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太不一样了,去年很多人是被迫隔离,而今年,超过一亿的中国人主动选择了就地过年。
这其中有纠结、不舍,甚至带着几分悲壮。
“过年”这件事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所有的离愁与思念,到了这一天,都到达了顶点。
要好好过年呀,用你的全部力气去过年吧,无论身在何方。
主播/ 夏萌 ,配乐/《Stay Gold》
文|小夜
编辑|伊登 (Eden)
设计|西脑包花
01.
2月6日,周六,距离2021年春节除夕夜还有五天,快十点了才懒洋洋在魔都家中起床的我,在微信上给老妈发了一条消息,“正式决定了,今年不回去过年了。”
很快她就发来了回复,“我看也可以,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出去办点年货,喜欢吃啥多准备一些!”我环顾了下房间,还真是,家里什么食材、饮料、零食、春联、灯笼都没有,平静得一如往日,丝毫没有过年的气氛。

早在一月中旬,惦记着回家过年的我,就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该洗的洗,该扔的扔,异常清爽。
不过,此刻的我却有点如释重负,心里一直紧绷的弦,松弛下来,突然无比畅快。谁能想到,最近半个月以来,一直令我纠结烦躁的,竟然是要不要回家过年这件事呢。

1月的日历上,预计回家的时间一推再推。(摄影/小夜)
桌子上的台历最能记录我这一段的心路变化,“预计回家日”从最开始的1月21日,挪到1月27日,又延至2月1日,2月4日……这期间,心情也如同过山车一般上下攀爬,直至最终复位从而平稳。
作为一个独居魔都的SOHO青年,我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自由的,几乎随时都可以回家,但是这个春节长假对我来说无比珍贵——疫情期间,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颇受影响,精疲力尽的我,急需一个逃离大都市、回归故乡且充满年味儿的长假来放松身心,开心开心。
元旦之后,我就已经美滋滋地为回家过年作准备,早就做好了春节期间的躺平放空计划:每天上午读书,下午追剧,晚上陪爸妈看电视聊天,十天不碰电脑,养精蓄锐,准备来年回魔都再战。
还有“物资”上的准备,惦记了好久的丹纳的《艺术哲学》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买它,打算趁这个长假来潜心阅读这些平时不太能看得下去的理论著作。年货也不能少,老爸和我都爱喝的啤酒、新出的自热小火锅、一天不喝就难受的咖啡等等一起下了单寄回家,万事俱备,就等着早点登上回家的飞机或高铁。

我的故乡是沈阳,一个在这波疫情中经过顽强抗争,终于在进入一月上旬之后形势日趋平稳的城市,到了18日已经连续一周无新增,我也开始愉快地查看那两天的机票。
然而现实就是随时会打你一个措手不及。1月20日,我还没买成票,上海便开始出现确诊病例,短短几天增加到十几例,虽然发生地离我住的小区较远,但我和老妈一致认为,在这个关头,人还是原地不动比较好。
即便如此,我还是保持着期望,距离过年还有20几天,万一很快就控制住呢?说不定还是可以赶在除夕前到家。虽然那几天开始,朋友圈陆陆续续有友人发动态说,今年春节不回家过了,我仍然想,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和老妈也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论证了好几轮回家的安全性,从上海的家到机场,再到北方的家,六七个小时,我怕路上有风险,老妈也怕我带回风险。老家不在沈阳市区,管控严格,回去之后需要自我居家隔离十四天,且需做数次核酸检测。每次讨论无果,更是心烦。
这些问题成为我的焦虑来源之一,我从未想到过,回家过年对我来说如此重要。“我能回家吗?”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有时半夜三四点醒来,也要打开手机,看看疫情的最新消息,然后失眠到天亮。
我似乎患上了热搜恐惧症,每次上海的某个地点上了热搜,就要进去看看是不是又发现了新病例。到最后,实在烦躁不安的我,索性把手机藏了起来,以免被分心影响工作。
我的脑子里一团糟,一会儿想着是,我应该还是可以回去的,再过一会儿,就想万一路上遇见无症状携带者怎么办,仿佛两个小人在掐架。
你若是问我,对于一个早就独居了十几年的人来说,“不回家过年”有那么好焦灼的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尽管像中秋节、情人节,甚至生日偶尔都可以一个人过,但是“过年”还是不太一样。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能够陪伴父母的时光愈发有限,他们从心底期待着我的每一次回家,也担心我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关照,我妈甚至时不时对我说,“我要和你搞好关系,以避免以后你不愿回来看我们。”

