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2022年07月04日03:38:16 热门 1358

“回眸过去,如今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称石门坎)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门乡开创了中国男女合校的先河、在中国首创和实验“双语”教学、建贵州省第一个足球场、建西南地区第一个学校游泳池……”威宁自治县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王宏向记者讲述她心目中的石门乡。

哎哟喂,厉害了!石门乡地处贵州省西北角、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毗邻、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762米,最低海拔1218米,海拔落差大,雾大阴雨多,年降雨量1500毫升,气候温差大,平均气温11.4摄氏度……。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所谓的“穷地方”办大教育,让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石门乡有如此斐然的佳绩,究竟时是什么原因,让石门乡有这么棒呢?近期,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深入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一线,围绕精准实施教育扶贫集中采访中,本网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到石门乡一探究竟。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威宁自治县石门坎全景(陈仕祥摄)

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有故事”

“石门乡是贵州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三批特色旅游景观名村之一,昔日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石门坎光华小学’就是我乡石门民族中学的‘前身’。”提及石门民族中学石门乡乡长助理陶凯说。

据陶凯介绍,自古以来,石门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文化底蕴丰富。昔日的石门乡,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建了许多个第一:创制苗文,结束苗族无母语的文字史;创办乌蒙山第一所苗民小学;建起威宁第一所中学;培养出苗族第一位博士生;在中国首创和实践双语教学;第一个开中国男女生合校的先河;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麻风病院;建立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成为乌蒙山第一个接痘疫苗防天花的地方……。

“如今的石门乡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厚重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备受国内国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等人青睐的胜地。”陶凯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1926 年石门坎光华小学全景(此图由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人民政府提供)

“历史悠悠,岁月长长。提及石门坎光华小学的由来,还得从1904年说起。当时,四个威宁苗族人到安顺打猎并到集市赶集,且认识外籍人党居仁,并介绍他们到云南昭通找到英国牧师柏格理及其夫人。当年底,40岁的柏格理随同他们在黔西北与滇东北交界的区域,寻找适合办学的地方。不久,柏格理与威宁的安荣之相处较好。当时安荣之的领地有60余个苗寨,其中柏格理选中了石门坎,安荣之把60.7亩的土地赠给他。他在石门坎,学会苗话、着装苗装,与苗族人同吃同住,并与杨雅各等5人共同创制苗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苗文(俗称老苗文)。在石门坎期间,他请昭通的汉族教师到石门坎修建学校。”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校长李正东如是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石门坎光华小学学校游泳池学生游泳场景(此图由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人民政府提供)

记者采访了解到,1906年,这所坐东向西,夯土墙,盖草,土地面的小学被取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并正式招生,且为教学服务51年。该校首批招生共有21名学生,其学源不是学龄儿童,而是青少年,有的学生年龄已过40岁。该校还建有50余平方米的女教师宿舍。后来,该校被改为仓库,其因年久失修。1996年,在该校原址上扩建石门民族学校小学部教学楼。

1908年,柏格理回英国疗伤,但他没有忘记石门坎的民众的贫穷与落后,仍呼吁英国各界向石门坎的民众募捐。其中,光华高等小学是一英籍老人捐赠2000英镑修建的。 1912年,在原设施未满足学校的办学需要,又增修长房子、游泳池、大房厅等设施。1943年,石门中学成立后,长房子和大房厅作为该校的教室、宿舍和就餐用房。1996年至1999年间,该校因年久失修,其被改建为石门民族学校初中部教学楼。

1943年,由朱焕章、杨砥忠等开明人士牵头,以石门坎光华小学高小部为基础,创办了“西南边疆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 1947年更名为“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1952年更名为贵州省威宁石门民族中学,1982年与石门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威宁石门民族学校,在2016年12月4日,被整体搬迁至石门乡草原村三组新校区,即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全景图(陈仕祥摄)

“沧海桑田,峥嵘岁月。石门坎的办学成果曾经蜚声海内外,具有‘西南苗疆最高文化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等美誉。柏格理在石门坎办学校、修足球场、建游泳池、创造苗文、自编‘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教材、免费招收贫困学生……,他为威宁边远落后的石门坎的教学夯实了坚实的根基,让边远农村的更多民众在吃不起饭的年代读得起书,识的了字……”提起昔日的读书环境、条件李正东很是感概。

“我在石门乡土生土长,93年参加工作,至今从事教育工作24年。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哪有现在的学生享福喔!吃洋芋就是最高档的食物了,每天步行四五个小时的路才到学校。尤其,下雨天,稀泥烂路的,满身是泥巴……。现在的娃儿读书条件就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免费、全寄宿制、天晴不着太阳晒、下雨不着雨淋……。”李正东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2016年6月25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石门乡云炉小学与师生交心谈心(此图由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云炉小学提供)

