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2025年05月25日07:40:14 家居 2463
导  读

本文聚焦青年群体的城市漫游实践和媒介使用,从地方感建构和媒介化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探究城市漫游对青年“人—地”关系的连接作用,以及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漫游过程中的空间再造与意义生产




一、研究背景


城市漫游(city walk),是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以闲逛和漫步的形式体验城市街区的新兴运动,城市漫游的参与者被称为“城市漫游者”。城市漫游者出自本雅明对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描述,指的是以闲逛者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人群。城市漫游倡导规避商业化网红景点、疏离大众旅游流,深入街巷和日常生活空间,讲求不做攻略、非功利化、无目的地随意漫步游走。

漫游的兴起源自现代性的时间加速下,面临身心双重压力的城市青年,开始找寻内心的放松和“诗意的栖居”。在以效率和功绩为标准的生活节奏下,时间不断加速,迫使人们压缩自身的空间以掌握更多的时间来参与社会竞争。青年群体形成了长期性物理迁徙和“数字游牧”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对时空感知的错位以及个人生活空间与城市空间连接的断裂。漫游还兴起于青年对城市消逝地方感的追寻。数字媒体中商业元素对城市形象的挪用导致城市的“灵韵”在加速社会中被逐渐消解[1]。重复式的地标打卡难以满足青年的精神需求,他们进而转向对自身生活的在地化探索,以求重新发现和认识城市,建立自身与生活地的深层连接,从而重拾自我。本文聚焦青年群体的城市漫游实践和媒介使用,从地方感建构和媒介化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探究城市漫游对青年“人—地”关系的连接作用,以及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漫游过程中的空间再造与意义生产。




二、文献综述


(一)“地方感”相关研究

“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由雷尔夫较早提出,他认为地方感是“人对不同地点识别的能力,是人在地方上通过与土地长期互动发展起来的认同感”[2]。段义孚区分了“客观地方感”(对地方固有性质的共识)与“主观地方感”(对地方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依恋)。地方感包括地方意象(place image)、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和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等维度,反映了人与环境的联结状态[3]。人文地理学注重对“人”的关注,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哲学传统,强调主体性的日常经验在地方建构中的作用,将地方感视为“人—地”长期联系的产物,包括人对特定环境的感知与理解,对地方的情感依附与满足,以及地方对主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此外,人文地理学还突出人地关系研究的空间性,补充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社会维度视角的缺失,也补足了地理学关于空间生产的逻辑与意义,空间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进入媒介化社会,空间的数字化重构着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方式,由媒介组织的地方感知成为研究地方感建构的重要考量,开启了媒介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学者基于“媒介建构日常实践与生活经验”的认识,将地方感发展为“媒介地方感”。魏然发现,人能够通过位置媒介的使用建构个人的“城市地方感”,继而生成新的城市认同[4];张丕万提出“媒介地方感”的概念,探究受众的媒介使用如何再造地方、建构地方性等问题[5];吴玮和周孟杰研究了数字媒介实践对城市青年的地方感建构作用[6];覃若琰认为青年对网红城市的打卡实践和参与式媒介书写,实现了对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形成了具有青年群体特性的数字地方感[7]。

媒介地理学把个人的媒介实践看作地方感建构的核心要素,认为人不仅可以对生活的物理空间产生地方性认同,也能够对“媒介地方”产生情感联结。但目前媒介地方感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媒介建构论层面,关注媒介地方感对个人体验的影响,较少以互构论的视角来考察地方感建构中的“人—地”联结。本文结合以往研究中“媒介地方感”的理论工具,参考地方意象、地方认同、地方依恋等概念,遵循“意象感知—认同建构—依恋形成”的地方感建构路径,探讨媒介参与下的城市漫游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具身官能感受形成对城市的地方认知和情感联结,从而重建数字时代的“人—地”关系。

(二)“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将人、地、物、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等要素纳入空间分析,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确立了“社会空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一命题,关注视角由空间中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及社会关系的生产,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开启了后现代都市地理学研究。他提出了社会空间分析的“三元组”,并将其归纳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性空间”,认为空间生产是三位一体的[8]。索亚将空间三元组概括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9]。“空间的实践”是具体化的、经验的,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索亚将其概括为“第一空间”,认为它直接可感,并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准确测量与描绘,通过观察、实验即可直接把握其外部形态。索亚把“空间的表征”定义为“第二空间”,即概念化的空间,它按照不同人群的主观想象把空间用文字或图像进行表征和联想。“表征性空间”(第三空间)则是人们基于对空间的感知形成对空间的描述,即以空间的实践为起点,结合空间的表征想象获得空间认知,并通过图像或文字符号等中介将其外化。

