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既是一个顶尖科学家也是一个话题人物。从当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到后来辞去副校长,一直另创西湖大学。他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他的很多言论也往往到处事情的真相,发人深省。
有一次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上演讲时说道,他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他想去金融公司发展,这点让他很吃惊,他觉得当一个国家所有的精英,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想往金融上转时,国家出了大问题。
施一公的言论虽然听上去有些夸张,实则道出了如今的一种现状。大量的优秀人才全部投身到利润丰厚的行业之中,这就对其他行业形成了不利影响。不但科研人才吸引过去,而且还有大量的资本也吸引过去。特别是金融行业,这些年来几乎是一枝独秀,行业利润率远超其他实体经济,更不用说像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从业人员了。由此造成的人才挤出效应自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人才的涌入真的对金融市场有好处吗?恐怕未必,毕竟一个行业对于就业岗位的容纳是有限的,过多人才的无序竞争只能造就行业内卷更加严重罢了。
很多人说美国的金融业很厉害,在割全世界的韭菜,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金融。很多国内高校的老师也持这样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做法都是正确的。只能说他们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施一公在美国多年,他相对对美国这一套了解很深入,对于美国金融的弊端总是一针见血。
比如美国的华尔街,不仅在割全世界的韭菜,更抽走美国社会大部分的财富,绑架了全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技术进步。美国企业更加关注这样字面上的虚假繁荣,玩弄金融工具,加大杠杆终究造成了金融危机,影响全世界。金融不是不能创新,而更应该对金融的创新予以警惕。当人才开始在金融市场无序竞争的时候,对整个社会有可能造成不稳定因素。
然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批判,而应该分析其宣传词的原因。经济学上说人都是经纪人,都有逐利性。如今人才奔赴金融行业,归根到底在于这个行业能赚钱,其他行业不能赚钱。既然学校还有其他专业,想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给出留住人才的待遇,而不能总是空画大饼。
施一公其实也看到这一点,他多次提出要提高基层研究人员的待遇。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的待遇,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有些问题恐怕一时半会儿还解决不了,比如说基础学科,虽然人人都很都知道他很重要,但是短时间内这些基础学科却无法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所以待遇低,出路窄,也就成了必然。实际上这些基础学科并不需要大量的人才,很多人从事和学习和这些专业之后,大部分都面临转专业问题。既有金融等行业的金钱吸引力也有本专业的贫穷排斥力。
基础科研要吸引人才就要搬掉,压在其上面的各种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人员经费的投入强度,提升基础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的经费资助方式。对那些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的学生,要在研究生阶段就予以资助,莫要让他们因为一点小利就错失人生的机遇。
目前这些改变是可以看到的,然而改善的速度还是太慢。莫要真的等到我们的基础学科,关键学科处处被卡脖子的时候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