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与世长辞。再过50来天,到7月17日,就是杨绛105岁的生日。她让我们不要难过,她只是和她的家人们到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1997年,女儿钱瑗离世。1998年,丈夫钱钟书离世。杨绛以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梳理脆”写出了心中的哀痛。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三个爱读书、爱学问的人,组成了《我们仨》。他们三人,来到人世间是一样的,离开人世间也是相同的。钱瑗、钱钟书离世,都声明不留骨灰,杨绛则要求先火化后发讣告,他们只想低调地离开。
钱瑗、钱钟书先走一步,杨绛又坚守18年。杨绛说,她要留下来打扫战场。打扫战场18年后,杨绛终于功德圆满,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和女儿、和丈夫团聚了。
杨绛此一去,人间再无女先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媒体纷纷发文悼念杨绛先生,我最喜欢的评价,刊登在5月26日的《新闻晨报》里。
“杨绛一生,都保持着‘少女相’。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家务还是工作,因此就心无旁骛地去做了。不矛盾,不纠结,不分裂。她所说的,她都信;她所信的,她就做。先生之美,在于眉目舒展,通透自然。这才是真实、强大的自由之灵魂。”
这个评价,最人性化,把人格很高、才华很高、地位很高的杨绛,降到一个普通人的层面,足以让我们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这不但符合我们的期待,也符合杨绛自己的定位,她说过,她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杜甫,不喜欢超出人民大众的李白,她愿意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杨绛是你我身边普通的老者。若说有不同,是她老有“少女相”。我们不妨抹去性别的差异,从少年来说,少年最可贵的,便是可以自由地做梦,自由地做事,不像迈入中年、老年的人,被世俗磨去了棱角,抹去了本心,瞻前顾后,左右不是,中不溜秋毫无特色,老气横秋毫无生气。
一生保持“少女相”,并非易事。杨绛能做到,是因为她有5条快乐法则。
“这么多年来,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做这样的决定:喜欢。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一直坚持五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期盼点。”
回望杨绛一生,她相信的,她喜欢的,她就去做了。哪怕她因为做这些事,得了不好听的名字,受了显见着的损失,她也无怨无悔。恰恰是无怨无悔,成了杨绛的长寿密码,成了她必将长存人间的密码。
一、“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
1.甘做“灶下婢”
1935年,钱钟书以最高分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将要赴英留学。那时,杨绛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考虑到钱钟书出身于读书世家,日常生活上不善自理,杨绛打算与钱钟书一起出国,照顾钱钟书。
等不及毕业,杨绛和老师商量用论文代替考试,便马上动身回家。回家后,为了共同出国,杨绛和钱钟书在一年里最热的夏日举行了婚礼。
初到英国,杨绛和钱钟书借住在老金家。刚开始生活还可以,后来越来越糟。杨绛担心丈夫总吃不饱,长此下去不是个事,就提出要另外租个地方住。钱钟书劝妻子说,你又不会做饭,将就着过吧。
杨绛自信不就是做饭做菜吗,准能学会。换了住处,杨绛在闹了不少笑话后,学会了做饭。
极其有趣的是有一次店里送来扁豆,杨绛不认识,以为要把里面的豆子剥出来吃。一面吃力地剥,一面对皮太厚、豆太小的扁豆“嫌弃”起来,怎么吃个豆子这么费力。后来才明白,扁豆不是剥着吃的,就是带皮吃的。
但不管怎样,钱钟书能吃饱了,杨绛很开心。
更开心的事情很快就来了,杨绛怀了孩子。生孩子那段时间,杨绛在医院,钱钟书一个人在家。钱钟书每天都到医院看杨绛,每每都给杨绛带去“不好的消息”。杨绛才生下女儿,又要像安抚“儿子”一样安抚钱钟书。
钱:“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桌布染脏了。”
杨:“不要紧,我会洗。”
钱:“我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不要紧,我会修。”
钱:“我做坏事了,把门轴两头的门球弄掉了,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杨绛说“不要紧”,钱钟书才放下心来。在他们家里,生孩子的是杨绛,管家理事的也是杨绛。钱钟书对杨绛说过,他这一生无大志,只想做学问。杨绛便既做家里的女人,也做家里的男人,呵护钱钟书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想写《围城》那阵,却抽不出时间。杨绛说,你少上点课,家里面可再节省一点。正巧家中女佣人回家,杨绛便不再雇,自己充当“灶下婢”,伺候生活。
