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网红历史建筑背后,这些动人的细节暗藏城市更新的意义

上海近年来最火的历史建筑,2021年重新对外开放的北京东路190号沙美大楼有一席之地。大楼三层中庭处一个镂空圆形天窗,吸引不少年轻人前往打卡。

昨天开幕的“设计上海”展上,负责沙美大楼室内装饰的是所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撒尼夫介绍,这一穹顶其实是还原了百年前沙美大楼的原始设计。

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如何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昨天的展览上,多位设计师都用自己的实践诠释新的理念。

“从历史图片里可以看到,沙美大楼当年是很时髦的场所。”沙美大楼始建于1921年,由通和洋行设计,曾沿街开设咖啡厅,是当时上海的商业和社交中心之一。此后曾是金融公司,又变为多家单位办公室和民宅。撒尼夫还记得,当时自己和搭档长山走进刚刚加固的沙美大楼,现场是一个“大工地”。“我们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努力在灰尘里寻找原先的遗存,比如黑色的铁艺框架、拱窗木作柱头。”撒尼夫介绍,“建构历史建筑的考古层次”是他和搭档秉持的理念。

通过这样的“考古”,他们修复了建筑内部的木制墙面,保留了廊柱斑驳的水泥面,黑色铁艺框架用在电梯间,而中庭内窗恢复拱窗与建筑外立面呼应……他们希望如今人们走进这个空间,就像他第一次踏入时的感觉,“想让每一个人都去阅读沙美大楼的历史。”

沙美大楼内部裸露的放射状房梁。(董天晔 摄)

除了在建筑现场“考古”,他们在查阅建筑档案时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原始的设计图中,二层中庭处曾有一个华丽的穹顶设计,后来却并未看到。于是他们在原来设计穹顶的地方做了一个天窗,让上部的光线透过这里照亮空间。“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无声对话,我们想要帮助当时的建筑师去实现他没有完成的心愿,以一种非常当代的方式。当你站在旋转楼梯向下望去的时候,我们用古铜在水磨石上刻印出这一段历史,而当人们站在这个标记处向上望的时候,会发现百年之后,日光再次照亮这个建筑的角落。”

“这是一个互动的细节,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回应。”在撒尼夫看来,历史建筑的改造绝非单纯复刻,也不是对历史的忽视和粗暴干涉,而是在留存与更新、修复与解构、记忆与当下之间呈现出一种清晰可辨的平衡,借助设计之手,对时间片段重新组合,通过空间化的诠释,创造新的整体性。

“我们做的是新东西,但我们的态度是将我们做的东西全部归隐,归隐于历史的氛围和现场的环境。”沙美大楼的门厅,是一个半弧形的立面,顶部梁柱全部暴露在外,放射状犹如星光。入夜之后,铜质顶灯将空间照亮,这个弧形空间仿佛与街道共融成一个圆。撒尼夫回忆:“当时我们说服业主,将门厅开放给城市,让历史建筑更具公共性。”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共同回忆,需要与人互动。香薰品牌观夏北京国子监店的建筑是一套建成于清代中期的三进式四合院,是该品牌继上海湖南路111号后修缮的又一座老宅。负责该项目的F.O.G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郑宇介绍,当时他们曾走访了许多相似的历史建筑,以“庭院森林”的理念更新建筑,将“水”的概念引入建筑,而实现方式则是通过特殊玻璃让空间更加通透。当时他们曾希望建筑立面打开与街区形成互动,业主再三考虑没有采纳这一方案,但门前长椅等得以保留。如今,店门前不仅有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也有坐在椅子上喝茶聊天的附近居民。后来郑宇出差时曾去探望,旁边小卖部的老板都来感谢,设计更新让更多人喜欢来这里,他的生意更好了。

设计与人的互动,不仅仅是与消费者、用户的互动。家居设计师鄢璞创业之初设计了一款家具,为节约成本自己到工厂里打样。当时他采用的玻璃钢是一种比较常用、稳定性高的材料。然而仅仅在工厂里工作几天,他的手就被玻璃钢刺伤,这让他顾虑:“那些常年与这些材料大量打交道的生产者怎么办?”于是他几经改良,用纱布与树脂结合替换原来的玻璃钢,再通过研究升级规避新材料不耐热、易发黄等缺点。

这次材料创新的过程,也是鄢璞一次反思的过程:“现在可持续性设计,对城市、对人类有益的设计,这样的议题被广泛提起。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是使用的材料是否可回收、结果是否可降解,但很少有人关注加工过程中工人师傅的体验。一个成熟的产品应该考虑到整个过程。“这一材料并不是具有革命性的材料,但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注意到设计中还有很多盲点是需要关注的。”

需要关注的也不仅仅是人。鲁迅公园的咖啡亭周边有5棵茂盛的梧桐树,是所设计事务所在设计钢结构顶棚时,将屋面钢板部分镂空,为树枝留出空间,人们可以从这些洞口欣赏枝叶颤动和光影变化;雨水也能就此落下,排入步道两侧种植槽浇灌花草。是所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长山说:“设计可以让看似僵直的建筑变得有机而柔软,作为建筑的人造物与自然也能和谐共存。”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来源:作者: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