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媒体重构了地理空间场景,数字影像成为地方意象感知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感知路径发生改变,开始更多源于线上的表征空间。“空间媒介化”就是以符号表征为载体的“想象生产”重组人们对城市虚实空间的认知以及对地方感的建构,即一种经由媒介化的空间再生产[10]。近年来,国内对空间媒介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媒体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符号化、表征性媒介元素如何成为日常的信息接收形式,技术的介入如何形塑空间想象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等方面。姜山认为数字媒介重构了对城市的感知经验方式,使得青年空间感知媒介化[11];金圣钧等从时空建构与符号意指的角度研究了网红城市空间的媒介化建构过程[12];黄骏等以地铁中手机的使用为切口,探讨了媒介化空间生产在日常通勤中的表现[13]。

媒介化理论突破了传播研究重文本、轻物质的“表征范式”,或将媒介视为传播“通道”,强调传播发生的社会情境,主张将媒介纳入传播过程进行考察。传统的空间生产研究较多强调宏观维度的社会结构因素,而忽视对中介变量的考察,也较少在微观层面关注实践主体的日常生活与所处的复杂且具体的情境因素。本文遵循人文地理学的现象学传统,以城市漫游者的日常生活为起点,将异质性的主体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层面加以关注,考察数字媒介观照下的“人—地”关系建构机制以及城市漫游过程中的空间生产。




三、研究设计


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获取研究资料。访谈于2024年5月至9月开展,研究者对有过城市漫游经历的12名青年进行线上连线或线下面对面随访。豆瓣与小红书是城市漫游运动的提倡与推广平台,也是进行漫游展演的聚集平台,访谈对象的选择采用目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在豆瓣和小红书上进行招募,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访谈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关于漫游的体验内容、情绪感受、对漫游城市的认知与情感以及漫游中的媒介使用等。研究者亲身参与个别访谈对象的漫游实践,通过参与式的观察获取经验材料辅助研究。另外,研究者在豆瓣、小红书平台搜索有关“city walk”、“城市漫游”等相关内容,并参与豆瓣小组“city walk|城市街头漫游计划”和小红书话题“我的城市我的city walk~”,按照热度与评论量由高到低共选取100条图文,作为访谈内容的资料补充。

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 天天要闻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借由“媒介地方感”和“空间媒介化”理论工具,从地方意象、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三个层面来考察青年地方感的建构过程,并在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组的基础上探究城市漫游中的物理空间实践、空间的想象以及表征性空间的再现。研究遵循人文地理学重视日常实践的内在经验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视角,辩证性地分析地方感的动态形塑过程,将个体经验建构、外在空间环境变化及社会交往的互动,作为研究的重要参照。




四、作为再造青年地方感的城市漫游


(一)意象感知:具身实践构筑城市意象

1.身体在场:城市空间的情境浸入。不同于线上媒介漫游,城市漫游以具身亲历的形式感知城市空间。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感知世界的媒介与枢纽[14]。漫游中,人与地方的场景互动而产生的实践主体对地方的日常经验、主观感受以及情感联结构成了地方感的基础。漫游者以具身在场的方式,在身体与城市空间的接触与互动中感知城市,获得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城市中的建筑、街景、风光、人群和媒介等要素构成了城市生活情境,漫游者以自己的身体深入城市空间的“肌理”,浸入城市中的具体场景中,用感官来获取和感知城市空间特征。

2.空间感知:具身的官能体验。漫游中,漫游者调动身体综合性感官来感知城市空间与环境,将“数字地方”中被视觉系统压缩的时空体验解放出来,有着更具真实感的体验。漫游者在现实空间中进行观察、聆听、触摸和感受,甚至偶然性地同具身时空下的其他人或物产生相遇与关联。“我那天在重庆的一个地标建筑下面,抬头可以看到高楼,街上车水马龙,街景很漂亮,再加上晚风非常惬意,那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f3)

通过具身的官能体验,漫游者作为实践主体,综合视、听、嗅、味、触等多路径感知,将建筑、街道、居民、景观等城市意象元素相关联的体验沉淀下来,形成了与实践主体相关的实践经验与情感记忆。