杨绛甘做“灶下婢”,其实是有渊源的。杨绛非常孝敬父亲,上小学时,父亲吃完早饭,她会给父亲泡上一碗茶;父亲饭后吃水果,她专门剥皮;吃干果,她专门剥壳。冬天里,一大家子人围坐在火炉旁,火炉过一会就需要添煤,总是杨绛默不作声轻轻夹上煤放进炉里。
有事人和有心人不一样,有事人高调,有心人低调。有事人咋咋呼呼,做点事生怕别人不知道,有心人平平淡淡,事情做就做了,半点不张扬。杨绛是有心人,姐姐妹妹还有弟弟,最佩服杨绛添煤不出声,仿佛那是该她一个人做的。
2.甘做“拦路狗”
曾经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博物馆馆长的徐鸿宝盛赞钱钟书,说钱钟书这样的人才,二三百年才出一个。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在海内外广受好评。许多人找到他,想做他的入门弟子。可他不愿开宗立派,他只想安静地、不受打扰地畅游书海。
钱钟书爱书,周岁时即已显山露水。家人安排他抓周,他别物一概不取,径直抓了一本书。“钟书”一名,就是缘此改成。
无独有偶,杨绛最大的爱好也是读书。父亲杨荫杭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杨绛答,不好过。父亲再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绛母亲曾开玩笑说,杨绛之所以非要到清华大学读书,就是为了和钱钟书相遇相识相爱。缘分上的事情说不清,但有了缘分,后面的解释就顺理成章了。杨绛说:“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所以杨绛很理解钱钟书只想关门读书的心情。杨绛把读书比喻为串门,而且很有妙处,不必事先打招呼,不必打扰主人,来去如入无人之境。既然能在书本里串门,何必非要在现实中去窜门呢?
然而“钱迷”们不这样想。“钱迷”就是钱钟书的粉丝,他们总想当面看一看自己的偶像。钱钟书总要想办法躲。一次,他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记者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杨绛听后,担心钱钟书言语冲撞人,便出面挡驾。当然,也有钱钟书身体不太好,需要静养的原因。
杨绛曾经在文章里写道:“我尊奉大夫嘱咐,为他(钱钟书)谢客谢事,努力做‘拦路狗’,讨得不少人的嫌厌,自己心上还直抱歉。”
我想今天,人们对于杨绛和钱钟书,都能报以最大的尊敬和理解吧。
3.甘做“钱办主任”
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最清楚。钱瑗总是说,她和爸爸是“哥们儿”,两个人是妈妈的顽童。
一家人健康时,钱钟书和钱瑗总爱想着法儿淘气。一天,钱钟书在女儿的枕头上摞上高高的一叠辞典,然后在最上面一本辞典上倒着放了一张小凳子,凳子里再放一双皮鞋,一只皮鞋里塞着插满笔的笔筒,一只鞋里放着扫帚。女儿抓住爸爸,爸爸居然告状喊道:“娘,娘,阿圆(钱瑗)欺我。”
童心未泯的丈夫,调皮可爱的女儿,在杨绛面前,活脱脱就是两个长不大的孩子。
若长是这样的好景,那真是幸福。然而杨绛85岁那年,钱钟书和钱瑗躺进了不同的医院。杨绛两头跑,累得不行,可说是心力交瘁,但她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评价杨绛说:“她像一个帐篷,把大哥和钱瑗都罩在里面,外在的风雨都由她抵挡。她总是想包住这个家庭,不让大哥他们吃一点苦。”
可惜生死有命,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受到的巨大打击可想而知。有好心人来劝她,她却又表现出格外的豁达。
“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旁人只能看见坏处,她却能看见好处。杨绛心里一直想的是,照顾人,男不如女,在死的问题上,她要争取“夫在前,妻在后”,要是顺序错了,那可就糟糕了,钱钟书就要受大罪。爱不到最浓处,不会有这样的情感。杨绛看到的不只是痛苦,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间,打扫战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自封“钱办主任”,虽然年近九旬,她却不敢浪费一日一夜,细心地将钱钟书遗留下来的零散的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拼贴起来,一本接着一本地编辑出版。
钱钟书说过:“我的东西,非得要经过我自己审过,才可以出版。”可是钱钟书离开得太早了,杨绛不能看着钱钟书一辈子的心血毁了,她就帮着做了丈夫已经做不了的事情。
杨绛这个“钱办主任”,毫无疑问是优秀的。她说她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痴气。正因如此,钱钟书才能给世人留下一大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
1.聪明人
钱钟书和杨绛恋爱后,两人常常鸿雁传书,相互写信倾诉相思。没想到一封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信,被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收到了。钱基博是一代国学大师,但却没有什么隐私观念,直接拆开看信,看完之后,据说很是得意,下了一个“此真聪明人语”的判断。
杨绛写了什么,如此投钱基博的缘呢?
