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府主席,头号汉奸,比蒋介石更有前途的汪精卫为何走上汉奸之路

抗战时期,浙江椒江地区的民众制作了汉奸汪精卫夫妇的石雕跪像,置于街头,过往者人人唾骂。

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让这位人间志士转身就走上了一道不归路,此情此景,在当今看来,愤怒的背后也有一丝惋惜,惋惜他的才华,惋惜他也曾怀有一腔热血,立志保卫国家的少年;惋惜他曾经官居高位,原本也可以选择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汪精卫

到底是为何会在街头会出现此番景象,为何他要选择背叛同胞,身为国府主席的汪精卫为何会在历史的长卷中落得如此“下场”?

“不负少年头!”汪主席也曾有一腔热血

汪精卫,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中,1910年1月汪精卫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在青年时代因行刺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虽然失败,但是因为其一腔热血和勇气也算是当时的一段佳话,成为名噪一时的“志士”,事后被捕,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宁死不屈。他在狱中供词长达数千言,痛斥清廷侈谈立宪的极端虚伪,指出“其宗旨在于巩固君权”当汪被捕后,自己料定必死无疑,内心却并不惶恐,整日以吟诗言志,在狱中成《被逮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但这种豪言壮语,并未能持续多久。在清廷对他实行软化政策后,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找汪多次密谈,又改善他在狱中的物质条件,配置单间住房。这一切使汪精卫对善耆由衷地感恩戴德。 这一感恩戴德就体现出了他性格中的摇摆不定与软弱。

汪精卫与日军军官

政治上的不坚定,性格中软弱反映在汪的这段狱中生活尤其明显。他“终日披卷吟咏,颇觉安逸”,诗词风格也由高亢激昂一度变为低沉消极。

平生慕慷慨,养气殊非学。

哀乐过剧烈,精气潜摧剥。

这是自我忏悔、自我否定的言词。但是汪精卫并没有就此止步。1911年10月武吕起义后,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从此他开始了政治投机家的生涯,从一个为人民所仰慕的刺客志士,转化为被人民仇视的政客。此时的他内心由原来的一腔热血开始 转变。

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心境一度改变。孙中山逝世前又作为“总理遗嘱”起草人而赢得国民党内的普遍尊敬;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党“左派”领袖;抗日战争初期当上国民党副总裁。叫嚷“革命的往左边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的是他,高喊“人人抗战、处处抗战”,甚至不惜焦土抗战的还是他。但是后面帮着日本人残害国民的仍然是他,他看不见国民的哭喊,只是被自己的恐惧支配,他再也写不出“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他再也没有保卫国家的热血,剩下的只有妥协,认命,逃避。

官居高位-国府主席汪精卫

后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1919年回国后改编于孙中山麾下,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任命汪精卫为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而此时的蒋介石,还处于“滞居上海”状态,担任粤军二支队司令还备受排挤。

孙中山

1922年~1923年,孙中山筹组国民党,但在这个时候,汪精卫却做出来了在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决定,并且敌视我党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的“一大”上,汪被孙中山任命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当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进京,任其秘书,业已成为心腹。

那时的他,在孙先生的领导下,一切都向好。但是一切的转折在于次年3月的孙先生病危,汪精卫受命记录孙的遗嘱,体现的孙先生对他极大的信任。孙逝世后,汪作为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而出现。

6月26日,由汪精卫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会上确定了孙中山永远的国民党总理的称呼,并且制定了今后国民党将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不难发现,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有几分中山先生继任者的意思,党内话语权颇高。会议还决定撤销孙中山生前大元帅府行政机构,将国民党的最高行政机关改称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后,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已然成为了孙中山的继任者,起点不比蒋介石底,也比蒋介石更有前途。

汪精卫

随后,汪精卫在参加10万广州军民的国民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庄重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执委常委。

然而“中山舰事件”,成为了一大转折。这件事的出现让原本风光恣意的他展现在众人面前一个巨大的缺陷:他的性格缺陷:软弱,容易妥协,胆小都在这件事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的内心也几度受挫。