(二)认同建构:经验互动建立城市认同

1.认知互动:符号记忆和具身感知的交叠。漫游者的地方经验是符号记忆和具身感知相互动的结果,即客观地方感与主观地方感的互动,建构了城市意象的再认知。漫游者把在漫游中对周遭环境的体验感知与对城市的先验认知进行交互,将零碎的知觉“拼接”成为整体性的意象,并将地方感这一主观、抽象的概念加以凝结形成认知。具体而言,具身的直接经验对先验的符号记忆具有“印证”与“更新”两种效果。一是具身体验印证了先验的地方认知,并使原本的符号认知更具体与真实;二是具身体验突破了先验认知,并对其进行纠正和补充。不论是“印证”还是“更新”,漫游者的城市认知便是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互动中形成的。

“没有city walk,我对城市的了解只是间接的。虽然可以通过手机,但很快就忘了。我如果真的深入到这个城市,脚踩在它的土地上,去行走它的街道、去观察它的风景,引起兴趣的地方,我会询问当地人。此时我会把这个城市记下来,会更直接地感受到它。”(f1)

2.建构认同:个人化的城市意象阐释。人依靠地方来建构自我,人也在建构和生产地方。对于地方的亲切经验是在地方上的社会交往与生活实践相互叠加而形成的,它是个性化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漫游者对城市空间亲切感的获得,依靠的是漫游中接触和遇到的平淡而微小的场景与事件的累积,是与周遭环境及人物交往所建构的私人回忆与个体感受而获得的情感满足。通过对地方意象的感知与想象,地方的内涵和意义被实践主体重新定义,生成具有主体性的生命故事,并通过媒介展演等方式,编织进地方叙事里。因此,该地方就与个体生活和情感关联起来,被纳入了实践主体的生命叙事中。漫游者正是通过漫游、想象和媒介展演书写了属于个人和地方的生命故事,冰冷而沉默的城市因此具有新的形象和个体意涵。“city walk时我会有一种感觉,我看见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见了平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会惊奇城市原来也有这一面,会有一种小骄傲或小高兴。”(f4)

“一旦空间获得了界定和意义,它就变成了地方”[15],人对某地进行阐释与个性化解读,地方便具有了个体性意义,个人观察和解释视角也具有了地方性参考。漫游者们在具身亲历城市的同时,通过综合的官能感知,能动地捕捉和抓取与己有关的符号元素,来引导自身的主体意识与城市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漫游者不仅实现了对城市意象的更新与确认,也从主体性的视角完成了对城市意象的重构与再认知,在空间与地方的弥合中获得时空一致性,从而构建城市认同。

(三)依恋形成:主体建构与群体归属

1.主体建构:地方性个人视角的形成。人文地理学赋予地方以个体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地方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位置,还是建构自我主体的基础。人对地方的感知与其自身生活经验与认识发展紧密联系,人的地方经验植根于繁复的生活实践之中。漫游者在日常的动态漫游实践中建构和更新自我对在地城市的认知,在地的日常生活体验构成漫游者个体“存在”以及主体性建构的要素,以地方性的经验与视角为参考,形成了漫游者对自身“我是谁”、“我在哪”的理解。城市漫游是一种青年基于自我反思选择的生活方式,在特定时空内通过身体解放和理想关系建构来重构自我认同,以应对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活困惑。“city walk时是最轻松的状态,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自己会暂时地脱离电子产品和生活压力,更多是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在填补自己的一部分,那个状态是比较真实的自己。”(f4)

个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往往是通过对“差异性”的确认与生产实现的。地方的生产以个人经验为核心,当空间成为“地方”后,则代表着人们对该地有了差异性的了解,并赋予了其特殊意义的认知。地方感则是人们基于地方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情感,在地主体经由特殊性的情感体验,将地方作为组成主体性自我的一部分。

2.群体归属:在地“文化共同体”的打造。段义孚用“恋地情结”来表示人对地方的依恋,是指人与地方植根于日常环境,由经验和体验建构的情感纽带[16]。城市漫游中丰富的仪式互动积累了情感能量,生成的集体情感导向个体对情境的认同。漫游者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地方认知,相关联的符号认知汇集形成群体认同,引导漫游者融入当地或对当地产生“同化”效应,在地方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群体共识。“city walk之后会越来越爱这个城市。比如重庆是一个绿化程度很高,非常适合逛街的城市,再加上人文气息很浓,当地的叔叔阿姨会很亲切地喊你妹妹,就会对当地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会摆脱掉之前在媒介上所看到的形象,对它有更真实的认识。”(f3)

