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台海局势风起浪涌,解放军环台演训抹掉中线,抵近慑压,顺势实现台海周边常态化巡航,而靠近大陆的外岛更是常被大陆无人机打卡围观,甚至民用无人机都来丢“榨蛋”凑热闹,这一列组合拳着实让台湾当局及岛内台独势力心惊胆战,压力山大。
几乎出于本能反应,台军直呼“得加钱”,以便买枪造炮,自壮胆气。
■台军面对解放军的强势逼压,化身“加钱居士”,要求增加军费。
果不其然,8月25日,台当局通过了2023年度总预算,其中防务预算达到新台币5863亿元,约合191亿美元,相较去年增幅达13.9%。
除了军队日常运作外,新增的军费主要用途无非两项,
一是继续向美国采购更多装备,比如“海马斯”火箭炮及其弹药,“鱼叉”反舰导弹等,
二是加大自研装备的开发力度,特别是轻型护卫舰和无人机的研发,以强化所谓“非对称作战”能力。在两岸军队对比差距持续增大的状态下,台军自主研发的新装备能发挥多大作用?
“震海专案”后继乏力
2014年,在时任台“海军司令”陈永康的推动下,所谓“未来15~20年造舰计划”宣告出炉,经多次修改补充后于2016年6月正式定型,更名为“12项造舰计划”,内容涵盖两栖船坞运输舰、两栖攻击舰、潜艇、救援船、布雷艇、海洋测量船、驱逐舰、护卫舰等各型舰船,其中新型护卫舰的建造计划被命名为“震海专案”。
■2021年4月13日,台海军“玉山”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下水画面,该舰系“12项造舰计划”发展装备之一。
台海军对新型护卫舰提出了多项技术要求,如可在七级风力条件下遂行作战任务,十级风力条件下可安全航行,具备多任务模块切换及较高的自动化能力,进一步压缩舰员编制,拥有良好的隐身能力等,用于替换服役多年的康定级、成功级和济阳级护卫舰。
■2017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上的新一代护卫舰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主炮后方的垂发系统共有32单元。
据台媒报道称,新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4500吨,全长135米、舷宽15米、吃水5米,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16节,未来视情况可能将排水量增至5200吨~6200吨。
在舰载电子系统方面,该舰将采用台“中科院”自研的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宙斯盾”作战系统,切实提高态势感知与数据处理能力。
在舰载武器方面,该舰于舰艏甲板设置3组8联装垂发装置,发射海弓-3/海剑-2型防空导弹,用于防空作战;舯部配备2座四联装倾斜式发射箱,配备雄风-2/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用于制海作战;此外还配备1架S-70反潜直升机。
客观地讲,新型护卫舰的设计及配置确有亮点,其建造数量众说纷纭,少则6~8艘、多则22艘,至今都没有定论。
■经历修改后的台海军新一代护卫舰概念图,垂发装置减少至24单元,且呈品字形布置方式。
“震海专案”推出后,台海军充满期许,但随着设计工作的推进,原始方案暴露出舰体过小而雷达系统过重的问题,而台“中科院”在舰载雷达及垂发装置的研制上也遭遇瓶颈,一时难以突破,导致项目进展大幅宕后。
有鉴于此,台海军于2022年8月将“震海专案”搁置,转而发展排水量在2000~2500吨级的新型轻型护卫舰,以此来弥补战力缺口。
据悉,轻型护卫舰由防空、反潜两种构型组成,共计建造8艘,此外,还将承担反封锁、护航等任务。
■台“中科院”主导开发的1400吨级巡防舰性能诸元,从一定意义上讲,台海军新新一代轻型护卫舰或将是该舰的深度改进型号。
台海军计划在新型轻型护卫舰服役后,将主要与沱江级和塔江级巡逻舰配合使用,为后者提供指挥管制和近程防空掩护等。
新型轻型护卫舰的详细参数与配置目前尚未公开,但按照此前台“中科院”展出的1400吨级“轻型巡防舰”概念设计模型来推断,轻型护卫舰将装备雄风-2/3反舰导弹、海剑-2防空导弹、探测距离在50~100海里的对空中程雷达及相关声呐系统等。
■台海军济阳级“兰阳”号护卫舰,已经颇为陈旧,急需新舰替换。
不难看出,台海军的轻型护卫舰是“震海专案”受阻后的应急过渡方案,并不能真正替代现役主力战舰,吨位小,武备弱,台当局试图用该型护卫舰来强化所谓“非对称作战”能力,只能说起目标和能力之间真的是非对称的。
”腾云专案“蹒跚而行
从伊拉克战争到俄乌冲突,无人机的军事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业已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标配装备,而台军对此也深有体会,在无人机研发和装备上也是大力投入。目前,台军列装的无人机主要由两种型号,分别是“红雀”小型无人机和“锐鸢”(又名“中翔II”)中型无人机。