“中山舰事件”的发生之后,他极不情愿地引咎辞职,理由是借病休养。同年4月再次回国,担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在这漫长的争名夺权的几年中,他的性格缺陷也是让他一步一步踏入深渊最大的原因。

做国府主席的那几年

中山先生逝世后,广东国民政府的位置一时空缺,不知由谁来坐。其他两位领袖人物廖、胡虽然想坐这把椅子的心思清晰可见,可是却在当时都出现了不利的因素。

胡是民初“四督”之一,又是代帅,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当主席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巧的是,胡在处理“刘杨叛乱”的事情中出现了纰漏,失去了许崇智的支持。再加上平时嘴上不饶人,尖酸刻薄而得罪了不少人,党内负面影响太重,支持率太低,因此和“宝座失之交臂”。

再来说廖仲恺,则因为是“左派”关系,失去了国民党右派的支持。这个时候,一切一切的幸运似乎都降临在汪精卫的头上,平时为人谦卑圆滑,善于调和,特别是能左右逢源,在旁人看来“礼数周到”,技能得到左派支持,又能博得右派的喜欢。所以顺理成章的被推为“国府主席。”

蒋介石的“中山舰事件”---汪精卫性格上的软弱和妥协

汪精卫与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汪坐的并没有想象中的舒服,因为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早已势同水火,其与蒋一直明争暗斗,蒋介石也并不承认他的主席地位。而此次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汪精卫难堪,故意忽视汪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位置,让汪在难堪的同时,也让汪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是国府主席还是军委主席,介石这样举动,行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明摆着造反吗?”

汪越想越觉得憋屈,第二天,汪命令朱培德等以此为由扣留蒋介石,但这二人却直接拒绝领命。自觉威信受损,内心十分自卑。五月,借“迁地就医”为由,秘密离开。发出感叹:责己不责人!这是又一次无能妥协的表现。

这也表现在他后期的政治斗争中,由于性格软弱,汪精卫一遇到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不利的事情,就会选择逃避,动辄托病出样,住院休息。广州起义爆发后,原本在广州养病的汪遭到国民党各派指责,内心又一次严重受挫,于是宣布隐退,悄然出国。

1932,汪以行政院长名义发表通电,要求张学良进兵热河,张学良拒绝从命。因此汪与张矛盾加剧,但是他并没有处理和下属之间的这种矛盾,而是又一次地选择逃避,遂又请病假赴德国看病。

日军

“九一八”事变以后,汪找到机会想和蒋介石合作,也是有一种求和的心理。在汪精卫任行政院长履新的那天,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给了汪精卫一个下马威。正是这个下马威让日本的淫威在汪精卫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恐惧的种子。结合他性格中的软弱,此时他已经动了想向日求和的心思,只是在等,等一个他认为合适的机会。

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顽强抗敌,同仇敌忾,全国上下,士气高涨。而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内心深处对日本的恐惧的种子却已经生根发芽,正在慢慢长大。恐日的情绪终日笼罩着他,只看到了日本的强大而忽视了中国此时抗日的决心和得道多助的优势。这就为他后面放弃祖国,投降日本埋下伏笔。

他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如此多他自认为理论依据都在告诉他,让他认为,这仗不能打,打了一定输。让他觉得,中国对日本的妥协和求和是早晚的。或许这也是他妻子说的那句:“早和晚和都得和,我们可不能一起陪老蒋!”他害怕打仗,遂全力交涉言和。

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

起初,汪精卫想拉拢蒋介石一起向日本求和,可蒋并不搭理他,于是萌生了单独与日本媾和的念头。这个念头让他忘记了自己早年的豪言壮语,自己报国的雄心壮志。

恐惧战胜了理智,汪精卫背弃了国家

1938年11月,汪派亲信与日方代表草拟秘密协议,准备成立新政府。这期间,汪曾一度犹豫,他也怕担当“汉奸”骂名,怕自己死后臭名昭著,沦为中华民族的罪人。因为这个原因,在重庆上清寺的寓所内,手下的人还看见汪主席郁闷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持续了好几天。内心纠结着、痛苦着。

