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剧《猎罪图鉴》的解读视角颇为丰富:编剧班底够厚,能从美术史的瀚海中摘录出几张精妙绝伦的人性侧写;演员诠释到位,天才画像师褪去傲骨,温柔抚摸这座城市中鲜血淋漓的裂纹;剧情离奇却改编自真实事件,案件扑朔迷离却始终与现实接轨。与传统正剧剧本中负责貌美或调节氛围的女性形象不同,《猎罪》剧组对于剧本中女性的诠释可以说是相当细腻、真实且精彩,以尊重与理解为底色,不再为她们设定无形的枷锁。
其一,在《猎罪》所构建的几幅职场情景中,女性在职场上无需依附他者,她们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温柔可爱的女性特质是共存的。在北江分局里,张局长、技术警员李晗、法医何溶月以及弹道分析专家江雪对于多起重大案件的突破都有推动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如在一起利用高科技进行人口拐卖犯罪的案件中,李晗拆解各类程序、分析锁定了嫌疑人近年动向;何法医则根据骨龄判断头骨与尸身分属不同两人,突破了当前迷局。而在案件中出现的建筑设计师蒋歌、美术教师瞿蓝心、模特萧珊等人,都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展现了职业魅力,而这也正是《猎罪》这部单元剧中出场的所有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被剥除职业身份的人在当下社会是不完整的,工作取代家庭成为城市女性的生活重心,她们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职业。多数影视剧的女主角都不会着力塑造“专业”这一侧面,她们有绝佳的运气加成与主角光环,打着职业剧的幌子谈情说爱,在“男性凝视”中成长为所谓的“大女主”,影视市场苦此套路久矣。因此从职业女性的刻画角度来说,《猎罪》无疑是成功的。
其二,剧中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是真切恳恻的。不同于部分打着“关注女性”旗号隔靴搔痒、贩卖热度的作品,《猎罪》立足于平视角度,真诚书写这些“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女性悲歌。因此它蕴含的情感基调是同情而非悲悯,而这种情感又巧妙的借助男主角来表达,令男主角的人物设定更加丰盈。短短二十集就涵盖了多种要素:容貌焦虑、性侵、性别歧视、家暴、女同性恋、感情欺骗以及妇女拐卖等问题。而这些要素也是导致某些犯罪发生的关键动机之一。如建筑设计师蒋歌深受性别歧视与容貌焦虑困扰,决意整容。不料被院长性侵且长期受控于对方,最终致使她犯罪。同时,作品中的数帧画面也在替无数受害女性无声诉说苦痛,罹难后的遗症难以消弭,创伤与悲痛很有可能伴随她们终身。如遭受过家暴的陆婷忽然听到大幅声响会不由自主地恐惧、童年时遭受过性侵的柳小叶在长大后依然无法释怀。尽管这些罪行本身“罪不至死”,却能让受害者日复一日或者远比正常死亡还要阴翳的黑洞里。此外,编剧也不断在为女性正名,无情击穿“受害者有罪论”这一转移矛盾、雪上加霜的阴暗说法。穿着保守、时刻警惕的女性依然难逃魔爪;天真善良、憧憬恋爱的女孩被恋人绑架也并不能归咎于她莫须有的“愚蠢”。编剧借《马拉之死》这副世界名画展露千百年来社会舆论对女性的污名化。性别与认知的长期错位暗合了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对于“厌女情绪”的分析,编剧所输出的合理正确的价值导向,也是《猎罪》在刑侦市场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其三,编剧对于女性心理与情感的理解突破“雌竞”,提升格局。主角沈翊在分析《朱迪斯斩杀荷罗孚尼》这一绘画主题时,着重介绍了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所画的版本。在她的画中,决绝正义的朱迪斯与女仆联手杀死敌人,全然不同于传统男性画家塑造的“看客”女仆与“美艳英雄”的形象。该剧的台词“女人能理解女人,女人能保护女人”令人见之不忘。而与这副名画暗暗扣合的杀人案件中,同样被家暴的妻子和情人联合起来反抗暴力,并且互相保护,妻子更是企图为以及怀孕的丈夫情人顶罪。案件的走向一改传统明争暗斗、争风吃醋的女性交际关系,使我震撼,久不能忘。再如受到同学孤立的假小子瞿蓝心暗中保护被霸凌和骚扰的学妹任晓玄,即使二人之间存在超越友情的情感,也依然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女性之间的善意交往。
上述种种,《猎罪》编剧让人肃然起敬。一查才知,主创团队的五位编剧中,有四位都是女性。编剧自身性别视角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处观影共鸣点,当然这本身已是一种撕裂刻板印象的现象——女性编剧也能写出缜密烧脑的悬疑正剧,而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言情片子。在烂片饱和的影视行业中,市场与观众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冲淡“柠檬市场”的优质作品。(郑烁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