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们早上好呀,这里是秋叶编辑部,我是花花。
上周五,航天员王亚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读书,文章中公开了她当航天员的“作息表”:入队第一年要学 30 多门课程,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 12 点前熄灭。
提到王亚平,相信不少人的记忆还停留在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平安回家,“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和女儿的暖心互动让大家破防。
太空出差半年,妈妈将“摘”下的星星亲手送给女儿。
小女孩接过妈妈“摘”下的星星,牵着爸爸的手蹦跳着走远了,这一幕美好得简直像童话!
王亚平回家后的第一条朋友圈,也因为用词幽默被网友纷纷转发点赞。
这不是王亚平第一次太空出差,早在 2013 年,她就和聂海胜、张晓光搭乘神舟十号“上过天”,成为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 80 后航天员。
再度登上太空,王亚平身上又多了这些“第一”:
中国第一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中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中国第一位在轨超过 100 天的女航天员;
...
很多人都说,王亚平美貌与实力并存,简直是“天选之女”,她的成功是我们普通人羡慕不来的。
但你知道吗,两次登上太空的“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其实来自于一个靠卖樱桃为生的贫困农村家庭。
究竟是什么让出身平凡的她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看完她的故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出身平凡,抓住机会
1980 年,王亚平出生在山东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靠种樱桃为生,并不富裕。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农村女孩王亚平的起点,比很多人都低。
七八岁她就帮家里干活,节假日她还带上樱桃去赶集。勤奋要强的她,小学一直是班长。
初中运动会,班上没有女生愿意参加长跑项目,王亚平主动报了名,还咬紧牙关拿到了第一。
从此,王亚平一直是学校运动队的长跑运动员,经常参加长跑训练,也为她成为飞行员打下了体能基础。
如果说王亚平第一次抓住机会是参加了长跑比赛进入学校运动队,那第二次抓住机会便是中考。
中考时,父母希望她考师范类院校,一是觉得当老师很不错,二是希望她早点毕业减轻家里的负担。
但王亚平却渴望读大学,因为她知道这样自己的人生选择会更大。
于是,她瞒着父母报考了高中,并顺利被录取。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才有了后来的飞行员王亚平。
1996 年,济南空军在烟台招飞行员,由于学习好又是体育健将,同学们都纷纷劝她报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亚平居然通过了严格的体检。
高考成绩出来后,王亚平的分数比飞行学院录取线高了整整 130 分,顺利进入了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了全国第七批 37 名女飞行员之一。
但想要飞上蓝天,还必须战胜严酷的训练。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训练一年多,王亚平她们那一届淘汰了 7 个。
最终王亚平以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她终于当上了飞行员。
正式成为飞行员后,她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
回顾王亚平的成长,从初中参加长跑比赛,到选择报考高中,再到参加飞行员选拔,并不是每次她都十拿九稳,更多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结果试成功了。
抓住机会的前提,是不放过每一个可能。
目标清晰,耐住寂寞
当飞行员,这在别人眼里已经很成功了,但不服输的王亚平很快就有了新的目标。
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当时还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王亚平的心里种下了一个“航天梦”。
但从飞上天空到飞入太空,她用了整整十年。
2009 年,等了 6 年的王亚平终于等来了机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她毫不犹豫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考核,在 2010 年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加入航天员队伍后她才发现,电视上光辉灿烂的时刻只是惊鸿一瞥,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更多的是面对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燥训练,和一次次激烈的挑选。
尽管已经是出色的飞行员,但航天环境适应训练,仍然挑战着她的身体极限。
每次水下训练,王亚平都要穿 120 多公斤的装备,在水里持续 4-6 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相当于跑一次“全马”。
离心机训练更可怕,身体承受的过载是过山车的 4 倍。训练时脸部变形,呼吸困难,眼泪根本控制不住。虽然左手边有个暂停按钮,但在王亚平心中,这个按钮是不存在的。
即便体能训练如此严酷,她也没有落下理论课。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她桌上的台灯,没有在 12 点前熄过。
三年的付出是有结果的,王亚平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在 2013 年,她搭乘神舟十号,飞向了梦寐以求的太空。
从种下航天梦,到踏入太空,她坚持了整整十年,这期间她从未放弃梦想。
王亚平训练吃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最后她都扛下来了。
比起吃一时的甜,耐得住长久的苦,才是她能成功的原因。
兴趣广泛,长期主义
除了航天员,王亚平还有很多身份,太空讲师、博士、人大代表等等。
2013 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时,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王亚平成功地给全国 6000 万名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太空课,获得了“太空讲师”的称号。
2014 年,她考入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8 年,38 岁的王亚平又考进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读博士,专攻太空环境对航天员心理方面影响的研究。
她还是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因在太空出差,不能到现场参会”的请假理由让网友直呼硬核。
除此之外,她也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被大众熟悉。
在太空中, 她以宇航员的第一视角拍下了地球写真,带大家领略了地球之美。
除了摄影出圈,她还会乐器。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她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让网友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
篮球、旅行、看电影这些都是王亚平的爱好,大家如此关注喜爱她,除了因为她具备航天员的专业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拉近了她和大家的距离。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做时间的朋友,时间才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从农村女孩到“最美航天员”,王亚平的优点远不止这些,但以上 3 点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借鉴,应用到职场中的。
❶ 抓住机会。工作中的每个项目、领导单独安排的每个任务,甚至每次工作汇报都是机会,如果你还不知道机会在哪里,那就不要放过每个可能。
❷ 达成目标。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设置目标,如果暂时找不到目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你身边优秀的人做目标,分析他的优点,在一段时间内赶上他。
❸ 长期主义。不要小看任何微小的习惯,试着把每天刷手机的 20 分钟换成阅读或健身,刚开始也许并不容易,但坚持下去,一定能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王亚平一样飞上太空,但我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爆发小宇宙。
看完王亚平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别忘了转发,给王亚平点赞!
首发于:公众号@秋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