但是,他的妻子陈璧君脑子里十分清晰地盘算着这一切,而她骨子里的打算是想马上当第一夫人。为此,她不断蛊惑汪早日另立中央,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不断地说:“早和晚和都得和,既然迟早都得和,还不如早点和。我们这么落后,再与日本打下去要亡党亡国的,咱们可不能陪着老蒋”

这句话压倒了汪精卫的最后一丝理智,对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再加上汪精卫的一些亲信也在怂恿。于是,汪决心与蒋决裂,另起炉灶,随后汪精卫倒戈了。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

日本政府声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同年7月又声称将“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一系列的操作让汪的内心深处更加坚定了对国家的背叛。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垂青、诱降,汪精卫受宠若惊。心中安奈不住喜悦之情,立刻让周佛海令高宗武、梅思平联系日本代表影佐祯昭、令井武夫在上海会面秘密会谈,然后便达成了《日华协议记录》及《谅解事项》,并商谈了汪精卫的潜逃计划,确保其后面的生活以及安全。

冬季,汪精卫率其党羽曾仲鸣、周佛海、陶希圣等离开重庆至昆明。20日便携其一众党羽逃往越南河内。汪逃跑之后,寓居在高朗街27号。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汪精卫出走后,刚开始并不想采取非常手段,还派了谷正鼎到越南河内送护照及旅费,可谓仁至义尽,希望汪去欧洲休养。报纸上还登出“个人进退不会影响全局”的意思。但事实上,纸包不住火,国民党的一个副主席的外逃,肯定会引起不小的骚动。1939年元旦,国民党中央开会研究汪的问题时,群情激动。

1938年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第三次对华政策声明,提出了“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三项原则。而汪精卫把对日本的支持的态度迫不及待的表现了出来,立刻就在随后出版的香港《南华日报》上积极响应,这一次的响应令蒋介石雷霆震怒。

蒋介石

随即召开会议,对汪精卫做出了以下惩罚:一、永远开除汪精卫国民党党籍,并撤销他的一切职务。在这同时,又让王宠惠当时的外交部长去找已经在越南河内的汪精卫,劝到:只要汪离开日本人,承诺之前犯的错可以既往不咎。却不想遭到汪的拒绝。如此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汪精卫的不为所动让蒋介石心里越发震怒,于是心里对其起了强烈的杀意。蒋决定来硬的,令军统头目戴笠派几名刺客潜入汪精卫当时位于河内高朗街的住所,意欲刺杀汪精卫,但未成功。

汪伪政府成立——汉奸罪名坐实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精卫终于坐上梦想已久的第一把交椅,面对日本人的认可和“厚爱”,这位位居高层的国府主席开始了自己的傀儡政权,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汉奸生涯,也至此彻底沦为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随着汪伪政权的成立,一些原国民政府中的主和派,抵挡不住诱惑。比如陈公博、周佛海也纷纷相随,担任伪“国民政府”中的高官。这些人能力出众,极度拥护日本人。因此深得日本人的欣赏,有的甚至还得到了裕仁天皇授予的一等旭日大绶章。

汪精卫与日军

从刺客变成被刺的汪精卫

在汪精卫的一生中,曾经遭遇来自不同党派,不同立场的多次暗杀,但是最终致他死亡的,是他遇刺后,留在他背上的一颗子弹。

也是他报应的开端。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颗子弹,原来是打算送给蒋介石的。

因走向叛变而坠入深渊——血溅南京中央大礼堂

1935年11月2日晨,在国民党《中央日报》的标题位置写着醒目的一句话:“汪院长昨晨被狙击,中央极度震惊。”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震撼了国民党上上下下。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举行。按照规定,会议的开幕式结束之后,全体参加会议的委员要拍一张照片,同时允许各国记者拍照片供新闻使用。

