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一直在听万芳《左手》的故事

2022年10月16日03:40:11 热门 1634

听万芳《左手》专辑的第一首歌是《放逐》,那是在1997年的夏天。当时这首歌在【V】台打榜,慢热型地爬升,所以在那个时段的每个星期的Top 20排行榜上都能听到。不过当时关注【V】台的Top 20是因为苏慧伦,那么巧苏慧伦在1997年的8月发行了《傻瓜》专辑,而万芳则是在同年7月发行了《左手》专辑。

没有要比较的意思,也无从可比,那是相对于当时的苏慧伦而言。其实那一年的万芳已经算是红了,因为《新不了情》在前,她随后发行的《割爱》、《就值得了爱》这些专辑都有很稳定的市场效应,所以《左手》发行的前后不管遇上什么情况,都不会有大意外,事实上,《放逐》在排行榜上的攀爬性很慢,却还是能一步一步挺进前五,这就说明万芳的受欢迎程度。回头来说,也正是因为《放逐》够慢热,导致这首歌在Top 20停留了好长的时间,结果就记住了这首歌,反而当时所关注的苏慧伦,在今天回想竟然已经忘记同期与《放逐》一同打榜的是哪首作品了。

那夜,一直在听万芳《左手》的故事 - 天天要闻

该怎么形容当时对万芳的感觉呢?谈不上喜欢,也没有追捧热,但是还是会听她的歌,不免俗地说如果没有《新不了情》也许就没有关注万芳,而在《新不了情》后,万芳发行的专辑都有听,只是没有今天听得那么仔细,那么多。想说的是,万芳的音乐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就像酿酒一样越放越香,多年后再来听万芳那些年的专辑,包括这张《左手》,耐听就是最好的形容词。

万芳在那些年的定位理应是情歌手,只是她的这个情歌手的路线又有点特别,尤其是在今天来看,她当时的情歌手的定位其实也很具文艺的色调,只是她的文艺不是今天的那种矫情,那种刻意,而是随着她自身的气质、个性淡淡地流露,一切都自然而然,因此,有时候也会说万芳根本就是华语流行乐坛的文艺鼻祖,只因当年没有文艺这样的音乐概念,且因为万芳的很多歌都带着悲情,一不小心大家更乐意给她贴上怨妇的标签。

万芳的很多情歌的确有悲情感,但是远不到怨妇的程度,相比起同公司的辛晓琪,当时大红大紫的许茹芸,还有坣娜这些极致渲染苦情的歌手,万芳情歌中的悲情真是淡了太多太多。本身万芳的声音、唱腔也不哀怨,没有那种死去活来的痛苦,也没有那种恨之入骨的情感,有的是感性、淡然、释然,《左手》专辑中的《放逐》就是如此,根本就没有渲染悲情,当然这也与万芳当时在情歌基调上的调整有关。事实上万芳“最苦”的时候都在《割爱》、《断线》、《就值得了爱》这些阶段,反而从《左手》开始一直到后来,会发现万芳越来越温情,越来越文艺,也越来越独特。

那夜,一直在听万芳《左手》的故事 - 天天要闻

回头说《左手》专辑中看起来比较“悲苦”的《守夜人》、《寂寞》、《分手》、《悲怜上帝的女儿》却也不是想象。《守夜人》、《悲怜上帝的女儿》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情歌,旋律不流行,个性很独特,没有耐性就听不出其中的味道,但是偏偏《守夜人》、《悲怜上帝的女儿》却又是《左手》专辑中不可缺失的。《守夜人》的确很不好讨好耳朵,郭子交出的旋律很不寻常,也许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文艺调,而许常德的文字太耐人寻味,有点凄美,描写得很形象、动人,一句“我看见你朝我凝望/但我知道你只看见黑暗/你我目光交换/无缘也许是最美的纠缠” 读得人心都要碎了,那是美丽的心碎,连对爱情绝望都要那么凄美,又如何抗拒?重要的是受到歌曲的感染不是因为有多苦,多悲,而是韵味。《悲怜上帝的女儿》,出自黄国伦的创作,写的是歌更是诗篇,钟兴民的编曲营造得像是一部怀旧电影,而实际的内容表达已经跳脱出了情歌的范畴,哪来的悲与苦?

