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气节各异,虽然在如今的天气条件看来,四时似乎已不再分明,但回看过去,在松江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居住、节庆、民间技艺、音乐舞蹈、休闲娱乐也是精彩纷呈。
今天就带大家走近上海松江民俗地图的夏日,农历五月起,天气渐热,易发各种疫病,因此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水稻生长旺盛,需精心护理。夏季的习俗行事多为祈求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无旱涝灾害,保禾苗茁壮生长。


夏季饮食

松江人在立夏日必吃草头摊粉、蚕豆。当天,白煮肉蘸蒜泥、樱桃、青梅、甘蔗、茅针、海蛳、竹笋、煮鸡蛋、咸蛋等也是节令食品。用新麦磨粉,拌糖,搓成寸许长的“麦蚕”喂孩子,俗以为可以免“疰夏”。
端午节吃粽子。午饭饮雄黄酒,菜肴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即咸蛋),合成“五黄”,意指“五王”,以镇“五毒”当令食品还有枇杷、大蒜等。

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吃汤水面饼,俗以为可防夏疾。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节前制作巧果、油酥饺。亲友间互相赠送。
农历七月十四日,夜喝豆浆、吃油条,以为可以明目。

盛夏时节,松江人喜欢以酱小茄作为消夏菜肴,取其清香爽口。小茄是松江特产,称“小落苏”。其颜色、形状与普通茄子无异,但长成后只有常人拇指般大小,仅供腌制或酱制。将小茄加盐反复搓揉变软,用石磉加压三四小时,即可食用,称“捏落苏”。如酱制,则将腌成的小茄入酱,在烈日下晒上三五天即成。施蛰存《云间语小录》:“夏日晚餐,人家多食炒饭,泡以茶,曰茶淘饭,佐以捏落苏一碟,虽中人之家亦然,民风俭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中天节。节前数天,家家用新箬包粽子,亲友间互赠粽子、彩索、艾花、画扇。用粽子祭灶。
在大门口、床前,悬挂菖蒲、艾草、蒜头。午时,用苍术白芷等药物熏屋。用雄黄在小孩额上写“王”字,胸前佩戴芸香荷包、用五色彩线包裹的小粽子、蒜头、黄绸制作的虎头等物,以避邪除毒。人们在煮粽子时,放进鸡蛋同煮,去壳后俗称“白和蛋”,据说端午日小孩吃了,皮肤会光洁如蛋,不长疖疤。

新婚夫妇备黄鱼、枇杷、火腿等礼回娘家,称“送夏礼”。然后,娘家备夏衣、阳伞、草帽等物,由兄或弟专程送到婿家,称“送夏衣”。
逢端午,照例在白龙潭举行龙舟赛。清末,潭逐渐淤浅,加上战乱,停止举行。21世纪起,在华亭湖恢复龙舟赛,每年选拔龙舟队参加竞赛,又增加摩托艇比赛、表演等项目。届时华亭湖畔人山人海,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事。

泗泾粽子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广利在泗泾镇创办延寿斋粽子店,以经销广利肉粽在松沪一带闻名。长方形扎粽,每只重约50克,肉多米少,用老汁陈汤烧煮。特点是松、鲜、爽、香、酥。民国时期有人在夏天将粽子带到北京馈赠亲友,一周不变质。
延寿斋在抗日战争前夕关闭,此后,泗泾镇相继开设多寿斋、益寿斋粽子店,规格质量相仿,依附广利肉粽名气,销路依然很好。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者王佩华、张小妹传承广利肉粽的配方和手艺,在泗泾镇江川路开设广利粽子店,生意兴隆。2006年,泗泾广利肉粽被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上海市烹饪协会认定为上海市名点。


荷花节

新浜镇多水面,新浜人善于种植水生植物,尤其爱栽种荷花。近年来,种植的荷花已近千亩,出现了映日荷花、碧叶连天的大美景观。
新浜的荷花有近800个品种,有花大如脸的“佛罗里达日落”,有花小如指甲的“紫珍妮”,有世界睡莲新品种总冠军“万维莎”。与荷花相媲美的观赏性水生植物,有千层草、蓝花梭鱼草、白花梭鱼草、再力花、水罂粟等,它们的花期与荷花同时,届时各展风姿,与盛开的荷花合成一幅绝配美景。
2010年,举办首届新浜荷花节,此后每年7月至8月举办。荷花节以雪浪湖生态园为主会场,荷花公社、渔乐码头为分会场除观赏千亩荷花,还设有与荷花相关的农家乡土系列活动。