那一天的大体流程是:到会者一律穿礼服,然后去孙总理陵堂举行谒陵仪式,结束之后到中央党部大院内拍照留念,九点钟开会。

但到会的所有人着装却十分杂乱,有的穿着中山装,有的穿着礼服,有的甚至穿着便装,并且有说有笑,态度极度散漫。这让蒋介石这个军人出身的他内心十分不满。并且开会时主持人又看错了程序单,把“默念总理遗嘱”遗漏了这一项,不仅给会场制造了一些混乱。

也让蒋介石心里极度烦躁。 开幕式结束,蒋介石转身就进了自己的休息室,没有搭理任何人。所以当全体参会委员在礼堂门口就座以后,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却拒绝出来拍照。汪精卫亲自去请,蒋介石却语气严肃地说到“我看今天秩序太乱,恐怕要出事!”劝汪也不要出去。

汪见请不动蒋介石,疑心蒋介石在故意让他难堪,心中有气。更加不会相信会出什么事情,就自己一个人出来照相。

拍照结束之后,就在全体委员起立的工夫,突然在记者堆中跳出一个人,动作敏捷,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杀手。直接朝着汪精卫“砰砰砰”就是三枪,击中了汪的后背脊椎骨、左颊和左臂。中央委员张继反应最为迅速,急忙抱住了刺客,张学良也从旁边飞起一脚踢掉刺客手中的枪,汪精卫的侍卫也趁势连开两枪,刺客负伤被捕。

可是即便是这样,汪精卫仍然伤势惨重。这时的汪精卫,斜躺在地上,狼狈不堪,呼吸微弱,脸上被血染了大半,身上的西装和内衣也都被血浸透了。和他平时严肃冷静的样子截然不同。

他的老婆陈璧君跪在汪的身旁,早已泪眼婆娑,紧紧地把着他左手的脉搏。唤着他的名字。带着哭腔说:“四哥,你不要担心,你死后儿女有我照料。革命党左右要横死的,这种事我早有预料。”

汪精卫夫妇

她似乎在和汪作最后的诀别,又好像在控诉着什么,周围围着一圈人,心思各异。

蒋介石未参加摄影,这时听见出事了,连忙跑了出来,也弯着一条腿握着汪的右手,重复说着:“不要紧,不要紧,不要多说话。”但陈璧君却想得更多,以为蒋不参加摄影,此事必然和他脱不了关系,心里有气,话里也毫不掩饰。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蒋先生,用不着这样做的,有话可以慢慢商量,何必如此!”

蒋介石此时也很疑惑,他并不确定是不是他手下的人干的。立刻唤了手下的人,限其三天之内,把(幕后的)凶手缉获!但事后经详细调查,此事确和蒋介石无关,而且汪精卫中的这三颗子弹,原本是上海暗杀大王王亚樵精心给蒋介石准备的。

“国府主席”因病逝世

汪精卫的这次负伤给他的人生渐渐开始写起了结尾。汪精卫身中三枪,其中两枪就击中了要害,一枪在左颊,一枪在背肋骨间。都是十分危险的地方。并且当时手术中取不出而留在背肋骨的一弹,最为致命。1943年伤病复发,虽然去日本动手术取出了留在背部的子弹,却因此患上了多发性的骨髓肿症,不久疾病恶化,死去。

汪精卫与德国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在国人的努力下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先利用汪的党羽守住东南沦陷区。但是,那里的中国人民因为长期遭受伪军迫害和蹂躏,内心极度仇恨汉奸,急切要求审判和惩治汉奸,清算他们的罪行,为死去的同胞报仇,让他们安息。中国共产党也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呼吁严惩汉奸,并且将伪军队伍解散。

在1945年9月,国民政府下令军统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全面逮捕汉奸。虽然早就被病魔制裁的汪精卫逃过了审判,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就此打算放过他。

在汪死后,日本人把汪的尸体运回南京,葬在他在世时就选好的一处郊区-南京郊区梅花山下。

蒋介石下令何应钦,在政府再次回到南京前,必须让汪精卫的坟墓在南京永远消失。所以在1946年的1月21日这天,一支军队找到汪的坟墓,炸开后,把棺木装上卡车,拉到外地焚烧之后,骨灰撒入天空,坟地也被铲平,这就是汪精卫死后的下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