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是一首传唱几十年的经典老歌。
说起郑智化,我们大多数想到的都是两个字:励志。
拄着双拐唱着《水手》、《星星点灯》的他,给了很多人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绝望里的一点星芒。
而前段时间的《浪姐》中,把《星星点灯》改编了,歌词变成了: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
有问题吗?貌似没有任何问题。
相对比原来的歌词,只是改了五个字,把“肮脏”改成了“晴朗”,把“再也看不见”改成为了“总是看得见”。
相对比来说,似乎改得还更好了,天空本来不就是晴朗的吗?晴朗的天空不也是总能看见星星吗?
可是当某天夜里天上没有星星的时候,孩子问你不是说星星总能看得见的时候你要怎么回答呢?
郑智化回应说:“关于我的经典歌曲星星点灯,被乱改歌词一事,我表示震惊、愤怒和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场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是:童话是成年人伪装给孩子看的黑暗故事,还是成年人为孩子编造的美丽梦境?
比如丑小鸭的故事,是为了激励孩子们不要在意别人的嘲笑,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变成天鹅,是为了告诉孩子不要嘲笑身边每一个不起眼的人。
可这个童话本身就很黑暗啊,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天鹅!
那是不是只要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就一定能变成白天鹅呢?很明显也不一定。
所以我总是想不明白,这世界本来就是斑驳的,为何总要编织成纯洁无暇的童话故事呢?
想了很久,也许童话故事出现的意义就是要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是有童话的。
为什么要给孩子编织美丽童话,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主角圭多因为身为犹太人,和儿子一起被抓到了集中营。
面对年幼的儿子对他的提问:“爸爸,我们去哪儿?”
他却掩饰着焦灼,故作轻松地说:“你不是一直想去旅行吗?爸爸给你一个惊喜。”
后来他给孩子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带孩子来这里只是一个游戏。
只要不想妈妈、不哭不闹、不喊着要点心,就能获得积分。率先获得1000积分的人,就能赢得最终的比赛,而比赛的奖品是一辆坦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后来胜利的消息传来了,纳粹分子失败,气急败坏的纳粹分子开始了可怕的大屠杀。
圭多把儿子藏进铁皮箱里,“义正言辞”地对儿子说:“我们已经积满了940分,只要你成功躲过今晚,我们就能获得60分,然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辆坦克了。”
可在寻找妻子的路上,他被纳粹发现了,经过躲着儿子的铁箱时,他故意装出滑稽的样子,迈着夸张的步伐,即使他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将是死亡。
第二天,儿子从铁皮箱里出来,果然驶过来了一辆坦克。
圭多生活在对于犹太人来说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可他没有让孩子直面这些残酷的事情,而是用自己的乐观来为孩子编织美丽的童话。
美丽人生》的片尾,长大后的儿子回顾那段水火的岁月,用成熟的声音说:
“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只要生命还在,生活始终要继续。活着,就是最美丽的事。”
这也许就是给孩子编织美丽童话的意义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