水晶梨节

20世纪50年代,仓桥地区始植梨树。90年代后期,引进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初,创办松江仓桥水晶梨示范基地,成立上海松江区梨树研究所;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仓桥水晶梨”商标。

仓桥水晶梨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中国农副产品著名品牌等殊荣。2007年8月,被认定为“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2017年,仓桥水晶梨驶入绿色出口快速通道,是上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出口产品。
仓桥水晶梨年上市5万余公斤。主要品种有“早生新水”“长寿”“西子绿”等17个,有“黄金梨”“早美酥”“八月酥”等30多个种质资源品种。都是优质早、中熟梨品种,具有汁多、味甜、清香爽口、果肉嫩白细脆、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的特点。

2008年,举办上海市首届仓桥水晶梨科技文化节,设立家庭认养定购梨树、仓桥水晶梨征文、广告词征集及评比、“回归大自然”夏令营、亲子学农体验、梨园采摘及胜强影城观光一日游等活动。此后,文化节在每年7月至8月定期举行,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游客可在品尝水晶梨的同时,欣赏精彩的戏曲、曲艺、歌舞表演,参与仓桥水晶梨摄影比赛,参观梨文化博物馆,并且参与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

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松江府城隍神李待问的诞辰。明代末年,清兵南下,李待问和陈子龙等组织义兵抗清。松江府城西门失守,李待问引绳自缢,气未绝而被俘。劝降不屈,慷慨就义。清初,统治严厉,松江百姓不能在公开场合悼念李待问,人们就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用油条和豆浆代替面条,以表达敬仰之情。清政权的统治稳定以后,为笼络人心,表彰明代的忠臣烈士,李待问被清王朝封为松江府城隍神,塑像以祀。但七月十四吃油条、喝豆浆却已相沿成俗,一直保留至今,并且衍生出当天吃这两样食品能明目等说法。当天下午,松江城内各点心店均供应豆浆、油条,市民争相购买,成为松江城内独特的民俗风情。
叶榭软糕

叶榭软糕生产始于明万历年间,创业人施茂隆。原料采用上等白粳米和糯米,米在水中浸七天,每天换水,使米中的发酵成分全部挥发。泡好的米用石臼舂成粉后,用细筛筛三遍,粉极精细用荷叶衬垫,以精细绵白糖和各色馅心拌料蒸糕。软糕在夏天周内不会变质。

软糕分为三种:一是素糕,加上等绵白糖,蒸成大块长方形。二是方糕,以猪油、豆沙为馅,呈正方形;三是桂花白糖糯米糕,全系糯米制成,加桂花,以猪油、豆沙为馅,呈圆盘形。
三种糕各有特色,素糕松、软,有羽状刀痕,可随意分开,甜度适中清香可口,论斤出售,加上薄荷则是夏日饮食佳品;方糕肥、香、甜;桂花白糖糯米糕有松、软、甜、香、肥的特点,稍加薄荷,有清凉感,夏日尤佳,是最好的一种。价廉物美,深受顾客喜爱。叶榭软糕有各式品种和包装样式供客人选购。

2011年,上海米糕(叶榭软糕)制作技艺先后入选第三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叶榭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龙舞(草龙舞)
龙舞(草龙舞)流传于叶榭、华阳桥等地。民间传说,唐代初年,叶榭遭受特大旱灾,百姓用稻草扎龙祈求苍天降雨,“八仙”中的韩湘子见此情景,吹起神箫,召来东海青龙,顷刻大雨瓢泼而下。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此后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舞草龙,迎奉韩湘子和青龙王,祈求风调雨顺。草龙用竹篾作骨架,龙身由稻草捆扎而成,大草龙长四丈,分4节,有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以大草龙为主角,有七人舞、九人舞之分;一人舞的小草龙,伴左右,作配角。以滚灯、水族、马灯等舞蹈及由8名村姑组成的“丰收舞步”伴舞。仪式分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7个程序。供品有陈稻谷、麦、豆、瓜、鲤鱼等。

舞草龙不设“龙珠”,扮韩湘子者舞箫引龙,以箫代珠。草龙求雨所用道具和表演者穿戴的斗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构成草龙舞的特有风格。
草龙舞动作迟缓,锣鼓点子节奏简单,动作古朴,如“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动作显停滞状,表现了老龙向神灵祈祷的情景。“取水”一段,龙体紧盘一团,龙首仰首反复摆动,以示老龙正在吸水。“降雨”一段,先由庙宇僧人泼洒,再由村姑将盆中之水不断泼向观众,意谓“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观众争着让村姑泼水,将仪式推至高潮。
1950年6月大旱,部分村民自发以舞草龙求雨,被斥为搞封建迷信活动,从此草龙舞中断。1986年,文化站组织老艺人恢复草龙求雨原生态仪式,列为传统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007年、2008年,龙舞(草龙舞)先后被公布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叶榭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新浜山歌

