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今天讲的是李姓氏文化。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祠堂广
李字释义: 李,也 是一种树名,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理,古时 法官的名称,主征伐刑戮之事。古文中李、理通用。
李姓姓氏来源有四:
其一: 出自嬴姓,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职务,他的儿子伯益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为嬴姓。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李子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性命。后到苦县安家。为了感激“李子”保命,又躲避殷纣王追缉,改理氏为李氏, 以示纪念和避祸。其二: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周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又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以此,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其三: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赏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李姓。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汉化时,有复姓叱李氏改为汉字单姓李。其四: 出自他姓改姓。唐朝开国元勋以及有功之臣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十六氏因立功被赐予国姓, 即李姓。如徐世绩,改名为李勣。
得姓始祖:李利贞。李耳。始祖地:河南鹿邑。
郡望堂号: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博李玑次子李牧。
李姓的诸多郡望中,陇西郡和赵郡最为著名。除了少数民族改复姓为单姓和赐姓李氏外,其他分支几乎都是从这两支中衍生出来的,故李姓以陇西郡和赵郡两个郡望为堂号。
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耳(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 ,籍贯不详,后人称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李世民(598年~649年),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朝第二位皇帝,知人善任,治国有方,他统治时期,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
李氏名人故事一则: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喜学医术,对八股文章不屑一顾,也不热衷于科举,十四岁时应试,中秀才而归,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二十三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开始外出采访,遍访名医,搜集民间药方,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翻山越岭,采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对所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进行精心补充,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写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药物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
李时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
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点评,手留余香。
请君接看下篇连载《姓氏文化之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