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2/4)

2022年10月03日19:55:20 热门 1669

承接上文《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1/4)》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2/4) - 天天要闻

3) 美国“加息周期”对香港银行所构成之风险

现时,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由于香港银行体系资金相对充裕,暂时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尚未完全反映美国加息之幅度。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联系汇率制度行之有效的情况下,大家都不太担心美元加息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再考虑到上世纪1997年的教训,金管局对银行亦作出一系列的监管及限制,大部份人都不认为金融风暴会再度发生。

市场人士对香港金融体制有信心,绝对是好事。但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万一美国持续大幅加息,我们又能否有效应对当中的风险呢?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2/4) - 天天要闻

  • 关于香港银行的压力测试:我们进入了超过20年的低息环境,普遍香港银行在计算自身或客人的风险及进行压力测试时,都不会假设利息大升。若估计加息2%至3%,已算是十分保守了。但现时美国在短短几个月之外已累计加息达2.25%;这次美元“加息周期”会持续多久?最终幅度会如何?现时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到底需要假设美国最终加息至什么程度?或反过来说,美国加息至什么程度,才会对香港银行业界构成相当的风险呢?暂时来说,香港金融界仍没有相关的具体研究及讨论。
  • 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会否仍有漏洞?自从1997年之后,金管局为联系汇率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及修补。其时,金管局总裁为任至刚,市场上以“任七招”来称呼相关的改革。除了“任七招”之外,金管局总结97年金融风暴的教训,对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亦进行一系列的监管,于2012年左右,推出“审慎措施指引”,并在过去10年间不断细化及调节。但以上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会否仍有漏洞?面对美国突如其来的大幅加息,我们还有什么其他地方值得关注?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2/4) - 天天要闻

于联系汇率下,港府在某程度上放弃了“货币政策”,港元与美元挂勾,亦只是按市场机制自然调节。金管局只能被动地承接港元的沽盘来保持汇率。换句话来说,尽管港元与美元挂勾,但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上,金管局并没有“主动加息”之机制。即使是金管局的“贴现窗”,仍有非常公开及透明的计算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切交给市场;金管局只能“机械式”的守住汇价,但在调节利率的幅度及时机上,皆没有任何实质的控制权。

监管联系汇率相关之衍生工具是否到位?由于香港银行资金充裕,银行同业拆息并没有完全跟上美元的步伐。但这样已制造了汇价“套戥”的机会,让国际对冲基金赚钱。若当参与“套戥”的资金足够多,且香港银行体系的资金进一步缩减,港元拆息绝对有可能“追过龙”,加息的幅度可以随时反超美元。

由于港元与美元挂勾已久,在市场上一直有不少衍生工具供国际资本投机及对冲。众多周知,在金融世界里,期货及衍生工具的市场可以比现货市场更庞大;就算在现货市场里,我们有十足的美元作为基础,但只要有更庞大的资金投入那些期货及衍生工具市场,这股力量仍有机会反过来影响现货市场。

我们绝不能因为现货市场里有百分百的美元作为后盾,就轻视这存在的风险。金管局参考1997年的教训而制定的政策,又有没有与时并进?我们对新世代的金融工具的监管又是否到位呢?

同业拆息可能存在的问题:现时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相对美元利息低,这又是否值得高兴呢?美国已开始使用SOFR rate而弃用LIBOR rate;新的计算方式相对上较公开及透明。但在客观形势下,香港仍然使用HIBOR rate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港元隔夜平均指数(HONIA)暂时亦只列为参考指标。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所面对的问题及风险(2/4) - 天天要闻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的计算方法,就是参考了20间主要银行的拆借成本。我们先不论金管局对这20间银行的报价之监管是否足够,只集中看这银行同业拆息的计算机制。

现时,香港有大约163间持牌银行、17间有限制牌照银行和13间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我们有42间外资银行在本港设有代表办事处。尽管20间主要银行的平均拆借成本已算有代表性,但其余超过100间中小型银行的拆借成本,明显与主要银行有区别。在经济衰退及爆发金融动蘯时,大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成本差别将会更大。