■台军“红雀”小型无人机,以美制RQ-11“渡鸦”无人机为基础开发而成。
“红雀”系台“中科院”于2007年在美制RQ-11“渡鸦”小型无人侦察机基础上改进而来,除“红雀”基本型外,台“中科院”还于2014年推出“红雀II”型,在尺寸、载重、监控范围、最大飞行速度等诸元上有一定提升,而最大改进是可通过降落伞进行回收。据悉,台陆军共装备30架“红雀”系列无人机,台海军陆战队则采购45架。
■台陆军装备的“锐鸢”无人机,采用迷彩涂装,注意其主翼已被拆卸。
“锐鸢”无人机是台“中科院”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中翔”系列无人机的子型号之一,该计划早期的“中翔I型”以失败告终,而被台防务部门寄以厚望的“中翔III型”至今仍未有实质进展。
“锐鸢”无人机由复合材料制成,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质量轻、强度高等特征,动力系统为一台螺旋桨式发动机,机载设备由照相侦察系统、微型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系统等组成,可进行昼夜侦察、监视及对指定目标跟踪定位等任务。
但是,“锐鸢”无人机的可靠性欠佳,服役后故障频发,台军采购的32架中已有5架坠毁。令外界对其技术水准充满质疑。相比之下,体型娇小的“红雀”系列更为稳定,这还要得益于美制“渡鸦”的技术底子。
■2015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上的“腾云”一代无人原型机,不论是外形设计,还是设备配置,与美制MQ-9“死神”无人机极为相似。
2009年,为了满足台空军对江西、广东等地沿岸目标的侦察需求,台防务部门又推出所谓的“长征计划”,开发新一代远程大型无人机。
据台媒报道,台空军起初要求新一代无人机的作战性能要与美制MQ-9“死神”无人机相当。
台“中科院”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鉴MQ-9打造台湾版“死神”,并在2015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上展示了“腾云”无人机的模型。
不料,台空军随即加码,要求“腾云专案”要整合美制“全球鹰”的先进功能,对于实力有限的台“中科院”而言实在过于苛求,在许多关键性能上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远程控制和大续航力等,因此“长征计划”于2018年寿终正寝,台防务部门转而推出“腾云专案”作为替代。
■2019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上的“腾云”二代无人原型机。
汲取了“长征计划”好高骛远的教训,“腾云专案”采取了较为务实的路线,据悉,“腾云”二代无人机包括两种构型:
一是承担战场态势感知、情报收集、监视跟踪的侦察型,二是加挂机载制导弹药,担负对地/海打击任务的察打一体型,后者可挂载70毫米火箭弹、天剑-1空空导弹、“地狱火”空地导弹等机载弹药。
然而,“腾云”二代无人机的研发过程同样磨难多多,先后发生原型机坠毁或无法升空的尴尬情况,着实令台“中科院”颜面尽失。
不过,进入2022年,“腾云专案”的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6月下旬,“腾云”原型测试机从台军佳山基地起飞,环绕台岛周边空域飞行十余小时后返回,令台“中科院”及台防务部门相当振奋,号称该机业已具备“长时间监控台岛周边海空域之能力”,这可能与前期技术储备的消化以及西方技术援助有关系。
■2022年6月进行环岛长距试飞的“腾云”二代无人机。
结语
所谓“非对称作战”,本质在于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而解放军才是“非对称作战”的行家里手。
长期以来,鉴于在实力上与美军的现实差距,解放军始终将“非对称作战”视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发展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武器装备,逐步构建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令美军在企图武力干涉时不得不谨慎行事。
在未来统一之战中,台当局将面对解放军全方位、全要素的体系压制,从性能出众、体系齐全的无人机到射程远、精度高的多型远程火箭炮,将令台军防不胜防。
因此,即便台当局拿出再多的真金白银,加强“非对称作战”能力,也不过是班门弄斧,螳臂挡车罢了。
■解放军新型远程火箭炮进行密集齐射的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