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米厂位于台湾屏东县竹田乡,张品蓁和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多年,米厂对她们来说是儿时的记忆。2019年,她邀请好友、设计师利培安翻新祖传米厂,建造复合空间“德旅店”,希望打造一个融入乡村邻里、私密又亲近的住所,既可以纪念曾在此奋斗的家人,也能为返乡游子提供住宿。
屏东常年高温,到了7、8月还是雨季。利培安在外墙上开出了51扇“窗”,同时满足风与光的汇入、植物的生长、鸟儿的栖居……
如何翻新,才能让村舍里的废弃老房,焕然一新的同时,又能“合群”?近日,我们连线了设计师利培安和张品蓁,一起聊了聊其中的设计关键。
德兴米厂位于中国台湾南部屏东乡,建于1942年。早些时候,它作为粮食局,是储存稻米的地方,德旅店则是粮食局的办事处,一旁就是以前德兴米厂的建筑群。
德兴米厂的创办人张德才,是张品蓁的爷爷。她作为第三代传人,记忆里,米厂是自己和姐姐瑞枝儿时玩耍的游乐场,也是村名们心目中的客家大伙房。“小时候,农夫搬米粮来秤重,妈妈坐在一楼开农粮票,妹妹就在旁边跑来跑去。”
▲
改造后的德旅店
在当时,村里的农人耕作了一天,来这里缴交作物之后,换取粮票,然后聚在德旅店泡茶聊天。张品蓁还记得农人们揣着粮票、笑呵呵的样子,在她看来,当时的德旅店就像一个聚集地,“能把大家聚在这里,又能给予人快乐”。
四年前,有了养老的打算,张品蓁于是起意返乡。她找来姐姐瑞枝一起,希望把祖传的米厂重新利用起来,作为一处复合空间,一方面自住,其次作为民宿,让回乡的人有地方住,寻回返乡的安适感。
▲
中庭的水池,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几次设计提案看下来,张品蓁和姐姐瑞枝都不满意,她于是找来了好友、设计师利培安。利培安是力口建筑的创办者,与团队都是南部客家人,这些年,带领着团队经手了不少乡建项目。
消化完张品蓁叙说的大家族故事后,利培安发现,屏东乡长年炙热,七、八月一到就是雨季,面对的又是一个废弃多年的老房,防潮、通风、采光是关键。
▲
力口建筑作品:大和顿物所
一间由传统碾米厂改造的咖啡馆
一开始,张品蓁对空间提了两点要求:入口处的空间得宽敞,其次,屏东气候炎热,房子最好能冬暖夏凉。
在利培安看来,德旅店的场域非常小,从旧火车站走来一旁的十字路口,不到三分钟,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过程里创造出“复合体验”:一是做地域性的连结,尝试从现有的构造物入手,对旧的空间做些“微改造”,至少让更新后的旧建筑从外部环境来看是“合群”的;其次,重现旧物,比如食物、碾米机等等,从而形成之后的微型博物馆,成为在地米食教育的延续。
▲
利培安为“德旅店”手绘的设计草图
▲
德旅店,外墙上的“洞”
和张品蓁沟通后,利培安放弃了对建筑形体的过多改建,而是把专注力放在就地取材,以旧换新。首要做的,就是“开口”。
前期考察时,利培安发现,旧粮食局是砖与木构造混合的建筑,因为年久崩坏,早些时,为了维持既有的营运,只得在旧墙增建加强砖造的透天厝;停业后,拆除后的木构造、既有外墙上木梁的结构孔,留在外墙上,就像一个个小窗口,他灵机一动:为何不将这些开洞利用起来?
▲
立面近景,以及从室内望向立面
51个开洞,作为纪念德兴米厂51年的历史,保留历史底蕴、家族情感,通过传统的洗石子工法,来呈现手作的新建筑皮层,让壁面一粒粒的小红砖粒摸起来如同米粒,作为对曾经粮食局的回望。
其次,通过适当的比例调整,最大化室内的光与风:小的口对应内部是房间、大的则是公共空间,为的是“打开”空间。其功能性各不相同,有窗的口、风的口、光的口、植物的口、鸟居的口、记忆的口……
▲
利培安为张品蓁设计的房间
结合了再造的开口之一
植物作为垂直空间的介质,随四季的变化,也让建筑形成不同的面貌:邻房咖啡厅的石院子,置放了台湾栾树,形塑出新的绿屋顶。树叶自冬天掉落,植物枝干有机的形状与房子几何的钢构,形成对比。
海葡萄植栽叶的圆,对应德旅店本身自带的圆角;香水梅乔木特有的香味,平衡了乡下时有的特殊气味。屋顶的花园,则提供鸟瞰石院子的绿屋顶及新旧车站的视角,更远处的大武山也能尽收眼底。
材料的选择,是利培安与团队在旧房子改造中很在意的部分,“我们思考每一个材料都希望能回应两件事,第一是记忆,需要考量材料有没有办法跟环境对话,第二是工法,这样的偏乡地方有没有师傅们可做得到。”
新建的德旅店,为了呼应旧有比例大、密度低的红砖墙,利培安在立面在分层的过程中,使用了比例小、密度高的红色洗石子,通过对比的方式,重塑建筑的时间感。
▲
拱门细节
德旅店本身的地下水纹丰沛,“水”于是成为利培安设计的关键。
水池设于中庭,引导人们入内的动线,在艳阳的午后,还可调节微气候。而得益于中庭的水池,一楼的入口处,退缩一处驻留的前院,使得街道空间得以延展到内部,形成一个半户外空间。
到了周末,或是无水时,一楼的私领域,又可以开放为半公共性的微型广场空间,连结周末在竹田驿园的市集,成为乡公所与各社团伙伴们交流互动的空间。
这样一来,空间成为了回家游子、观光旅客、在地居民的“会客厅”,被彻底的利用起来了,让张品蓁和利培安备感欣慰。
德旅店完成后,原本是治安死角的废弃老房,经过了翻新,如今已变成村里最有人气的“会客空间”。
作为设计者,利培安觉得,乡村是近年来不断被讨论的议题,设计对环境的改造,更像是一次“梳理”:如何把某些界面的公共性打开,把在材料或空间上找到的可能性更舒服串联在一起。加上乡下的环境,很多资源愿意共享,有了空间,新的邻里关系也就更容易产生。
最近让张品蓁动容的,要属来德旅店吃饭、办婚礼、参加市集,也有回家来帮忙家人务农的,“在村里,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些季节性的收割,比如说稻谷,或是现在的可可、槟榔,我希望再忙,大家也能够回来,跟家人一起,吃饭也好,务农也好,总之能一起做些事情。”
无论是村民,还是闻讯而来的旅客,大家的交流都多了起来,旧址上才会形成新的活力。“这个地方的存在,就像家一样,是给所有人共享的家,只要回来了,就会有回家的感觉。”在未来,利培安也希望,德旅店可以通过建筑之本体外的事情被看见,“它应该成为大家心中的德旅店,而不是力口建筑的德旅店。”
疫情的蔓延,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建筑空间的使用和需求也受到影响。采访最后,利培安也分享了他的观察。他认为,工作与生活模式的空间分界变得模糊,人们对满足更多元的生活模式与使用的弹性空间的需求,变得多了。
“比如,流动的二地居、乡村地景的再造与在地化、大城市小社区等等,这也许是我们在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上,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