通过漫游,青年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关系,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积累了与在地空间的情感能量,缓和了自己与城市之间的断裂关系。另外,偶发的非正式交往培养了人们的公共情感认同。漫游者在地方性共识中确认自己的群体和社会身份,在对自我的确认和与群体的融入中上升到了对在地城市的依恋,并将认同所产生的观念、立场作为一种文化范式来指导自己的认知与实践,与当地人群形成“文化共同体”。




五、作为媒介化空间生产的城市漫游


(一)空间的实践:城市空间的物理介入

漫游者以身体介入城市物理空间,不仅经历了身体的空间位移,而且实时感知物理空间及客观环境的具体变化。另外,漫游者将身体“融入”城市空间环境,建构了“人—地”物理空间的整体性景观。“海边的礁石、海浪和晚风,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很解压,那一刻我好像融入了那个环境、那座城市。”(f6)

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媒体成为城市空间构建和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成为理解当代城市生活和认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媒体的深度介入,形成了以信息连接为主体的媒介系统,来支撑与维系城市的基本运行和文化生活。数字媒介参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多重面向,也成为漫游者感知城市空间的情境要素,物理空间与物质性符号成为空间传播的媒介,表征着城市的外显形象[17]。漫游中,各种形式的媒介延伸人的物理空间感知,身体所在的街道作为物质性的城市符号是漫游者认知城市的媒介,也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元素,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城市物理空间的生产。

(二)空间的表征:城市空间的主体想象

空间在被生产的过程中也在生产着新的社会关系,这一过程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多场景生产之中。空间的表征通过符号系统传达,而表征空间的符号系统则是由空间生产的社会关系所规范,空间的生产、符号的解码与空间认知同时发生。漫游中,经验性空间漫游实践以及具身化和中介化的认知互动构筑了城市的空间想象,物理空间作用于人的官能后,漫游者对城市空间形成具有主体性的主观印象,激发了城市空间的“可意象性”,具身感知与个体知识背景相结合,产生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想象。“喀什古城,沉浸刺客信条体验!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刺客信条,启动animus!”(小红书用户sai)

通过具身性的空间感知,漫游者预设性的地方认知和关联信息被“激活”,知识符码与城市空间的表征符号联动,促使漫游者的空间想象与触“景”生“情”。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城市物理空间在漫游者眼中具有了个性化的色彩,在脑海中建构了具有主观性的空间想象。因此,漫游者眼中的城市是客观性认知与主观性认知互动而产生的新的想象空间,而城市的客观意象则是多元主体共同进行感知参与、认知整合、认同凝结后的城市意象。

(三)空间的再现:城市空间的媒介再造

漫游者对城市空间有了主体想象后,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体性连接需求,主动将个人对城市的理解融入空间阐释的再生产之中,即通过对城市意象的媒介传播以寻求更大范围的社会连接。多琳·马西认为人们抵达某一地方,就加入了对该地方的表达并与地方的故事总集建立起联系。人在地方的实践,不只是身体跨越空间,还在无形中对地方进行着细微的改写和生产[18]。漫游者对城市空间的媒介再现并非将感知到的物理景观进行搬运式的影像复制,而是结合自身的官能感知与情感体验,通过中介化符号将个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进行媒介呈现,形成虚实交织、主客观重组的媒介化城市空间。无论是导航类app的地点标记,还是漫游路线的攻略总结,均是以个人化的视角对城市空间进行的媒介化再造。“高德地图是city walk中用得最多的,我到一个地方,会用高德地图引导我走。高德地图可以记录走过的路,点亮走过的城市,自己回看时会有一种成就感。”(f1)

技术可供性支撑着漫游者对空间的演绎与想象,并延伸出空间生产与展演,在数字技术赋权下,媒体上呈现城市空间的实践主体由专业媒体人扩展到遍在的媒介使用者。漫游者将自身的城市经验发布到媒体平台,通过空间符号的再创作,形成了以中介性符号和想象化表征为载体的地方生产和社会关系连接,进行城市社会空间的媒介化再生产。




