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刚拿到单位统一办理工作用手机号码后的第一天,江苏的王女士就遇到烦心事。开机后这个“新”手机号竟然接到了各种催债电话。
在经过一番了解之后,王女士才知道原来这个手机号是“二次号”,也就是之前被人用过的号码。
而该号码的原机主是欠了债务才弃用该号的。因此,这个手机号被电信公司回收并再次投放到市场上后,这才到了王女士手中。
“二次放号”到底是什么?
据了解,当用户停用或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并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的这种做法被称为“二次放号”。
据业内专家介绍,码号资源和网络IP地址一样,属于稀缺资源,通过“二次放号”就可释放被占用的码号资源,有利于盘活闲置的通信资源。此种做法,也是国际上通信行业里通行的做法。
而据有关报道,目前尽管工信部已分配50.13亿个号码资源用于公众的移动通信业务,但实际可以使用的号码并没有那么多。
为了面对不断增多的移动终端及各类通信需求,导致不得不将那些被占用闲置的码号进行再次启用。而这就是“二次号”越来越多的原因。
从运营商内部人士处了解到,为了在有限资源池内提高手机号码的利用率,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运营商一般会将用户主动注销的手机号,以及未办理停机保号业务且停机超过3个月以上的手机号回收并空置一段时间后进行再次利用。
“有故事”的“二次号”到底谁之过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二次老号”也的确易给“新”用户们带来了不少烦恼。
刚启用就收到骚扰短信、骚扰电话只是小烦恼。更大麻烦则在于,这些“二次老号”被“前任”注册过多种网络平台,会导致“新”用户无法注册,没法享用多种网络服务。
甚至,还会因为这些“二次老号”是被“前任”因薅过网贷公司“羊毛”而换号弃用,导致接盘“二次号”的无辜用户“背锅”……
那么,因这类有“故事”的“二次号”而给“新”用户们带来了烦恼和麻烦的锅,该不该运营商来背呢?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码早已不局限于原有的通信功能。很多情况下,手机号码其实已经成为了身份识别的工具,已经更像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身份证。
特别是在“吃喝拉撒靠扫码、一部手机行天下”的当下,众多网络平台都是需要用户提供手机号来认证。而由此,手机号本身其实就已经成了用户的身份,也和用户的种种行为绑定在了一起。
现实中,虽说实名制下手机号与用户是基本对应的。但用户可以更换甚至弃用手机号码,但手机号本身却不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当手机号被过户以及“二次放号”之后,实际上这个手机号与原用户之间已经是不再对应了。这就造成了手机号与用户之间的错位。
而这样类似的情况,其实在QQ号、微信号等社交平台上也有类似的故事。
当一个手机号在不同时期可能对应不同用户时,现有的技术和种种跨平台以及跨行业的限制,使得对于这样错位的修正,还没法做到及时、快捷且智能。
至少,在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那些与之关联的第三方平台是不会自动注销的。
由此,通过现在的一些“二次号”的故事来看,这种手机号与用户之间会有错位的身份验证方式也存在问题。
对于运营商而言,按照各种规定和规范要求,将那些闲置很久也无人使用的码号进行再次启用,这本身并没有错。
而至于这些“二次号”的前任们到底用这些号码绑定了什么、注册了什么,其实运营商也无从干预。毕竟这属于用户的隐私。
但要到清除“二次号”的前任们给“二次号”赋予的种种“标签”和“认证”,则将牵扯到各种跨平台以及跨行业因素,而这则明显超出了运营商的能力范围,仅靠运营商自身也是无法办到的事。
对于那些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和商家来说,只要用户不主动注销和解绑,他们肯定也不会主动提醒用户的。毕竟,注册用户数量可关系到平台的影响力和融资能力。
由此,就苦了这些“一不小心”就用到“有故事”的“二次号”用户了。
“有故事”的“二次号”该怎么管
关于这些“有故事”的“二次号”再利用问题,其实小编倒是觉得首先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面协调运营商和各互联网平台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探索如何更为科学妥善地盘活与管理利用“二次号”的办法。
其次,运营商们则应该完善“二次号”再发售的服务体系。至少,也应该明确告知新用户,所选号码是否为“二次号”,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而其三,对于互联网平台则即要学会割舍利益,挤出注册用户数中的水分,也应该可以制定一些类似“休眠账号”使用的管理规则来规范。
同时,也应该与运营商开展广泛的合作,探索将那些用手机号注册还长时间闲置不使用的账号,进行冻结处理及身份证识别等的管理的手段。避免给用户来带出现码、号、人错位后出现的尴尬和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今后移动互联网更加的飞速发展,以及“二次号”的增多情况,逐步改变以手机号为基础的身份验证机制,让网络身份验证回归对“人”的识别,或许也是一种适合的解决方式。
不过,至少在目前,“二次号”该如何更科学更有效的合理使用问题,是需要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和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公司们一起解答的命题。
如果仅把“包袱”和“锅”甩到运营商身上显然即解决不了问题,也有失公允。最后,受到种种尴尬和麻烦困扰的也还是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