新浜山歌,又称耘稻山歌、田山歌,是稻农在耘稻时一起喊唱的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浜镇每个自然村都有山歌班,每逢盛夏耘稻时,山歌不绝于耳,被誉为“田山歌之乡”。
耘耥稻,即中耕除草,工作量很大,一季稻要耘耥三遍。为赶工时,大农户往往要雇耘稻工十数人,雇工们在劳作时为舒解疲劳,抒发情感和愿望,随口唱起山歌,久而久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耘稻山歌。耘稻山歌大多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人人都有角色。
新浜山歌无论词曲,均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朴实生动,歌词自然贴切,简明易记,曲调优美动人。特别在长篇叙事山歌中写情、绘景、状物、摹声、描形等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才智的头歌手往往能随机应变,即景创作。山歌内容既有历史传说,也有应时创作,表现江南水乡农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其中最动听的要数爱情故事山歌。新浜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演唱节奏都为散板、自由板,旋律在高音区活动较多,演唱者用真假声相结合演唱。
新浜地区已发掘、采录、整理出的一大批长、中、短田山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长篇民间叙事田山歌《庄大姐》和《刘二姐》入选《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填补了汉民族长篇叙事诗的空白。
2011年,新浜山歌项目先后被公布为第三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新浜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孵茶馆

孵茶馆,即上茶馆喝茶,是松江人最传统的休闲方式。元末明初,民间“词牌杂曲”流行,茶坊中出现流动卖唱艺人。清代,苏州评弹兴起,吴侬软语,说表细腻,为大众所喜爱,艺人假茶馆售艺,茶馆以艺人而增加茶资。民国时期,“全县城乡茶馆不下数百家”。
老年人有喝早茶习惯,故清晨四五点钟茶馆就开门营业。上午是荼馆营业的高峰时段,各家茶馆几乎天天爆满。午饭时分,茶客渐稀。不设夜市的茶馆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关门打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建筑工人、码头工人、生意人、公教职员、文人雅士等均有各自聚会的茶馆,不轻易去其他茶馆喝茶。孵茶馆品茶聊天,谈山海经,议论时局,交流新闻是基本内容。商人借茶馆洽谈生意,称商业茶座;码头工人、建筑工人通常在茶馆中拆账分成;文人雅士在茶馆中吃花茶,谈风月,交流书画,切磋诗词文章;冤家争斗,帮会矛盾,请中间人在茶馆调解,平息事态,称“吃讲茶”“讲开”;民间经济债务、儿女婚姻、邻里纠纷诸事,不愿惊动官府,在茶馆评理调解,茶馆又称“百口衙门”。
20世纪90年代起,松江城区新开不少冠以“茶庄”“茶苑”为名的茶馆,多隔成包房,装潢考究,设施豪华,改变了老茶馆的格局与经营方式。乡间各村的老年活动室均设茶室,供村民喝茶休闲、搓麻将。松江方塔园、醉白池内均设茶室,收费低廉,是好友聚会、休憩、打牌、下棋的好去处。
听书

喝茶听书常为连档,民国时期,除专业书场外,松江茶馆十有其五设有书场。
说书有:评弹,俗称“小书”;评话,俗称“大书”;说因果,又称“钹子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农民书”。书场分下午场、晚场。松江人爱听书,遇有名演员,常有买不到票的情况,有些老听客往往将一档书的每场票一次买断。
钹子书开始是街头卖艺形式。说书人左手持单片钹子,右手拿一根细竹棍,敲钹伴奏,土语乡音,间杂说表,交替演唱。钹子书有东乡调、西乡调之分,东乡调重说,曲调刚劲朴实;西乡调重唱,曲调偏于委婉。清末起,钹子书艺人常在松江岳庙内献艺,在大树下排好条凳若干,听众或坐或站,围成圆圈,以进城办事的农民为多。艺人多说唱《岳家将》《关云长》等民众熟悉的书目,每档书大约需唱十来天。说书人唱到“关子”时刹住,托着钹子向听众讨钱,凭听众自给。一场书讨三二次。后来钹子书被引入书场,主要在茶馆书场演出。
改革开放后,应听书爱好者的要求,松江文化部门在松江剧场、工人俱乐部等处曾多次恢复书场。目前,松江工人文化宫内设有固定书场,常年演出评弹或农民书。部分社区文化中心也常邀请说书艺人不定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