六、结语


当下,城市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呈现出媒介化与流动性交织的特点。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媒介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到青年群体的社会交往之中,不断地解构与重构着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方式,使其日常生活实践逐渐媒介化[19]。另外,流动和迁移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青年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主要流动群体,青年群体生活的“附近”正在消失,他们面临着同在地城市的嵌入与连接以及个人主体性在城市生活中重构的问题。流动和迁移导致了青年个人与在地城市连接的断裂,同时,青年们也以流动作为方法,在城市漫游中用身体实践构筑城市“具身媒介空间”,寻求与在地城市重新连接的可能。

时空压缩下的城市生活中,面临身心双重压力的青年以慢节奏的方式进行对诗意生存情境的追寻,试图通过漫游重新找回个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媒介深度介入下的漫游实践,增强了青年对在地城市的意象感知、认同建构及情感依恋,重构数字时代的青年地方感。在漫游中,实践主体通过具身介入、空间想象和符号再现,进行城市空间的媒介化再生产,通过媒介找寻更大范围的情感连接。

“城市地方感”关乎城市形象与城市认同,评价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以城市发展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为标准,还应以对城市中个体的关怀程度作为价值评价的参考。对人的个体性关怀则体现在人与城市的情感依恋、人对城市空间的亲切感,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在流动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特征的当下,推动构建群体交往的公共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连接,是构建可沟通型城市和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应有之义[20]。

另外,须警惕媒介化空间生产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媒介景观化”。漫游者专注于完成一系列“标准产品”的平台展示,追求虚拟群体的价值认同而忽视在地的情感连接,进一步拉大现实空间的社交距离,容易异化为一场追求视觉消费和身份想象的景观展演,造成“人—地”关系的进一步断裂。重建青年与城市的连接,还需青年勇敢地走进与陌生人交往的真实关系中,在与周围人的情感互动中获得力量,用行动与时间培育社会关系,在与纷繁复杂的“附近”交往中融入当地生活。未来,漫游需要更多地以亲切地方感为指引,关注实践主体与城市事物的偶然性相遇和互动联结,在与“附近”交往的具身体验中形成对城市的“独家记忆”,探索更具个体情感价值的游走,实现在城市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曹国东,毛瑀涵.流动的“灵韵”:当代青年的城市漫游与生活共同体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4(06):85-92+101.

[2]爱德华·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m].刘苏,相欣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5.

[3]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43-148.

[4]魏然.媒介漫游者的在地存有: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j].新媒体与社会,2017(04):285-299.

[5]张丕万.地方的文化意义与媒介地方社会建构[j].学习与实践,2018(12):111-118.

[6]吴玮,周孟杰.“抖音”里的家乡:网红城市青年地方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70-79.

[7]覃若琰.网红城市青年打卡实践与数字地方感研究——以抖音为例[j].当代传播,2021(05):97-101.

[8]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22:58-59+62.

[9]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2-86.

[10][12]金圣钧,李江梅,李宇皓,等.空间漫游与想象生产:在线影像中“网红城市”的媒介化建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30(5):53-74+127.

[11]姜山.当代青年的城市空间想象、认同与身体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2(03):169-178.

[13]黄骏,周逍.混杂的空间:地铁“低头族”的媒介化空间生产[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77(3):76-85.

[14]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m].杨大春,张尧均,关群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47-150.

[15]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0.

[16]段义孚.恋地情结: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研究[m].志丞,刘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36-144.

[17]戴宇辰.“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理解城市传播分析的物质性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3):54-67+127.

[18]多琳·马西.保卫空间[m].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63.

[19]胡正荣,张帅.立足实践,面向世界:2024年新闻传播研究前沿话题盘点[j].青年记者,2025(01):5-16+34.

[20]邓建国.可沟通型城市:城市、媒介与市民情感的共生关系[j].探索与争鸣,2023(07):11-13.

(苏书杰: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孙仰锡: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5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苏书杰,孙仰锡.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j].青年记者,2025(05):25-30.


