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一位和尚,因为前来拜访的人太多,把他的门槛都踏破了,更换了好几次,还是免不了被踏破的命运。这位和尚被迫无奈,只好把自己的木头门槛换成了铁制的门槛,以避免门槛再被踏破。
是和尚所在的寺庙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这里的菩萨有求必应?还是这位和尚法力过人导致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寺庙的门槛给踏破?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
这位和尚生活在隋朝,大家纷纷攘攘前来拜访的一只有一个,就是期望能够求得一付这位高僧大德的书法作品。
隋后的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真、草、行、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其中楷书、草书的影响最大最久远。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张旭、怀素等。张旭跟怀素以草书见长。但是在这个时代楷书创出了前无后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在历史上楷书四大家中有唐朝欧阳询(代表欧体)、唐朝颜真卿(代表颜体)、唐朝柳公权(代表柳体)唐代就占了三位。
行书的执牛耳者毫无疑问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而这个和尚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有着很深的渊源。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书法艺术,有唐一代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对书法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而据说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推崇,以至于唐太宗执政时对右军遗墨极力搜求,对于《兰亭序》也是重点搜求对象。
好在唐代去东晋尚不算遥远,加上太宗的特殊身份,居然让他做到了。《兰亭序》到手以后,太宗迷恋之至,大概是为了保护原本,或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理吧,太宗让褚遂良和虞世南等名臣兼书法家临摹了兰亭序,把其中的一部分赏赐给了有功的王公大臣。其实这件事算是唐太宗做得最英明的事情之一,我们今天还能够得以一睹《兰亭序》的风采,不得不感谢王羲之的这个超级皇帝大粉丝。
李世民喜爱兰亭序太过火,以至于在他的要求之下,在他驾鹤西游之后把这份在当时已经算是国宝的王羲之真迹带入他的地宫。
那么王羲之的真迹怎么到了李世民手里的?
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三十年如一日苦心练习书法,以至于练坏的毛笔头积攒了十几筐,智永的书法水平也直追其先祖羲之。为后世留下了名篇《千字文》。《兰亭序》是智永从先祖手里继承下来的,也是他长期临摹的范本。
后来智永把这份珍宝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
唐太宗发出搜求《兰亭序》的号召后,当时的一个监察御史萧翼为了讨皇帝的欢心决定去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萧知道了兰亭的下落,就假扮书生到寺庙游玩并借机搭讪认识了辩才并是不是来这里寻访,久了博得了辩才和尚的信任。
老萧借了一个谈诗论画的机会,用激将法激的辩才取出《兰亭序》让他欣赏,萧某人抽机会给掉了包,并把这千古奇作献给了皇帝。抛开这老萧的人品不论,这次讨好皇帝的活动间接的促进了《兰亭序》在民间的传播,否则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流传,那么大概率我们今人还是很难见到这副旷世名作。虽然真迹不再,现代化的传印技术还是让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欣赏和使用这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