“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看到这句话,钱基博觉得这么懂事,知道体贴父母、顾及家庭的如意媳妇可是千载难逢。仿佛怕杨绛会逃跑似的,钱基博居然不征求儿子意见,直接给杨绛回信,承认了这个儿媳妇。
钱钟书的母亲对杨绛也是异常喜欢信赖。钱基博曾经问老伴,假如我先走,你跟谁过?老伴回答:“我跟季康(杨绛)。”
天下最难处的婆媳关系,让杨绛给处成这样,可以想象,杨绛是多么聪明的人。只有把大家庭的关系处理好了,小家庭的关系才能好上加好。
而杨绛的聪明,究其实质,是孝顺和善良。
2.旁听生和临时工
钱钟书到英国留学,是公费。杨绛陪去,是自费。因为父亲患有高血压,当时还没有降压药,杨绛离开家不能照料父母,心中已经万分惭愧,更不忍心找父母要钱,所以杨绛在学费昂贵的牛津大学,安心做旁听生,除了旁听课程,就到大学图书馆看书。
没人管的杨绛,自己给自己制订课程表。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她把经典作家一个挨着一个读下去,从古典时期到19世纪的作家,被她读了个遍,而且,她读得颇为精心,颇有心得,为后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此时的杨绛,正是身处天堂。顶喜欢泡图书馆的钱钟书,十分羡慕杨绛自由遨游书海的幸福,他课程太紧,只有在假期,才有时间去图书馆。
正规生嫉妒旁听生,也算美谈。杨绛十分享受,还把这种乐趣,延伸到了以后工作的日子。
1949年,钱钟书、杨绛接到清华大学的聘书。可当时清华有个老规定,夫妻不能同任专职教授。钱钟书做了指导研究生的专职教授,杨绛只好做兼职教授,按钟点计算工资,工资很少。杨绛自称“散工”。后期清华废了旧规,请杨绛做专职教授,杨绛却坚持做“散工”。
也许是在牛津当旁听生养成了习惯,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做“散工”能够“逃会”,自己便有了大把灵活机动的时间。
3.女先生
1941年底,上海沦陷。钱钟书除了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还收了一名拜门学生,杨绛也在小学代课,一家人勉强自给自足。
1942年冬,戏剧家陈麟瑞、李健吾鼓励杨绛写剧本。杨绛用课余时间,写了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1943年春正式公演,大获成功。之后,杨绛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都让人耳目一新。
杨绛翻译也很出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朱光潜说翻译分为散文(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理论翻译,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曾被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王后。西班牙还邀请杨绛访问。西班牙国王向杨绛颁发了“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不过,要说到杨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一定是她自己写的《我们仨》。杨绛笔下的三口之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然而杨绛为之无比自豪:“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出版当年,杨绛获评年度“文学女士”,获得“文学先生”称号的是巴金。第二年,《新闻晚报》称杨绛“用《我们仨》感动中国”。
好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报酬,杨绛并没有把金钱用在自己身上。2001年9月,杨绛代表她们一家三口,在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把当年上半年她和钱钟书的稿酬72万元,及此后出版作品获得的报酬都捐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这笔奖学金目前已累计1000多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
清华大学表示感谢,杨绛却反过来说:“谢谢清华大学帮助我实现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心愿。”说得多么情深义重,感人肺腑,让人落泪。
很多人都熟悉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杨绛喜欢这句诗,大多数情况下,她也是这么做的。欺负过她的人,她大都原谅,说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本质并不坏;指责她翻译《堂吉诃德》是作了反面教材的人,她给予肯定,说对方可以做她的老师。
但杨绛绝不是没有大是大非观念的人。那个该争则争的杨绛,更有先生风骨。
2013年5月,报纸公开报道,110件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将被拍卖。杨绛得知后,在媒体发布公开信,表示坚决反对。她说:“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年逾百岁的我,思想上完全无法接受。”