“近年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挂帅帮扶石门乡,石门民族中学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体师生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李正东笑眯眯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足球场一角(伍应兰摄)

“穷地方办大教育,让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李正东说。这是石门民族同胞做梦都没有过的事。虽然威宁石门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但在毕节,像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一样基础设施完备、寄宿条件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的华丽“蝶变”的偏远山区学校为数不多。

“新校区的中央空调、‘班班通’、浴室、热水器等设备覆盖全校,课间学生可以在铺着塑胶草皮的操场上嬉戏。学校软硬建设施与老校区相比,那叫天壤之别。现在新校区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软硬建设施都是高标准配备。以前在老校区,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吃饭是蹲着吃的;440名学生住在仅有460平米的宿舍里且每两个学生还共挤一张床呢;学校的操场是泥巴操场,下雨天,老师为学生开展不了相关的户外活动……。”李正东激动的说。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136人且学生全寄宿。现有在编教职工70人。该校区总占地面积66664平米,总建筑面积15951.12平米。其中,综合教学楼8435平方米,学生宿舍楼5023.44平米,共男、女生宿舍各80间,床位1500个;食堂面积1730平方米,可供800人同时就餐;公共厕所105.5平米;浴室、开水房350平米。体育场地活动面积10050平方米,现有塑胶足球场及环形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同时,配备了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运动器材。电教室、物理等功能室共19间,图书室藏书45000册,电教室学生机194台……”李正东如数家珍的告诉记者石门民族中学的概况。

“教育钥匙”开石门让石门孩子走向世界

“2月23日下午,记者在威宁石门民族中学校园里,不时听到远远传来屡屡钢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令人回肠荡气,就连当天天空飘着的雪花在悠扬的韵律伴奏声中,舞动着……。”记者追随着钢琴声,那美妙的钢琴声似乎很远,遥不可用,又似乎很亲近,缭绕耳际,记者追随到音乐室门口看见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10个手指“任性”的在电子琴键上舞动。顿时,哆、咪……几个简单的音符打乱了琴键原本的顺序,在学生们的“抚摸”下,竟然变成了一首活泼、优雅的音乐,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每一个音符在音乐老师的神奇“魔法”下变的有生命,它们欢快的跳着。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音乐老师冯歆南在教学生们弹奏音乐(伍应兰摄)

回过神来,铛铛……下课铃声响了,从音乐室走出一个身穿宝蓝色羽绒服,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高挺的鼻梁“架着”一副黑眼镜,厚薄适中的红唇却漾着另人目眩笑容的男士。李正东指着这位男士介绍说,这就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冯歆南。

“教学的落差感很大!当时,学校在修建中,水、电等设施设备未完工。我来学校前,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没有钢琴、电子琴等音乐设备,学生完全靠老师的发音来判断五线谱,学生听起来很模糊的……。”冯歆南对记者这样讲述他的感受。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音乐老师冯歆南在教学生们练声(伍应兰摄)

据了解:今年23岁的湖南籍冯歆南是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新疆、四川三个腹地支教。去年7月份,他在贵州团省委的安排下,他来到了贵州20个极贫乡镇中的威宁石门乡。

据冯歆南介绍,同他支教的一行共有5人。他们有的是教美术、体育、舞蹈、计算机等学科的老师。他们未到学校前,这里的老师每天上19节课,任课老师不仅上语、数、外等科目外,还兼上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且他们对音乐、体育、美术都不专业,也没有相应科目的专业设备。他上音乐课时,唯一的音乐设备就是他带来的吉他,学生们刚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教学时,充满了好奇心和懵懂。

现在,山里的这些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学校共配备一架钢琴、30台电子琴供学生和使用。各年级每周安排8节音乐课,学生通过与音乐设备的零距离接触,大部分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后,能娴熟地用电子琴弹奏歌曲。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好激动啊开始弹电子琴了(伍应兰摄)

“琴声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琴声的美丽使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收获的喜悦给我带来了石门的支教动力,望在短暂的一年支教时间里,发挥自己播音主持的专业,让石门的孩子们在美妙的乐声中享受着音乐的乐趣,快乐的成长。”冯歆南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认真听 老师怎么教我弹电子琴(伍应兰摄)

“钢琴和电子琴、电脑对我来说好稀奇,因为我只在书上和电视上见过钢琴和电子琴,但自己重来都没有弹过,我要好好珍惜学习音乐的机会!”七年级一班的彭丹丹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石门乡云炉小学换新貌(陈仕祥摄)