另一方面,我是真的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我的人生里,怎么可能不回家过年呢?
不过,说起来,我爸妈这次却非常想得开,本来他们是那种“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的传统父母,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却非常“大义凛然”,可能是因为我妈做过社区工作,又每天都上网看新闻,非常响应抗疫号召,她跟我说“不要过多纠结春节这个时间段,不回家过年也不是大事,只要身体健康就是最大幸福,其他的不重要。”
02.
直到2月5日晚上,烦闷了一天的我,出去散步,冬日的魔都小路上,车辆不多,冷风嗖嗖地把我吹得清醒了,想着与其提心吊胆地回家,给家里人和社区防疫工作带来那么多困扰,不如索性原地过年。
真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在上海过年,从来没有。来上海近20年,之前无论是春节机票再贵,或假期再短,我都雷打不动地会在除夕夜之前赶回东北老家,这是我们家的传统。

不在家过年倒也不是没有过,前几年去国外读书,那边只过新年不过春节,没有假期,上课或工作填满了除夕到之后的初七,忙碌的节奏冲淡了思乡的苦闷之情。
所以,突然面临着原地过年的状况,那几天我心里其实还充满了恐惧,真的要一个人过除夕?一个人住,我有物理学上的“家”——自己的房子,但是心理上,我的“家”只是我自己。
别人家阖家欢乐,开开心心地吃着满桌丰盛的年夜饭,我却要自己孤零零地躲在家里,我不擅长厨艺,甚至连个能制造点欢乐气氛的电视机都没有,而且,接下来的七天假期,也几乎将日复一日地重复除夕夜的场景。
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看到的那个“孤岛”电影节的新闻,在哥德堡电影节上,一位影迷将在瑞典“最偏僻、风能吹拂到的最远之处的群岛边缘”的小岛上,一个人独自看一周的电影,并且不能与外界有任何交流。
我非常能够共情那位影迷,在这春节长假七天,我的35平米的家,即将成为我的“孤岛”,每天独自看着朝霞和日落,只要我想,可以连看七天电影,连门都不出,有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
都说,孤独的最高等级是“一个人去做手术”,作为资深独居者,这一条我已经实践过了,也就那样了。但是眼下对我来说,“一个人过年”才是最高境界的孤单。
有要好的朋友问我去她家一块儿吃年夜饭,我大也可厚着脸皮去老乡家蹭饭,但是想到人家上有老,下有小,恐怕带来诸多不便,我是个很不喜欢给别人带来困扰的人,宁愿自己消化掉这份情绪。
我也深深地悟到,没有人不怕寂寞,正如我们都想回家过年,本质上可能并不是说“过年”这件事有多么重要,而是在这样一个喜庆欢聚的时刻,人们都希望身边有至亲之人陪伴。想要回家过年,其实是我自身想和爸妈团圆的情绪,胜过了他们需要我陪伴之情。

那些有着家庭或伴侣的人们,就不怕寂寞吗?未必。我不止一次听有家庭的朋友说,很怕在节假日家里冷冷清清,所以会邀请人来聚会,越热闹越好。我在老家的爸妈,在我在国外的那几年春节,专门回乡下的叔叔家过年,就是为了人多。
他们在前几年换房子的时候,还特意换到了最热闹的一条街边,每次我回去嫌吵的时候,他们都说,其实你不理解,年纪大了,就喜欢热闹,喜欢扎堆儿。那时我不太能感受到这种心情,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

