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套房子的屋主,是我最羡慕的那种人。
这对夫妻的房子倒也不大(使用面积 74㎡),令人羡慕的是:他们刚刚退!休!了!在女儿的建议下,他们找到设计师,好好地装修了这套养老房,悠然开启人生的下半场。
屋主文妈和喜爸,既有上一辈人讲究勤俭、养生的生活习惯,又有着许多与年龄无关的爱好:旅行、购物、聚会、手工……
不仅想要现在住得舒适快乐,还考虑到未来随着年纪增长,对家居环境进一步的要求。设计师最终交出的答卷,他是如何处理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江苏南京 · 74㎡ · 2室 | 花费 25 万元
新家的设计,
从研究旧家开始
好的设计师,一定会去了解屋主的生活习惯,通常是用问卷、谈话的方式来沟通,而匠坊的设计师索性去文妈和喜爸的旧宅做了一次家访。
旧家是典型的老公房,2 居室,没有厅,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于将餐厨会客等功能都集中在一个房间内进行。
新房子三室一厅,每个空间的功能都很明确,但又都有些将就。与其用“应该在哪里做什么”来框定生活方式,不如让房子来适应主人,打造一个功能融合、可变的共享空间。
滑动查看改造前(户型图上南下北)
共享起居室
模糊空间的定义
放弃传统的分隔概念,整套房子分为“动”“静”两部分。东边是兼具玄关、客厅、餐厅、厨房、活动室、阳台的“动”区,西边是承担睡眠、储物功能的“静”区。
看上去相当紧凑的布局中,暗藏着许多“机关”:复合功能岛、餐厨综合体、客厅模块组、延伸性阳台……这些酷炫的名字背后有怎样的细节?下面一一揭秘。
复合功能岛
给空间一个锚点
在整个户型的动线交汇中心,原本是一条狭长的走廊。拆除了非必要的隔断,依托承重墙体,新建了一个可伸缩的“中心复合型岛台”。
复合功能岛位于“共享起居室”的中心位置,能够和周围的各个功能区配合使用。身兼中岛、备餐台、手工操作台、聚会场所等多重角色。
“岛”的主体是可以伸缩的,最长能延伸到 3 米,配合玄关区的储物、冰箱柜组,扩展为一个超大餐厅,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招待朋友,都不用担心人多没地方待了。
TIPS
① 在公共区域的中心设置一个“锚点”,可以增强家人的互动。
② 可伸缩或折叠的餐桌,节省空间。
餐厨综合体
可开可合更自由
跟大多数上代人一样,文妈和喜爸习惯在家做饭,对饮食烹饪有许多讲究。原户型的小厨房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够。纳入过道面积,与餐厅区域共享,大厨房让他们的厨艺挥洒自如。
墙、柜背后隐藏的玻璃隔断,让厨房可以在“独立”和“开放”两种状态中灵活切换,大餐爆炒不惧油烟,平时备餐、做简餐时敞开,做饭不孤单。
厨房和餐厅的地面以不同材质拼接,在心理上暗示功能的划分。玻璃隔断隐藏导轨,地面没有任何障碍,看着清爽,用起来也安全。
TIPS
① 半开放式厨房,优点可以兼得。
② 给老人装修,注意地面无障碍。
客厅模块组
一组柜子四种用途
客厅模块组的主体是一组定制柜,同样依托承重墙而建,体量不大,却兼有电器收纳柜、投影幕布地柜、展示柜和工具墙等多种作用。
面向餐厨的一侧是开放格,文妈和喜爸各地旅行带回来的纪念品,瓷器、苏绣、唐三彩等收藏品,都在这里展示。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屋主旧日的居住痕迹,呈现在新房子的显眼处,令人心安。
柜子的地台部分也暗藏玄机:上拉式幕布配合投影仪,喜爸可以在沙发上“葛优瘫”着看《甄嬛传》。
透过柜组之间的镂空,客厅和另一侧的多功能活动室有了连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有意识地避免各自封闭的状态,一家人分别做着自己的事,一抬头就能互相看见,是最好的状态。
TIPS
① 美好回忆是新家最好的装饰品。
② 功能区再多,不要划成小格子,一家人要能互相关照。
延伸性阳台
家务休闲两不误
拆除了原先用于分隔阳台和室内的玻璃隔断,将定制的地台一直做到窗下,阳台就成了客厅的延伸。
在这片采光最好的位置,用洞洞板做了一面工具墙。日用小物悬挂起来好看又好找,文妈喜爸坐在摇椅上处理粗粮等食材,随手取下一个大笸箩,处理完成后就放在阳台晾晒,十分方便。
文妈平时会把淘汰的旧衣服上的精美图案剪下收集起来,设计师将它们整理出来,与老宅的细节照片一起,以“新生”的状态装点这个空间。
阳台的另一个身份是洗衣区。家务柜左边的折叠门内隐藏着迷你手洗池,水槽下方能容纳一个不小的脏衣篮。清洁剂和晾晒工具也都收纳于此,一个转身的距离,全都能解决。
TIPS
① 想要整体感,就用一致的硬装设计;想要划分空间,就用材料拼接。
② 常用工具,开放式收纳最省力。
复合活动间
打开次卧的想象力
和许多二人居一样,这个家既不能完全舍弃“次卧”,也不愿让一张整年睡不了几次的床占据宝贵的空间。灵活可变的活动室,是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这个空间与客厅共用一组柜体,配合地台,储物能力堪比大型衣帽间。两位屋主平时与朋友们在这里下棋、打牌、喝茶、聊天,需要留宿客人,或子女回家时,拉上折叠门就是一个小卧室。
地台下方开放格,收纳着象棋、扑克、老磁带等各种爱好。同时,这个设计也是为了方便踩踏,在登上地台时多一份安全。
TIPS
很少留宿客人的家,次卧“兼职”就好。
隐私区
从专属回廊开始
户型西部“静”区相对私密,用木饰面结构将卧室、卫生间、衣帽储物间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回廊,隐形门与墙壁融为一体,避免了视觉的凌乱。
回廊隐私区与公共空间无缝衔接,同时也是公区的“端景”,设计师将插画师为文妈和喜爸绘制的形象照挂在这里,成为独属于这个家的风景。
回廊尽头是储物、衣帽间,与两侧的厨、卫距离都很近,日用囤货也可以方便地收纳在这里。
原户型的卫生间洗漱区过于局促,设计师拆除了一部分与储物间共用的非承重墙体,巧妙地置入了洗手池。
将休闲、储物等功能全部独立之后,卧室一改旧居的混合状态,回归纯粹的睡眠功能,能够更好地休息。
TIPS
① 门太多的走廊,用木饰面+隐形门可以削弱“酒店”感。
② 集中储物,让家里轻松保持整洁。
③ 卧室越简洁,睡眠质量越好。
文妈和喜爸这对“退休新人”,跟我们想象中的“老人”不太一样,他们身体强健,活力满满。
在这套新房子里,设计师用巧妙的方式,让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痕迹在这里得到承接和发展。同时,也利用自己的经验,悄悄地为他们安排了很多“适老”的细节:
① 公共空间有许多彼此连通之处,让两位老人可以随时关照到彼此。
② 灵活的次卧设计,未来可供照护者居住,也给两位老人未来分房提供了条件。
③ 减少不必要的装饰,空间宽敞利落,最大化利用采光,避免老人因视距不佳造成磕碰。
④ 预留了扶手位、卫生间坐浴位等,将来需要时可以随时安装。
不仅解决生活的需要,更关照居住者的心理需求,这大概是设计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