“支教是优秀老师敬业精神的引导。作为一名教师,若没有支教的经历,就像男人没当兵一样的遗憾,更是教育生涯的缺憾”威宁云炉小学支教教师肖琼说。今年53岁的肖琼,从83年参加工作至今,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她说:“今天上班,明天还上班的叫职业;明天上班,后天还上班的叫事业。34年中,我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干。”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肖琼在“班班通”上尽情地书写春天来了(伍应兰摄)

去年,肖琼从威宁县第二小学到该乡云炉小学支教。“我来云炉小学的第一天,我走了6公里(来回)才买到一包食盐。后来村民告诉我,炉云就有买的,我溜达了一圈,只看到一个卖凉粉、卖衣服的……,虽然条件很艰辛,但学生、家长、老师很朴实,农村学生没有城里学生的‘小脑经多’。”肖琼说。

以前在二小全校有40个班级共三千多人,整个学期教学过程很紧张,我感到很累。现在在云炉小学反而感到很轻松,老师和学生像家人一样相处的很融洽。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肖琼拿着手机兴奋地述说自己种的豌豆尖可好了(伍应兰摄)

“城里的生活节奏快,生活紧张。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心境生活。课余之时,我挖了约200平米的一块地,种了豌豆尖、洋芋、包谷等农作物,我备感生活的优闲、自然的宁静、空气的怡人,同时,在这样无污染的大自然中,给自己的写作带来更多的灵感。”肖琼欣慰的说。

在农村大部分学生是跑路走读,甚至有步行10余公里路程来读书的。“有一天我班的一个学生撑着雨伞来上学,但全身都打湿了,便问怎么回事,学生说:‘老师,我走路时,道路两旁草等植被上的露珠打湿的,这些孩子上学真不容易!’”肖琼难过的说。

“今年,我教六年级的语文。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不能教会他们很多知识,但我的一个关心、一个赞美的眼神,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同时,要教会他们懂得感恩。我告诉我的学生,现在有很多部门和企业来帮扶大家读书,这些帮扶的获得,不是每个人不劳而获的。”肖琼说。

“去年,有2位老师在我的感染下,他们也来石门支教。目前我都舍不得离开云炉小学,它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乡村小学。”肖琼说。

以上像冯歆南、肖琼等这样到边远贫困地区石门乡来支教的老师不胜枚举。

据该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陶永军介绍,威宁自治县教育局从县直各中小学选出16名优秀教师到石门乡支教。

“在省市县乡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等的牵头下,不仅毕节民中、威宁县思源中学、重庆第95中学对石门民族中学进行结对帮扶,还开展了师资培训、同课异构、教师互相走动交流学习、青蓝工程等活动,不断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去年,石门民族中学在威宁县57所初中中考成绩中,中考成绩从挂末上升至第15名”在一旁的李正东补充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石门乡云炉小学教室一角(伍应兰摄)

这是石门乡多措并举强化优质教育帮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工作的亮点之一。

工作中,该乡加强校长选配与培训。该县教育局按照“四有三者”好老师标准,严格选拔配备石门学校校长11人。先后选派校长到发达省市进行管理素能培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威宁进行提升校长核心领导力培训,共培训22人;选派县城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共16人次到石门各学校全职支教一年,着力打造一支爱教育、乐奉献、素质高、能力强的校长队伍。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石门乡云炉小学校园一角(伍应兰摄)

“事实上,不仅仅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壮大教师队伍,切实解决石门乡村级无幼儿教师和音体美专职教师紧缺的问题,初步实现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化,优质学校结对帮扶。还要加大支教力度,该乡在九三学社中央的帮助下,争取到重庆九十五中结对帮扶石门民族中学、杭州市组织八位教师“送课下乡”支持石门教育、毕节民族中学结对帮扶石门民族中学……等学校结对帮扶石门学校;并从威宁思源实验学校等20所县内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共49人次到石门乡中小学开展帮扶支教活动,促进石门中小学校本教研和内涵发展,加快了课程改革步伐。”陶永军说。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石门乡云炉小学操场一角(伍应兰摄)

不仅如此,该乡强化教师培训,在省教育厅的关心和帮助下,该乡组织石门乡教师全员参加“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先后选派9名校(园)赴北京等多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选派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学科培训500余人次,邀请专家学者到石门进行学科及管理能力提升培训600余人次,让他们迅速转变观念、激发教育热情、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切实提升石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布局,该乡现有17个校(园)点,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小5所,教学点6个,中心幼儿园1个,村级幼儿园4个,实现学生就近就地上学。石门民族中学建成毕节市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校校提升工程”全面竣工,配齐配优教学设备,为79个小学班、22个初中班配置“班班通”。帮扶以来新增教职工34名,增幅居为威宁县之首,现有教职工212名,现有在校初中生1190人、小学生2364人、学前儿童374人。