过去一年,因为疫情的反反复复,每个人在家的时间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长一次,不管是否一个人居住,是否有家庭,恐怕被疏离感或孤寂感都是倍增的。正像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发现好些朋友都在疫情发生之后,养起了宠物,猫,狗,或者其它。
在某一个瞬间,我也动了养只宠物的心,可能是一只兔子——猫猫太粘人,狗子需要遛,可能一只比较独立的小动物比较适合我。
在这只是个念头之前,我倒是找到了很好的替代物——买花。每周买一束新鲜的花,网上或者小区门前的小摊子上,最近发现家门口的便利店也有花卖了,小小的,精致的一束,19.9,还附送保鲜剂。
不得不说,房间里有了花或者绿色植物,真的能大大减弱孤单感,每当我觉得无聊或寂寞无奈的时候,就去看看它们,就感觉没那么孤独了。

喝完喜欢的啤酒,再插一只花,屋子就生动了起来。(摄影/小夜)
03.
当我接受了“今年过节不回家,要过就在原地过”的现实之后,我开始琢磨着自己应该&能够做些什么,来填充这个节日的每一天。
首先我打开了某宝,巧克力、薯片、咖啡、瓜子、豆干、啤酒……一个节日是必然少不了高热量、高糖分的零食的,如果你也是一个人过年,相信我,它们是快速改变心情的有效手段,当你的胃被治愈的时候,心情也不会太差。
“春节自救计划”第二步,在豆瓣上把好多部剧和电影加入“想看”list,另外,前不久我买了套新版的《笑傲江湖》,想着至少能看完四册中的一册。在读的一本关于日本设计的书,从去年下半年看到现在还没看完,感谢春节长假,让我有时间把它了结。

一直没有看完的书。(摄影/小夜)
从早上起来洗漱好就开着暖风、懒洋洋地吃着零食看剧到傍晚,整天刷剧看书,想想一年中,其实这样的机会也很难得。
还有,追星,本来是不好意思为人所知的私下爱好,竟然成了我春节期间的重要寄托。我喜欢的那个他,扛过一年的风风雨雨,最近有一部期盼已久的新剧上映,又有舞台表演,啊,假期追星的感觉真的是太快乐了。
幸运的是,大城市魔都,即便是在春节假期,也还是有那么些个电影院、展览馆或者live house等开放,让我有机会和朋友约着去透个气。
我非常感谢自己,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好,喜欢追求新鲜好玩的事情,即便是长时间独处,也会尽可能让自己不被空虚或寂寞感淹没。
至于大年三十么,一个人的除夕,单着也要过完。除了和家人朋友拜年聊天,我打算真的像“孤岛”电影节那样,看上一天的电影,年夜饭,买最好的牛排、三文鱼,配上高档的啤酒,吃个开心,喝个痛快。

但是,我真的那么孤单吗?也未必。家门口的生鲜超市、便利店、快递驿站,即便是除夕也不休息,那里面的人,他们想上班吗?他们也想回家吧,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选择留下来并继续工作。
在这个据说有超过一亿中国人“原地过年”的春节,我能感受到一份爱与牵挂,因为,我也是。
还有一件小事,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去看了《心灵奇旅》,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儿,收获一点小快乐,像是看几页书,掌握一个新知识,或者和好久不聊的朋友寒暄两句,联络下感情。
但是因为纠结着回家这件事儿,我忘记了这个新年的计划,一直沉寂于焦躁不安的心情之中,忽视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无论在哪里,都要过好眼下的生活。
不仅仅是除夕,而是每一天。

本文作者:小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本文署名图片由作者提供,其余配图为央视2017年春晚公益广告《等·到》,版权属于原作者。
虚度陪伴
如果你也是一位“留年人”
准备独自过年
又或者你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
分享你的过年心情
虚度陪伴群
2月11日-2月18日
将在这8天陪你一起度过
8天后
我们将解散本群
祝我们的每一位读者
牛年拥有更好的生活!


好好虚度时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们
公众号|微博|豆瓣|荔枝电台
搜索:好好虚度时光
商务合作/投稿:[email protected]
应聘请发送“应聘”至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