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张治中将军带着家人和几个代表来到了南海一栋小洋楼里,他是带着任务来的,第二天,他要面见蒋经国,和蒋经国商谈关于台湾的事情。
如果事情顺利,或许可以促进两岸之间的和平解放,张治中最盼望的就是这个,所以,即便担着风险,张治中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没想到,凌晨两点钟,电话铃声忽然响了起来,张治中从睡梦中被惊醒,昏昏沉沉地接起来电话。
对面传来叶剑英元帅焦急的声音:“快撤!你的位置暴露了,台湾派了轰炸机!”
叶剑英
这一下把张治中吓清醒了,他赶紧披衣下床,叫醒了楼内的所有人撤出,众人慌忙跑到隐蔽处躲藏起来。
到了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台湾海峡方向果然飞来一架轰炸机,并且精准地将几枚炸弹投在了小洋楼的位置。
一瞬间,烈火熊熊,小洋楼在大火中渐渐坍塌,张治中在远处看着这场轰炸,心有余悸,若不是叶剑英及时提醒,他们一家人此时已经成了岛上的冤魂了。
但是,分明蒋经国答应了谈判,为何出尔反尔,又私自探听了张治中的位置,还派出轰炸机赶尽杀绝呢?这件事,说来牵涉到张治中和蒋介石多年的矛盾。
蒋经国
和平将军
张治中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和平将军”,他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而且,虽然他是国民党将领,但是在国家大局面前,他也默默的帮助共产党做了许多事情,在很多历史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张治中的身影。
但张治中越是如此深明大义,就越为蒋介石所不容,因为蒋介石本质上是一个独裁者,他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权利造成侵害。在蒋介石看来,张治中为和平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和他作对,所以蒋介石早就有了除掉张治中的想法。
蒋介石第一次表达对于张治中的不满,是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后。
当时,张治中得知这件事情非常震惊,因为张治中是坚决支持两党合作的,得知蒋介石竟然对自己人出手,张治中非常不满,同时又害怕这样会导致两党之间的合作破裂。
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万言书交给蒋介石,希望他为了大局考虑,赶紧向共产党认错赔礼,并释放皖南事变中被俘的共产党人士,否则将来酿成大祸,就悔之晚矣。
蒋介石为了这件事情面见了张治中,谈话时,蒋介石表现得非常不快,谈话后他又冷落了张治中很长一段时间,不给他职务。
但是没过几个月,蒋介石又不得不把张治中请回来,因为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两党的关系急速恶化,抗战事业严重受阻,蒋介石这边也岌岌可危。
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蒋介石不得不和我党进行谈判,因此他只好再派出张治中当这个和事佬,尽管张治中对于蒋介石的行为深感无奈,但是眼下和平最要紧,所以张治中还是出发,坐到了谈判桌上。
在这次谈判期间,张治中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多次见面,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总理过去就和张治中有很深的交情。当年周总理和邓颖超结婚时,还是张治中掏钱给他们办的婚礼。这么多年,两人已经身在对立的两个阵营,但是张治中始终襟怀坦荡,事事为大局着想,为国家着想。
因此周总理认为,虽然国民党那边腐朽堕落,但是张治中却不失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只可惜因为有蒋介石这样一个拖后腿的家伙,即便张治中心里想要促成和平,这件事情却迟迟没有谈妥。
深明大义
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蒋介石才决定在重庆进行谈判,但他本质的意愿也并不是和平,而是要为了发动内战找借口。
不管是张治中,还是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对此行的安全问题放心不下。但即便前面是龙潭虎穴,为了将来的和平大业,毛主席还是决定走这一趟。张治中得知毛主席真的要来重庆,非常佩服毛主席的胆量。
同时,蒋介石也给张治中下达了命令,让他前去迎接毛主席,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延安方面的警惕。张治中在前去迎接的路上非常担忧,但也很快想到了对策。
在接到毛主席一行人之后,张治中对周总理说:自己已经把自己的住处桂园收拾出来,让毛主席住进去。
毛主席住到了张治中家里之后,张治中更是开始全力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他把原本保护自己的宪兵队分出来,日夜守卫在毛主席的身旁,张治中还给他们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是周围出现的可疑人员,宪兵队可以立即枪毙,不必顾及蒋介石。
后期重庆谈判的氛围非常僵硬,因为蒋介石完全不想让这个谈判谈成,张治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谈判不成是意料之中,但是长此以往的拖下去,毛主席的安全会受到威胁。
为此,张治中不得不亲自跑到蒋介石的办公室去,要求他尽快促成谈判,并且让毛主席回延安。
当然,张治中提出的要求毫无疑问地被拒绝了,但是能在那样的时刻仗义执言,挺身而出,也足以看出张治中的深明大义。
这边蒋介石的态度捉摸不透,张治中不得不继续为此奔走,他联合了大批的民主人士给蒋介石施压,让他尽快开始重新谈判。在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与毛主席和周总理签订了《双十协定》,将谈判的事情暂时解决。
这份协议出来之后,很多人觉得和平有望,并觉得在协议的约束之下,蒋介石不敢再轻易发动战争,但人们的想法还是过于天真了。这份协议对于蒋介石而言是随时可以撕毁的,他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协议的约束,但至少能够签下这份协议,就是和平的一大步。