相比起这两首作品,《寂寞》、《分手》就是典型的流行情歌作品,却都是好作品,在实际的影响力上,《寂寞》、《分手》的知名度,或者说受众程度要比《放逐》高出很多,万芳在2005年发行的精选专辑《One》中就收录了《寂寞》,却没有收录《放逐》。说起来,《放逐》还是太寻常化,寻常得过头,的确是没有张洪量李宗盛创作的《寂寞》来得有味道,不说别的,李宗盛的词就给《寂寞》带来了很大的亮点,对情感的描绘直白也却非无病呻吟,把一个受情所困的女子的纠结心情极致、细腻地描绘了出来,一句“轻声应许/重重承诺“已经道尽了千言万语。至于郑华娟写的《分手》,是专辑中最动人,也是最动情的一首情歌,关于女人在分手时候的心情,不是要死要活而是“让人不分青红皂白在大街上哭了起来复杂的思绪如狂风暴雨排山倒海”,这就是共鸣,而歌曲整体的基调其实是正面的,最后一句“我要静静离开/重新寻找真爱“就决定了,所以整首歌并没有想象中的难过,有点是女人对情感的自省与对自我的安慰。

那夜,一直在听万芳《左手》的故事 - 天天要闻

郑华娟在《左手》专辑中给万芳写了两首作品,除了《分手》,还有这首让很多人喜爱、传唱的《孩子气》。《孩子气》之于万芳是一次很特别的尝试,一方面在于这不是大家喜欢万芳的那种慢板情歌,轻快的节奏,童趣的歌词呈现出了万芳孩子气的一面,万芳也唱得很随性,很自然,用的就是孩子气的口吻,另一方面在于《孩子气》被用作了主打,这是万芳此前、此后专辑中都少见的,重要的是《孩子气》成功了,竟然成为了《左手》专辑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全力压了《放逐》。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气》还录制了一个“成人篇”的版本,这个版本在大陆引进的时候被删掉了,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一版的存在。成人版的《孩子气》很不同,是成熟的,万芳用了另一种口吻诠释,有点无奈,有点埋怨,基调完全改变,而想来,一首《孩子气》收录两个不同的版本,也算是为了配合《左手》中渲染的“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的博弈”的这个主题,当然这个主题在《左手》专辑中并不深入与全面。而除了《孩子气》的成人篇在配合这个主题外,《另一个自己》、《学你》也算是贴切了这个主题,《另一个自己》的编排很有层次感,万芳声音是感性的,感性之中又有点理性,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而《学你》在当时具有实验的性质,不是不适合万芳,只是每次一听都想起黄韵玲,创作人、制作人的标签太过浓郁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作为调剂效用是丰富了听感。比较起来,更喜欢的是很多年后万芳重回滚石,黄韵玲再度为她创作的《我们不要伤心了》,也许还是最喜欢唱慢板歌曲的万芳。

万芳一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红大紫,甚至还有人将她贴上了歌红人不红的标签,但那又如何?她是当年滚石唱片全盛时期,乃至至今整个华语流行乐中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喜欢她很释然也淡然的嗓音,喜欢她身上自然而然的知性与感性,就像是一杯温水,总是那么合适、舒服,然而这些在当年都没有发现,直到后来回头再来听万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打从心底是喜欢万芳的音乐的。1997年万芳发行《左手》专辑,而那年疯狂迷恋的是苏慧伦的《傻瓜》专辑,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怎么听苏慧伦的《傻瓜》,却还会时常放着万芳的《左手》,这才明白有些歌手,有些音乐真的会一辈子相随。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