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尼西亚国家抗灾署发布的消息,雅加达时间2018年22日21时27分巽他海峡滨海附近的万丹省及楠榜省南部遭海啸袭击。截至到12月27日,巽他海啸已造成430人死亡,159人失踪,1459人受伤。救援和受灾群众疏散工作正在进行中,伤亡人数或将进一步上升。
01地质背景
巽他海峡位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属于巽他岛弧会聚带的一部分,是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部爪哇岛正向俯冲与向苏门答腊岛斜向俯冲的转换带,北西走向的苏门答腊右旋走滑断裂带使得巽他海峡和安达曼海的安达曼转换断裂带相连接。
巽他海峡西部则位于苏门答腊右旋走滑断裂带的拉张阶区,阶区内发育了多条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这可能导致了该区极为发育的第四纪火山活动。
巽他海峡及邻区除南部近北西走向的爪哇俯冲带及苏门答腊断裂带外,海峡附近没有活动断层,仪器记录中强地震活动性较弱。但该地区第四纪活动火山分布广泛。
此次海啸发生时,附近并未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初步判断此次海啸是由于巽他海峡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起的。喀拉喀托火山是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群,最高海拔800多米,水上面积大约10.5平方千米。
据记载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就曾引发大海啸,据称当时摧毁了数百个村庄和城市,造成三万多人遇难。此次正在喷发的喀拉喀托火山活动始于1927年,当时火山椎体仍在海平面以下。自2013年以来,喀拉喀托火山椎体高出水面,至今仍在生长。
目前,喀拉喀托火山海拔高度为338米。该火山分别在2016年6月20日、2017年2月19日发生喷发,2018年6月29日以爆炸的形式开始活动,爆炸产生的火山碎屑物降落在火山周围1千米范围内。自2018年7月23日以来,在海岸附近可观察到白热物质(岩浆)活动。
2018年12月22日9点3分喀拉喀托火山再次发生喷发,喷发柱高出火口沿300-1500米,地震活动持续,最大振幅为58毫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这次海啸。截止2018年12月23日,火山警戒等级仍为II级,火口周围2千米范围内为危险区。
日本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将火山爆发警戒分为5个级别,并将“警戒的范围”和防灾部门、居民等的“应采取的防灾对应”分成5个阶段来发表的指标。
02专家解读
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均可产生海啸,一般来说地震导致的海啸要比火山喷发导致的海啸要常见。喀拉喀托火山此次喷发虽然喷发规模有限,喷发柱高度仅为300-1500米,但由于火山处于近海,火山喷发引起火山锥体坍塌,形成海底滑坡,诱发了海啸,而潮汐(满月)活动可能加重了本次海啸事件的强度。
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许建东研究员对本次印尼海啸的解读指出:初步推断此次海啸是由巽他海峡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起的,具体过程为火山喷发引起火山锥体坍塌,形成海底滑坡,诱发了海啸,而潮汐(满月)活动加重了本次海啸事件的强度。
“这次火山喷发是小规模喷发,这种程度的火山喷发引起海啸的情况较少,同时也并非直接引发海啸,而是由于形成海底滑坡所致,属于火山喷发造成的次生灾害。但是,此次海啸反映出当地对火山喷发引发次生灾害的防范不足,也提醒我国“加强火山预警能力势在必行。”
03我国现状
“火山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各类火山活动发生。火山活动周期至少是以百年为尺度,即使没有喷发,但仍应当防患于未然。”
中国是多火山国家,有18.6万平方公里新生代火山岩,大大小小的火山上千座,目前已探明的活火山有至少14座,包括五大连池火山、长白山天池火山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其中,最近喷发的是新疆于田阿什库勒火山,于1951年喷发。
我国于2006年正式建成并开始运行中国国家火山监测台网中心,并将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龙岗火山、云南腾冲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镜泊湖火山和海南琼北火山等6处活火山纳入了中国火山监测台网。
我国现有的火山监测技术已与国际接轨,随着火山研究程度的深入和国力的提高,今后将有更多的活火山受到监测。
04科普贴士
火山喷发也会引发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均可产生海啸,一般来说地震导致的海啸要比火山喷发导致的海啸要常见。
人们印象中,海啸大多是由地震引起的,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和2011年的日本海啸都是由地震引发的。前者是因为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发生了震级为9.3级的地震,而后者是因为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8.9级地震。
而这次印尼巽他海峡海啸非同寻常的一点是,海啸发生前,当地并未发生地震,是火山喷发引起了火山锥体坍塌,造成海底滑坡,滑坡的过程中对水体产生的扰动导致了海啸的发生。
火山喷发流淌后凝固的熔岩
05减灾措施
对高风险火山进行鉴定与火山灾害区划图
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减轻火山灾害?首要一步就是要鉴定出高风险火山。对于这些高风险火山,基础工作是准备出一份火山灾害区划图,在这张图上要清晰地标示出高风险火山历史上不同喷发物的分布范围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类型喷发的致灾范围、概率与强度。
这些火山历史上曾经做了些什么,目前的行为是什么,和将来火山可能活动的过程如何。科学家解译火山及其活动,使社会其他成员对这种灾害做好准备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政府与行政管理行为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火山科学家的意识恰当地转化为公众的意识,并影响到政府与行政决策的行为。
在火山科学家的指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制订应急计划并不断完善,当火山险情发生时,从政府官员到企业、民众、救灾人员以及新闻工作者应采取恰当的应急措施。并通过媒体和科普教育机构的宣传是民众了解一些火山及火山相关的知识。
公众应当了解的火山知识
那么,作为生活在高风险火山区的公众,都需要了解哪些火山知识呢?首先人们应当对附近火山的过去和现在的基本活动情况有所了解。
例如:火山的位置、形状、爆发中心、以前的爆发形式和一些爆发参数如规模、猛烈程度、喷发量、影响地区及喷发频率。公众应了解喷发预报的时效性,了解科学研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知道有时出现火山爆发的先兆现象之后并不一定有火山爆发。
科学家如何帮助公众获取必要的信息
向公众传授火山知识理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火山喷发的休眠期,在建有火山观测站和驻有科学工作人员的地方最为容易展开。并通过定期的交流向政府传达相关信息对于以后面对火山紧急事件至关重要。
火山监测站工作人员考查火山熔岩遂道四里洞
鉴于我国近代缺少火山喷发的实例但又存在若干具有相当危险的活火山的情况,目前对于我国公众的火山教育,首先还是应该以加强火山学家的火山研究工作为主,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尽快提高我国整体火山研究工作水平。
另外,通过我们的本篇文章中,您一定也有从印尼巽他海啸事件中,了解到了海啸,火山以及如何减轻火山灾害的相关措施。
长白山天池
资料来源: 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浪网、日本气象厅、《城市与减灾》杂志、吉林省地震局长白山火山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