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现在年轻人吐槽父母装修的帖子,总忍不住跟着叹气又发笑。
想起几年前自己婚房那套“土豪金”吊顶,当时站在客厅里直挠头——爸妈非要装的亮堂堂抛光砖,说是“日子过得敞亮”;电视墙非要贴“花开富贵”的大理石,说“这才叫家里有仪式感”;连衣柜都挑了深红木色,说“压得住风水”。我们眼里的“土味”,在他们那儿全是“过日子的讲究”。
这代际审美差异啊,真像隔着屏幕聊天。
咱们想要奶油色墙漆配无主灯,父母直摆手:“白墙像毛坯房,没吊顶哪算装修?”我们觉得极简风清爽,老一辈盯着空荡荡的墙面直犯愁:“连幅画都没有,家里咋有烟火气?”可回头想想,爸妈蹲在工地盯着工人贴砖的背影,盯着师傅打磨木料的眼神,哪是单纯较劲?不过是用他们半辈子攒下的“安全经验”,给孩子的家织张“稳妥”的网——亮面砖耐脏,红木家具经用,花哨图案看着热闹,这些在我们看来“过时”的细节,都是他们心里“家该有的样子”。
身边朋友几乎都有类似经历。
小姐妹说她妈非把新家装成“菜市场风”,厨房贴满大红花瓷砖;发小更逗,他爸坚持在智能马桶旁贴福字,说“科技得沾点人气”。开始我们都觉得哭笑不得,后来慢慢明白:哪有什么“审美战争”,不过是两代人用不同方式表达“在乎”。
现在再聊装修,我学聪明了。
提前拉着爸妈逛家居城,手机里存满3D效果图,看到他们盯着某款实木茶几时眼睛发亮,就悄悄记下来;他们嫌无主灯“黑黢黢”,就带他们去邻居家看实景,暖光漫反射的效果一出来,老太太直拍腿:“敢情这灯不是不亮,是藏着亮!”实在达不成共识的,就留个“年代感角落”——比如保留爸妈坚持的大花窗帘,再搭个北欧风沙发,混搭着倒有股说不出的鲜活劲儿。
有时候摸着那面“花开富贵”的电视墙想,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怕是也会对着家里的水泥灰墙直撇嘴:“你们这‘性冷淡风’咋这么劝退?”到那会儿才明白,那些被吐槽的“老气”设计,何尝不是亲情最笨的注脚?爸妈不是不懂美,只是他们的美,裹着岁月的温度——那是他们年轻时攒钱买第一块瓷砖的欢喜,是抱着我们在客厅学步时的温馨,是他们觉得“这样孩子住得踏实”的小心愿。
家哪有什么“完美风格”?能装下两代人的心意,能容得下各自的“小坚持”,才是最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