于晏至始至终都没有动静。
可能有人会说彭于晏本来就是加拿大人,用不着在这件事上表态,不能进行ai国绑架,但你如果想在这片土地上挣钱,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哪怕你心里再有其他想法,如果还想要星途,装也得装一下。
看看同是外国国籍的赵又廷和刘亦菲,且不管这俩位心里啥想法,挣钱的立场是拉得满满的,不要杠什么情感绑架什么的,关键你就是认为你自己再对你也没有话语权,想赚钱就得听话不是么?
墙头草谁也想当,但是风不大的时候,你还能两头的空气都能呼吸一些,一旦风大了,可能就会连根给你吹飞了。所有的“道理”和辩解,无异于狂风暴雨中的一声叹息,除了自己,谁又能听得见呢?
学学王耀庆吧,主持人说他经常来内地拍戏,也算半个内地人了,王耀庆直接打断:为什么说是半个?台湾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耀庆在这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他害怕会有人拿这些言论去作文章,所以及时表明态度,不得不说,他以并不英俊的长相能红这么长时间,一方面他努力学习普通话,另一方面他有很高的ZHENG治敏感度,这是港台演员在内地事业发展中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这是主因,另一方面,彭于晏的演技处于优于当红流量但却弱于张译、段奕宏这些超一线明星的水平,一直以来,他最显著的标签还是肌肉和自律,在演艺事业上,他靠演技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并不多,像《悟空传》《第一炉香》这种他提纲主演的电影票房和口碑均差强人意,那些出圈的电影作品,大都是大枷云集,众星捧月。
这样的彭于晏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外围因素上,都没有做到最佳,只能是越来越糊,港台明星靠地域优越感在大陆已经吃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