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艳!七千多年前的榫卯工艺火了!现在还有“新工位”

近日,
上海爷叔王震华,
在平台上火了!
他所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
已超过1206万人次播放。
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
用全榫卯结构制作模型,再现我国古建筑风采。
年轻人纷纷表示想“跟着学”,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越来越高涨。
网友直呼:
“中国式乐高”太惊艳!

榫卯工艺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技艺

究竟魅力何在?不用一钉一铆的榫卯结构真的可以实现“万年牢”?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01

 千变万化的“榫卯”  体现刚柔并济之中国智慧 


何为榫卯(sǔn mǎo)?
榫卯,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能巧妙扣合,甚至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榫卯工艺起源于7000多年前,充满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阴阳互补,盈亏共生。它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强,经久耐用。榫卯结构的样式千变万化,在古代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02

 久经考验的抗震性能 
 撑起广厦千万间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许多古老的建筑却能久经考验,主体框架结构依旧保持原样。这就得算上榫卯结构的“功劳”!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从木材的微观构造看,木材体内细胞大部分为纵向排列,少数为横向排列,这一特性使材料的强度及韧性都集中在纵向,而横向则相对薄弱。榫卯结构就是根据木材的这一特点,将部分横向受力转换至纵向,借用纵向的强度和韧性支撑起力,可谓是将“扬长避短”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与连接处使用金属钉打造的物品不同,榫卯结构为相同材质的连接,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它们自身的伸缩程度相同,连接两端的木材会共同收缩或舒张,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避免出现因为连接处松动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的情况。
这种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的框架构成富有弹性,使其成为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建筑典范
距今有近一千年历史的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经过地震和战乱年代的洗礼,至今仍然傲然矗立,除了能够抵御地震波扭矩力的正八角形平面设计,和稳固结实的砖石台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塔内梁柱之间的斗拱连接,而这些斗拱的构件都是以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的。
相关资料显示,除了必要部位使用钉子和动物胶等材料,应县木塔中运用到榫卯形式的地方多达62种,有54种斗拱。这些榫卯结构让连接处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够承受更大的弯矩。在受到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时,榫卯组件还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除此之外,榫卯将建筑整体连接成一个筒形框架结构,能够有力地抵抗旋转波,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03

 工业时代有“新工位” 
 航空发动机里发挥大作用 

很多人以为,在急促的现代生活中,需要精雕细琢的榫卯工艺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不然,除了应用在家具和建筑,它早已被运用在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中。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通过燃气产生推力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叶身与榫头两部分组成。榫头的作用是连接叶片与轮盘,将叶片所承受负荷转移到轮盘上。当发动机风扇转起来后,叶片榫头带动着轮盘一起转动。榫卯结构的运用,让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能把产生震动的威胁控制到了最小的范围。加上这种结构中,每个叶片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一个叶片出现问题时只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那一个坏掉的,大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

回到生活之中,虽然铁钉和胶水已经很大程度代替了榫卯结构“撑起”我们的家具。但它所体现的力量之美、结构之美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大至博物馆、展览馆,小至我们的餐具、文创工艺品,都有它的身影。在设计师的匠心设计下,古老榫卯与现代生活实现跨越时空的交融,给我们带来更具创意的惊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使用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实现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千图网)

以榫卯结构为设计理念的三星堆文创积木(图源:网络)

以榫卯结构为设计理念的音响(图源:网络)

东方榫卯,
是方寸之间力与美的融合,
让我们为这份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