不久,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返回延安,张治中亲自为他们饯行。当时张治中又告诉毛主席,自己依旧会亲自护送他回去,因为张治中对于蒋介石这个人非常了解,他认为,只要毛主席还没有回到延安,危险就随时有可能发生。
在送别的时候,毛主席特意感谢了张治中这段时间所做出的贡献,如果没有张治中这段时间的辛苦,恐怕协议也签不下来。
只可惜,所有人的苦心在蒋介石的欲望之下都是徒劳的。不久蒋介石就撕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蒋介石的行为激怒了张治中,他没有想到蒋介石这么快便打破了所有人的期望。
这个时候张治中自己也是危机重重,蒋介石已对他完全失去信任,蒋介石的手段人们都是知道的,阴险狠辣,不顾一切,即便张治中是国民党的元老,如果蒋介石想要除掉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同时张治中也对蒋介石失望了,他认为这样一个政府不值得自己继续为之付出,因此张治中在内战爆发之后便愤而辞职,决心后半辈子以教书育人为业,不再涉足政治,除非以蒋介石为首的执政集团被彻底打败。
不过可能张治中本人也没有想到,国民党的失败会来得这么快。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屡战屡败,蒋介石在党内的威信也大受影响,这个时候,李宗仁联合桂系部队向蒋介石夺权,蒋介石不得已辞去了大总统的位置,李宗仁成为了代理总统。
当然,政府内部的权力争斗依旧暗流涌动,这个时候李宗仁生出了和谈的想法,因此他又把张治中搬了出来,请他去和共产党谈判。
李宗仁
张治中虽然已经对国民政府感到厌倦,但是他知道自己这一趟还是要去的,周总理和张治中再一次见面非常高兴,双方起草了一份和平协定。但是这次的谈判结果也是失败的,因为蒋介石依然在国民党内握有实权,他拒绝在这份协定上签字。
张治中对此很无奈,但是蒋介石的做法也并不意外。在谈判失败之后,张治中决定回去复命,但是周总理却坚决地拦住了他。
周总理当时对张治中是这样说的:“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如今不能再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
周总理所说的另一位姓张的朋友,便是已经被老蒋软禁的张学良。蒋介石对于自己的对手一向都是无情的,张治中已经在很多方面得罪了蒋介石,此时此刻蒋介石已经是穷途末路,张治中如果在这个时候回去,肯定会成为蒋介石的报复对象。
因此,周总理坚决不让张治中回去。同时,为了让张治中放下心来,周总理又决定把张治中的家人接来北平。看到周总理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张治中心中也非常感动,而且,既然家人已经到了,张治中心里也没有什么牵挂了。
于是不久之后,张治中便公开发表声明,表示自己与国民党决裂,至此张治中加入了人民的阵营。
统一大业
作为民主和平的代表,张治中在解放之后依然还是为两岸的和平而作出着自己的努力。
1950年的时候,台湾方面放出了风声,表示有意进行谈判,和平统一,我党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认为这次谈判可去,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他们愿意谈,就是一个突破口,而最适合执行这一次任务的无疑还是张治中。
所以周总理亲自找到了张治中,商议这件事情。张治中一听到这个任务,义不容辞,表示自己愿意立即动身。同时为了防范有些人的破坏,张治中这一次虽然实际上是为谈判而去,但拿出的理由是前往香港接自己的女儿回大陆。
而这一次谈判,台湾派出的人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同时,蒋经国也是人们默认的台湾的下一任领导者,张治中认为蒋经国这个人还不算无药可救,因为过去张治中和蒋经国之间也算有些交情,他觉得蒋经国这个人和他的父亲比起来还不算坏的透顶。
但是,蒋经国的后续做法却让张治中感到失望。
张治中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带着一家人都赶到了南海附近,但最后他没有等来台湾的代表团,反而等来了来自台湾轰炸机。满怀热情的张治中面对这样的场景不可能不失望,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为两岸的和平继续奔走。
蒋介石和蒋经国
1959年,张治中再次公开发表讲话,表示只要台湾方面的人员愿意谋求和平,大陆方面是随时欢迎他们的。
1960年的时候,台湾又因为蒋介石的继承人问题闹出了一番风波,毛主席又找到了张治中进行商议。张治中则认为,虽然从前蒋经国出尔反尔,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台湾将来落在蒋经国的手里,还是比落在别人手里要好,起码蒋氏父子还不敢直接将中国一分为二,可若是别人,将来的情况就不好说了。
于是,为了表达对蒋经国接班的支持,毛主席又秘密的命令张治中将大陆这方面的意愿传递给台湾。在多年以来,张治中一直都在大陆和台湾中间扮演着传信人的角色,很多重要的消息都是经张治中之手,在两岸之间传送。
如果没有张治中这个中间人的话,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必然更加紧张。
1969年4月6日,79岁的张治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留下的最后的遗言依然是有关台湾的。
他说:“我再也不能为台湾回归祖国效力了。我这一辈子都在为国共两党和平而努力,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正确领导下,我也做好了这些工作,然而事终未成,是我毕生遗憾。台湾是迟早要回归的,只是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未能看到台湾回归,这成为了和平将军张治中一辈子的遗憾,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当统一的时刻真正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记得张治中在其中做出的贡献,他没有看到结果,但他会是最大的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