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 天天要闻

青年与媒介

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之下,青年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且复杂,当下,青年成长于媒介化社会,媒介深度嵌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与审美体验,二者相互作用,构建出全新的传播生态与文化景观。深入探究青年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对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①技术驱动下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②谁能引领青年审美:社交媒体用户审美引领机制与结构

③“z世代”与“前z世代”:不同代际粉丝群体的社群特征及其引导路径


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 天天要闻


编辑:小青

家居分类资讯推荐

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 天天要闻

青记独家|城市漫游:再造青年地方感与媒介化空间生产

导 读本文聚焦青年群体的城市漫游实践和媒介使用,从地方感建构和媒介化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探究城市漫游对青年“人—地”关系的连接作用,以及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漫游过程中的空间再造与意义生产。一、研究背景城市漫游(city walk),是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以闲逛和漫步的形式体验城市街区的新兴运动,城市漫游的...
重庆夫妻花百万造300㎡独栋,全部留给仙人掌 - 天天要闻

重庆夫妻花百万造300㎡独栋,全部留给仙人掌

这对重庆夫妻的家让我看到了家装的另一种可能——房子不只为“住人”,还能为热爱腾出空间。他们把300㎡独栋改造成仙人掌温室,用9米高U形玻璃房控温防雨,甚至为植物设计土壤和动线,这种为兴趣“让路”的魄力太戳中年人的心!谁不想在忙碌半生后,把家
YU7冬天门把手结冰怎么办?小米回应 - 天天要闻

YU7冬天门把手结冰怎么办?小米回应

这次小米新品发布会,小米YU7算是正式亮相了。虽然小米官方并未带来最终的价格,但对配置和造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并且明确表示将在7月份正式上市。小米YU7的造型可以说吸引了大量关注,家族化的设计语言,帅气运动的外观,流畅的设计,都代表着这款车的受欢迎程度不会低于小米SU7。同样的,超高的热度就带来了更多正向...
老人讲端午挂艾叶的时间 位置 方向 数量的讲究你知道多少? - 天天要闻

老人讲端午挂艾叶的时间 位置 方向 数量的讲究你知道多少?

在传统文化中,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蛇虫鼠蚁活跃,疾病易发。古人缺乏科学知识,面对疾病和灾害往往感到无助和恐惧,便将艾草视为能够驱邪避恶的吉祥物。人们认为艾草形似宝剑,悬挂门上可斩妖除魔,护佑家宅平安。增强家中阳气,抵御阴邪之气。
北京大兴月季竞赛夺魁  花卉激活桥下“灰空间” - 天天要闻

北京大兴月季竞赛夺魁 花卉激活桥下“灰空间”

5月2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月季展月季竞赛上,北京大兴区斩获37项荣誉。其中,北京纳波湾园艺有限公司荣获33个奖项,获奖数量位居榜首;大兴区花卉技术推....
将中央八项规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 天天要闻

将中央八项规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就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积极回应群众期盼等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八项规定自2012年出台以来,在推进作风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纯净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家里飘进刺鼻“化工味”?街坊:一开窗就闻到臭味!源头竟是...... - 天天要闻

家里飘进刺鼻“化工味”?街坊:一开窗就闻到臭味!源头竟是......

近日顺德乐从保利天寰花园小区有业主向佛山+平台反映他们在小区里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化工异味十分担心影响身体健康点击观看节目家里飘进刺鼻“化工味”?街坊:一开窗就闻到臭味“在家开窗就能闻到异味,有点像厕所的臭味,又有点像化工的味道。”何小姐居住在保利天寰花园小区,近段时间她就发现,在小区里不时会闻到一股刺...
太好看,白色配淡绿,仙气飘飘,米奇春石斛 - 天天要闻

太好看,白色配淡绿,仙气飘飘,米奇春石斛

春石斛米奇与88哪款更好看?——花友如果问我喜欢哪款石斛?我会选择米奇春石斛。白色配淡绿的花瓣,仙气飘飘太好看了。88春石斛,花大色艳,花期约1个月(如下图)。米奇春石斛花朵没有88石斛大,但花量大, 花瓣波浪形(蕾丝边),带清香有种奶油般
菜刀不管有多钝,只用一招,不用磨刀石,菜刀立马变锋利,... - 天天要闻

菜刀不管有多钝,只用一招,不用磨刀石,菜刀立马变锋利,...

如果家里面的菜刀钝了、不锋利了,不要花钱请磨刀师傅,更不需要花钱换新菜刀。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方法,立马让你家的菜刀锋利如新,一年省下好几百块,邻居看了纷纷跟着学。大家好,我是鹏鹏。菜刀是每天都会用到它的,用久了之后,无论是切菜、切肉,甚至是
卫生间地漏位置在哪里合适 - 天天要闻

卫生间地漏位置在哪里合适

在卫生间装修中,地漏的位置不仅关系到排水效率和使用舒适度,还影响着整体空间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一个合理布局的地漏能够有效防止积水,保持卫生间的干燥清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额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