“石门乡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动作”,实现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让曾经的“西南苗疆最高文化区”焕发生机与活力。目前,仅省教育厅投入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就有58万元。现在,石门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我乡要充分发挥‘教育钥匙’开启石门的职能作用,让石门的孩子们更好的走向世界。”陶永军满怀信心地说。

让石门孩子分享“教育扶贫红利”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6年8月,对石门乡年丰村的熊青竹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来到录取她的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报名入学。学校就帮她减免校服费和住宿费等费用。

“获得民政养育补助金7200元/年、获得学校寄宿生活补助金1250元/年、晨曦助学金1000元/年,崔广黔助学基金1000元/年、连云港市乾坤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助资石门贫困生250元/年……”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七年级二班的熊青竹,掰着手指数着,她每年可获得的各种扶贫资助金。

熊青竹父母双亡,她与哥哥、姐姐、妹妹三姊妹相依为命,日常靠姑姑和哥哥打工赚钱供给她和妹妹的日常开销。去年,熊青竹被威宁石门民族中学录取,就读七年级二班。她的班主任老师阮殿熙了解情况后,先减免她的校服费并把她纳入贫困生档案,随后找到相关领导给她争取各项扶贫助学金。

记者从熊青竹获得各种扶贫资助金中,草草的为她算了一笔经济账,她每月平均收入可达870.83元。同时,她在学校吃、住等费用一律免费。870.83元在农村每个月的生活花销,对熊青竹来说促促有余。

“现在读书的学生,每月领到的各种教育扶贫资金,像领工资一样”在一旁的陶凯羡慕的说。

事实上,这只是石门乡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寄宿制学生领取补助金现场(此图由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云炉小学提供)

让石门孩子分享更多的“教育扶贫红利”,让教育扶贫资金、政策等在石门乡掷地有声,让每个孩子不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陶凯告诉记者石门乡的教育精准扶贫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实现学生精准资助。以“给予倾斜、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为原则,按奖、贷、助、补等政策给予多元资助,2015-2016年资助资金367.4155万元,共有4856人次享受资助。

*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共194人次,资金52.112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共254人次,资金25.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共1639人次,资金189.275万元,学前教育幼儿资助共71人次,资金3.55万元;中职学生受国家免学费、助学金共91人次,资金36.4万元;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共3人,0.15万元;免除石门乡在威宁职校就读学生的住宿费、保险费共有91人次,资金5.9605万元;军训服装及校服费50人次,资金1.4万元。

*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46人次,资金28.58万元。多渠道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泛海助学行动社会各界大力资助,发放资助资金共24.588万元及图书等,受益学生2417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后续6-10年每年将为云炉小学和石门小学各投资建设一个硬件设施和对学生捐赠学习生活用品的项目。

另外,该乡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不漏一人。以保障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严格贯彻执行各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动态管理,严格督查考核,从“衣、食、住、行、学、乐、病”七个方面切实开展对在校(园)留守儿童的系列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全乡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记者了解到,该乡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享受资助,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住校共27人。该乡学校的“阳光少年之家”全覆盖,设置亲情聊天场所9个,深入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创建,按照毕节市“3443”工作模式打造的女姑小学和高潮小学“阳光少年之家”示范学校通过市级验收。

目前,该乡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培训8场次,培训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412人次;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抚慰451人次;排查消除留守儿童安全隐患72个,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2016年6月25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石门乡云炉小学教室“班班通”上书写祝福语(此图由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云炉小学提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5年以来,该乡整乡全面实施“校校提升工程”,共投入石门中小学(园)建设资金共17677.53万元(省教育厅投入8765.5万元),教育装备投入资金共计946.76万元。其中,按相关标准为石门乡各学校补充图书及书架投入资金84.27万元、计算机室配置投入资金191.26万元、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投入资金88.56万元、安保器材投入资金39.6万元、音体美卫器材投入资金185.44万元、班班通及实验仪器设备投入资金166.66万元、食堂设备投入资金190.97万元。

威宁石门乡—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 天天要闻

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校园一角(伍应兰摄)

截至目前,威宁县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新建教学楼面积132万平方米,县城新建、扩建高中6所,中职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其中,石门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6672.77万元,完成教育工程项目181个,建筑面积41950平方米。学校大楼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威宁边远的贫困山区石门乡拔地而起,异地新建的石门民族中学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云炉等5所村级小学以及年丰等5个教学点建设完善教学楼、教师周转房等项目;石门乡中心幼儿园和高潮等4所村级幼儿园全面建成。

“扶贫教育先扶智,贵州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曾经晴天满园灰、雨天遍地泥泞的学校完成‘华丽转身’,如今一所所现代化学校已成为石门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极大的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切实地满足了师生教学和生活的需要。”陶永军说。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