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锤杰克
1927年9月9日,参加秋收起义的各路队伍,在湖南浏阳的文家市镇集结。
9月10日这一天,肖家祠堂前空地上好不热闹。大战在即,为预祝起义的成功,起义军中排以上的干部全部会集在此聚餐。在他们当中,有身着蒋军黄布军服,腰别“盒子炮”的,这些是没赶上南昌起义队伍的一部分官兵;有脸色黝黑、身着粗帆布马褡的安源煤矿工;还有扎着白毛巾、身着白布褂的赤卫队员。
众人正大声说笑,一个上身着白布褂子,下穿白细长裤,脚蹬草鞋,手拿短上衣的“高个子”,来到了人群的中间。
一时之间,众人停止了交谈,直盯着这个身材魁梧的男人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他是谁?
这个30多岁的男人,自称“毛润之”,是组织派来的特派员,负责领导此次起义。人们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
在向众人做了一番激动人心的动员后,毛主席举起身边的酒碗高呼:“我为大家敬酒!预祝各位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随后一饮而尽,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依照部署,起义总指挥由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担任,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参加秋收起义的各支部队,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辖3个团。卢德铭的警卫团为1团,来自安源、萍乡等地的工人、农民自卫军则组成了2团,3团由平江、浏阳的农民义勇军组成。起义的行动部署是:1团攻打平江,2团打萍乡、醴陵,3团则负责浏阳方向。三路义军成功后,便向长沙包抄。
在起义军中,最让毛主席担心的,还是2团。这个团的兵员主要是农民、工人,不仅缺少战斗经验,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还大量使用梭镖、镰刀、长矛等,没有几杆步枪。为此,毛主席决定去2团考察了解一番。
吃完晚饭后,毛主席一瘸一拐地来到了2团驻地。先前由于走乡间小路,他的脚被草鞋磨烂了,而且伤口发炎。由于时间紧迫,他顾不上休养医治,拖着病腿来到了部队驻地。
秋收起义形势图
2团官兵一听毛主席来了,热情高涨。早在安源罢工、农会组建时期,工人、农民便见过毛主席。
刚坐下,毛主席便问:“明天就要上战场,打大仗了。你们有什么困难吗?”
时任团长王兴亚性子直,不绕弯,开口就说:“能有啥子困难!我们等了多少年,就为了这一天!”
他身旁的柳营长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不对吧!过去,咱的手都是握着锄头杆、锄把子,现在要真刀真枪地跟敌人硬拼,不会什么问题都没有吧!”
一听毛主席这么问,柳营长便鼓起勇气表示:“要说困难,就是我们的家伙不顺手。我们这个团,人不少,可是真正能打敌人的没几个,尽是些大刀、长矛、梭镖,您说,这些上了战场,还能管什么用?”
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我们的武器确实简陋,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起义,放弃革命!难道还必须等到有好武器才能动手吗?肯定不行。光靠等,是根本等不来好武器的。敌人对我们只会越逼越紧,根本不会让我们等到有好武器的那天。要想有好武器,就得从敌人的手里夺!”
此时,王兴亚发话了:“谁说我们2团没有好武器?我们不是还有这么粗的大炮么!”说着,他用手比划了起来。王团长用手比划的“大炮”,足有一抱多粗,把大家逗得哈哈直笑。
毛主席很诧异:“你们还有这么大口径的火炮?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过?”
王团长十分认真地表示:“走,我领着您去瞅瞅!”
红军曾使用过的“荔枝炮”,炮身用木头制作
在村子边的空地上,有七八根一抱多粗的木桩。这些木桩多是松木、柏木,中间已被挖空,两头则镶上了铁箍。
王团长指着这些木桩说:“您看,这就是我们的‘大炮’!”
在旧社会,农村村寨为了防止山贼土匪,常常会用这种结实的木管装上火药,发射铁砂来壮声势、护家园。但很明显,用这种土制武器来攻城,是没有多少威力的。
毛主席抚着炮管,说:“你们可不要小瞧了这些木管炮!过去我们要护庄护院,不是都得靠它?再说,我们明天去攻城,只要这个大家伙能运上去,就一定有用!今天,我们就算没有大炮也得起义。更何况我们还有这么大口径的大炮,那更得起义了嘛!”毛主席的话,引得众人放声大笑。
9月16日上午,2团成功夺下醴陵城,随后抵达浏阳城下。守城的蒋军自认为有城墙保护,加上火器居多,对付大刀长矛的红军不成问题。可没承想,还没开打,浏阳东城墙突然冒出了一阵阵黑烟。守城的蒋军一看对面有大炮,当即吓得狼狈而逃。就这样,2团没费吹灰之力,便轻取浏阳城。
打下浏阳城,首当其冲的功臣,非那几门木管炮莫属。
可随后的形势,却出乎了起义军的意料:准备与2团汇合的3团,在东门突遭蒋军袭击,伤亡惨重。而夺下浏阳后的2团因为没有后援,孤军冒进,没等杀到长沙脚下便陷入蒋军重围。虽然最后拼死杀出,但大部分官兵战死疆场,包括了那几门木管炮也被毁坏了。
油画:长矛大刀击败蒋军
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曾参加北伐,秋收起义担任总指挥,为掩护部队突围牺牲
毛主席意识到作战部署上的问题,随即下令让起义军向萍乡方向撤退。9月25日,起义军再次陷入蒋军朱培德部的埋伏中,一番激战后,包括卢德铭在内的数百名官兵牺牲。最终,部队在毛主席的率领下,跳出了重围。
连吃败仗,伤亡惨重,又遇上友军阵前叛变,秋收起义的战士或死或伤或逃,等撤进三湾镇,全师已从5000人的规模降至不足千人。为了重振士气,总结教训,毛主席决定实施三湾改编。
在改编大会上,伟人慷慨地表示:“曾经参加指挥南昌起义的贺龙同志,同样是靠两把菜刀起家。现如今,他成为了军长,指挥千军万马。现在的我们可不止两把菜刀,不是还有两个营吗?你们都是历经生死考验,从战场上一路拼杀下来的硬汉,个个能以一挡十、挡百。现在,我们有这样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失败、挫折,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功!”一番讲话,激起了幸存者们的斗志。
【三湾改编,将秋收起义仅剩的700余人整编为工农革命军1军1师1团。毛主席领着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开始新的篇章】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