最后,法院判决拍卖停止,被告除了支付10万元经济损失和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外,还要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毫无意外,杨绛将获赔的20万元全部捐给了公益组织。杨绛并不看重钱,她看重的是理,她要维护的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这一基本人权。
杨绛的是非观其实早有苗头。出版人李景端创办外国文学期刊《译林》,发生过一起译林事件。《译林》创刊号刊登了英国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作家冯至写信批评《译林》“趋时媚俗”。杨绛认为介绍反映社会现实的通俗文学没有错,坚定地为《译林》站台,还举例说:“《红楼梦》起初也是通俗文学,后来才成了经典。”
三、“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颗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杨绛
1.教育观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杨绛在阐述自己的教育观时,还举了她自己的例子,说她小时候也调皮,但在爱看书的父亲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爱学习。她见父亲在《申报》上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评论文章,就向父亲请教秘诀,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母亲把家务事忙完,得空也会看书,一样读得津津有味。杨绛学着父母的样子读书,果然就发现了书中的妙趣,对读书这件事痴迷起来。
最好的教育,是先做好自己,然后再影响引导别人远离坏处,走向好处。
2.爱情观
作为一个老人,杨绛提醒年轻人,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得越深,越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鼓励,两情相悦。
杨绛觉得门当户对什么的,都不重要。按杨绛自己的说法,钱家和杨家门不当、户不对,钱家是旧式人家,杨家是新式人家,但这并不阻碍“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杨绛在其他事情上都是谦虚的,独独在丈夫身上,她是骄傲的,她说:“实话实说,我不仅对钱钟书个人,我对全世界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杨绛和钱钟书,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婚姻最成功的楷模。
3.事业观
在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杨绛做过同事的莫泽香评价杨绛说,只要到她手里的事情,不论大小,她必定要认真做到最好。无论是用麻绳制作门帘,还是翻译世界名著或是创作小说,她永远都是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杨绛翻译《堂吉诃德》,本可以从英文译本或法文译本转译。她找了5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觉得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她认为任何译本都不能代表原作,要忠于原作,只能原文翻译。于是,已熟练掌握英语、法语的杨绛,毅然决定再学习西班牙语。在学了2年西班牙语后,她才开始动手翻译。
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从来不会偷懒走捷径。宁可慢一点,不可错一点。
4.人生观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谈人生哲学,轻物质重精神。她在物质上知足常乐,在精神上则不知足常乐。女儿钱瑗去世以后,杨绛还穿钱瑗生前的鞋子,鞋子代表物质,有用的就行;丈夫钱钟书去世以后,杨绛认认真真整理丈夫文稿,勤勤恳恳读书写作,文稿和书本代表精神,永远没有尽头。
有了这种少女一般的心态,杨绛才有资格说:“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2000年6月,第一次见到杨绛的中国香港美少年李碧良称赞杨绛:“杨先生太美了,美人就应该如此。”
外国文学研究所同事朱虹喜欢用“漂亮”形容杨绛,说杨绛的漂亮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诗书气韵,她始终收拾得干干净净,天生有种大家气派——100岁了还这样。
百年大先生,终是少女相。人世间来过一位杨绛,是极幸运的事情;人世间走了一位杨绛,是极痛惜的事情。惟愿先生之风,少女之心,山高水长,与日月星空永在!
#抬头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vivo X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