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更新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可能大家最容易引起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回忆的,就是课文里面那些雷打不动也没有删除过的文章吧。尤其是对于个别的作家来说,比如我们熟悉的鲁迅、朱自清这些大文豪们,都有好几篇文章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长大成人。
国人对于鲁迅的记忆更是如此,一提到这个名字,在大家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可能是他几乎每一篇文章的主旨关键词。从批判社会开始一直数到对中国未来的堪忧结束,几乎答题的模板已经可以放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了。所以从一定的层面上来看,我们对鲁迅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主要还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实在是太特殊了。
加上他自己弃医投文的经历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下,鲁迅先生就是贫苦百姓的代言人,他的文章并不是因为被选入了教材才成为了经典,而是因为是经典所以才选进了教材。不过近几年来网络上有很多言论都在重新思考鲁迅先生的文章,比如说讨论声最大的“枣树”,大家可能都不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下“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的文字。有的人说鲁迅当时在写下这两句时根本就没有多想,也许是为了行文结构的好看,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反而是我们一味地强加观点上去,深入解读他的文字。
还是说我们对于鲁迅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呢?读多了他的文章,所以连我们对他的想法都是呆板固定的了。其实在《秋夜》这篇文章里面,想要明白鲁迅先生笔下下的是什么意思,就一定逃不开去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1924年对于鲁迅来讲的确有很多事情发生,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大背景,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都回归到的现实问题。其次是鲁迅先生和弟弟关系的破裂,这让他的处境更复杂。而关于文章中的那两株枣树,其实是鲁迅先生亲自栽下的。所以我们可以排除鲁迅先生偶然间看见的情况,这样行文,是鲁迅先生故意而为之的。
那我们再从逻辑结构上看,这一句话是用了重复的手法,重复一般是表强调,在这里同样如此。那么文中出现的枣树是不是另有所指呢?象征也是鲁迅文章里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枣树肯定是有其他的象征意义的,至于具体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前面介绍了鲁迅先生在当时的遭遇,我们不妨分成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是社会,一方面是自己的家庭,鲁迅先生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一边是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一边是作为一个小人物对未来自己命运的考虑。
这样的分析或许比较简单,但也不失为一种有可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