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数智化技术深度渗透家居产业,一场关于效率、体验与价值的革命正席卷而来。三维家《家居数智行》行业栏目应运而生,聚焦家居企业数智化转型实践,记录行业探索者的创新突破。本期,我们将走进中小型工厂数智化建设的标杆——煜隆制造,这家以“轻高定门墙柜前后端一体化”颠覆传统生产模式的企业,在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凭借一条11人操作的柔性自动线,实现月均3万㎡投影面积的产能和7天极速交付。其创新实践揭示了非标定制工业化转型的底层逻辑,为中小定制工厂开辟出"轻投入、高产出"的突围路径。
轻高定兴起
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家居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家居行业正经历从“功能消费”向“审美消费”的跃迁。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定制的需求日益增长,他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成品家具,而是追求兼具设计感与性价比的定制方案。门墙柜一体化、嵌入式灯光、异形曲面等高端工艺,如今已成为中产家庭的标配需求。
近几年来,轻高定已然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为家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小型工厂而言,转型轻高定市场不仅是顺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转型困局
轻高定的“不可能三角”
然而,这场看似繁荣的行业变革背后,却是中小型工厂的生死挣扎,消费者既要“高定质感”,又要“快交付”、还要“高性价比”,这直接暴露了传统生产模式的致命困局。
订单锐减与交付内卷的双重绞杀
行业收缩期,活下来的工厂被迫卷入更惨烈的竞争。卷材料、卷价格、卷工艺、卷交期,当头部企业通过自动化产线将交付周期压到12天,仍依赖“手搓模式”的中小工厂连入场券都难以获取。
传统定制思维与轻高定逻辑的体系冲突
“老师傅拆单画图3天,车间做错再改5天,安装时发现尺寸偏差又返厂重做。”这种传统定制思维的试错逻辑,在轻高定领域等同于自杀。更严峻的是,在A工厂的优秀设计师,到B工厂因工艺标准不同需要重新培养,行业标准化缺失让跨界协作寸步难行。
成本黑洞与技术断层的恶性循环
转型轻高定市场需要企业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这使得许多中小型工厂望而却步。轻高定要求将老师傅的工艺经验转化为数据参数,而多数工厂仍停留在“老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传承阶段。设计与生产的脱节导致沟通成本增加、错误率上升,多重困境让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进退两难。
煜隆实践
用标准化驾驭非标定制的“数据革命”
在这场突围战中,煜隆制造用标准化思维重构非标定制的逻辑撕开了一道突破口。以一条“轻高定门墙柜一体化”柔性自动化产线,为中小型工厂探索出一条务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煜隆制造总经理郭煜指出,“定制看似千人千面,但底层必须建立标准化体系”只有做好设计规范与工艺标准化,才能通过设计参数化和全局建模,确保工艺一次通过率。当设计数据与生产设备数据精准匹配时,才能够有效降低设计、拆单、生产环节的容错成本,最终转化为显著的成本优势与效率优势。而这种"标准化思维"的落地,需要打破传统组织惯性。他特别强调:“转型不是买几台设备,而是要构建1+1+1+1>N的团队协作体系——设计师懂工艺、设备员懂数据、老师傅会调参,才能发挥柔性生产的真正价值。”
“所谓轻高定,就是在门墙柜一体化的框架内,叠加20多项特色工艺。”煜隆生产负责人谢江揭开产线的奥秘。煜隆制造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老师傅的工艺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目前产线已实现90%-99%工序的自动化生产,仅保留1%-10%的核心调试环节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完成。在这条产线上,通过蓝光扫描视觉校正技术,系统可自动识别异型件并分流处理,实现标准件与非标件的混流生产。这一流程优化使得煜隆制造能够实现7天交付周期,相比行业平均的10-12天,效率大幅提升。在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这条仅用三个月落地打通,仅由11个人操作的柔性自动化产线,实现了月产3万㎡的投影面积,在人效和平效方面达到了行业前沿水平。
煜隆制造的实践验证了一个关键逻辑:轻高定的本质不是推翻工业化,而是用标准化思维重构非标定制。例如,免拉手工艺在自动化设备中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一秒成型,替代了传统封边、洗型、手工粘贴的复杂流程;设计师的个性化方案通过全局参数库自动适配工艺标准,前后端一体化实现“设计即生产”。这种“柔性能力”的构建,正在重塑中小工厂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依赖技术与软件的结合,谁能从设计上完成轻高定的门墙柜一体化,谁就将拥有设计制造的话语权。在煜隆的规划中,未来将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联盟,将这套涵盖"软件+硬件+实施"的柔性智造解决方案复制到更多中小型定制工厂,赋能产业协同发展。
三维家
轻高定时代的“数字合伙人”
煜隆制造通过与三维家的合作,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模式到柔性自动化的跨越,成为中小型工厂的数字化建设标杆。对于为何选择三维家,郭总和谢总总结了三大关键原因:
技术共生:破解“非标工业化”难题
总经理郭总坦言:“轻高定门墙柜一体化产线是混合型柔性生产,业界没有先例,我们算是摸着石头过河。选择三维家,完全是基于熟悉和信任。”针对煜隆的需求,三维家对软硬件设备进行了全方位的柔性改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让这场冒险变得可控。
“表面看是硬件设备在运转,实质是数据系统在驱动。”谢总解释说,定制属于非标领域,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实现非标生产,就需要柔性自动化。这看似矛盾,但通过三维家前后端一体化系统与南兴智能设备的深度互联,煜隆制造成功将29种高定工艺转化为数据模型,实现了门墙柜一体化与轻高定工艺组件的非标工业化生产。
前后端一体化:数据同源的价值闭环
“市面上设计软件众多,但真正全面打通设计、审拆单、制造、安装全流程闭环的,只有三维家。”煜隆生产负责人谢总一语道破关键。轻高定对中小工厂最残酷的考验,不是工艺复杂度,而是如何让设计图纸的每一道曲线、每一个孔位,都精准转化为设备能理解的加工指令。三维家前后端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衔接,确保数据同源,从而大幅减少沟通成本和错误率。这种技术成熟度不仅体现在软件的稳定性上,还体现在其对家居生产全流程的深度理解和优化能力上。
硬核实力:软硬设备的深度互联与生态协同
在生产车间,开料机正以不同速度切割颗粒板、欧松板等多元基材,六面钻根据实时数据调整钻孔路径。这种"智能响应"源自三维家CAM系统与南兴设备的协议级互联。谢总感叹道:“软件不是万能的,但离开软件是万万不能的。从数据打通到信息化跑通仅用三个月,三维家的全流程兜底能力是关键。”三维家与南兴、联思高效的生态协同使得煜隆制造能够快速实现从制造数据输出到管理汇总的信息化全面跑通,打造出全流程智能化的生产体系。
行业未来
数据闭环决定未来生存权
煜隆制造的数智化建设路径给行业带来深刻启示:轻高定战役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打通设计、生产、交付的数据闭环。三维家与南兴装备的“软硬件联盟”,正在推动行业从单机智能化向全链路协同进化。而煜隆的7天交付、混流生产等硬指标,则证明中小工厂完全可以通过精准改造,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跻身高品质定制赛道。用数据与算法取代人海战术,用标准化思维驾驭非标定制,这场悄无声息的效率革命,或许才是轻高定时代真正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