这会有什么问题呢?虽然香港最大的20间银行之平均拆借成本仍处在低水平,但另外超过100间银行的拆借成本,有机会已比HIBOR更高。根据行业惯例,银行为客人提供贷款,多数会以HIBOR为基准。当香港出现银根相对短缺之时,如果某中小型银行本身的拆借成本比HIBOR还要高得多,它提供给客人的贷款,将有可能亏本。

香港银行乐于投资债券市场,加息期将冲击相关资产质素: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亦有机会直接冲击银行的资产质素。由于香港银行竞争十分激烈,贷款业务的盈利越来越微薄。不少中小型银行在“吸存”后,都不轻易“放贷”。由于银行贷款的收益太低,很多中小型银行都会把存款投资在债券市场里。举例说,参与某大公司的银团贷款,可能只有不足1%的收益。但该公司发债,却可能有3%至5%的收益。特别是资金成本较高的中小型银行,当然是倾向把资金投放在债券市场里。

参考了2008年的经验,普遍银行买债也会倾向购入低风险的国际银行及保险公司债券。它们亦会购买本地优质企业的债券。既然香港各大小银行都懂得分散投资,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担心呢?

  • 银行对自身投资债券的批核十分宽松:传统以来,香港银行在批核个人贷款及企业贷款会相对严谨得多,相关的分析及研究会较为复杂。相对来说,购买债券的流程远为简陃。

举例说,银行参与某间公司的银团贷款,审批流程会较多,一层一层地批上去,甚至乎要向信审委员会汇报,相关报告至少有好几十页纸,各方面的风险都要顾虑得到,绝不能马虎。

但若银行打算购买同一间企业发行的债券呢?相关申请并非由企业贷款部门负责,而是司库部执行,所需的流程则简单得多。他们需要做分析报告吗?司库部的作风是分秒必争,申请书通常就只一、两页纸。说穿了,就是看该公司的国际评级及收益来决定。据笔者过往的经验所知,不少银行的司库部就往往只以电邮形式向信审部门申请买债,连正经的书面信审申请报告也不用。这种对债券的“轻松批核”模式,亦有可能使银行不自觉地承担了更多风险。

  • 银行投资企业债券,比传统放贷业务风险更高:为何银行买债的收益会比银行贷款高呢?归根结底,银行贷款才是本业,债券投资只是为了提高收益的副业。无论是双边或银团贷款,所涉及的条款都属于坊间所述的“霸王条款”,将更能保障银行。由于银行之本质不能算是百分百的商业机构,手上拿着的存款是国民的重要资产。银行把相关的贷款借出,需要保障存户的利益,贷款条款自然会相对上“一面倒”;银行对贷款人的限制亦自然会较多。

至于银行自身作出的债券投资,其角色便会与其他债券人一样,只能算是其中一名投资者。企业债的条款会较公平,借贷双方的关系会平等得多。在原理上,债券持有人所享有的保障,只会比银行贷款人为低。

由于在贷款及债券合约上之条款不同,纵然借款人是同一间企业,其贷款成本亦会不一样。此外,双边或银团贷款亦可能会有抵押品,但债券则一般皆不会有实质具意义的抵押品。无论如何,香港银行倾向购买企业债,就算其相关投资如何分散,但整体风险已经比专注贷款业务有所提高。

  • 香港银行在投资债券时,有否充份考虑最新的加息情况?银行贷款的利息多以HIBOR base为基础,是一个浮动的利率收益。债券则多为定息收入,“加息周期”里,其价值将会下跌。香港各大小银行正享受了超过20年的低息环境,过去在投资企业债时,当然不会考虑本年度才发生的加息情况。

据资料显示,1953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长期利率大约为5.02%。其中,1981年曾大升至15.32%之水平。如果今次美元总共加息的幅度不是2%至3%,而是5%或以上,香港银行的资产质素会如何?当加息之际,债券价格便会下跌。如果各企业债券之价格出现急跌的话,香港各大小银行又是否有充足的准备作应对?

(文章为第2篇,合共4篇,待续)

文:寒柏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