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生巅峰的张勋,上演的一场复辟闹剧

1916年,北洋政府首脑袁世凯因病去世,失去中央约束的北洋各部随即分崩离析,进入军阀混战时代。

1917年5月,中央政府爆发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双方就权力分配问题闹的不可开交。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随即将段祺瑞免职,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形势危机之下,黎元洪就命当时的安徽督军张勋率军入京调停。

令黎元洪想不到的是,曾作为清朝将领,后投奔袁世凯的张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人,自清帝退位以后,虽然张勋的部队改称武卫前军,但张勋依然严禁士兵剪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时称"辫子兵"。

1917年6月,张勋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之名进入北京,随即赶走了大总统黎元洪,解散了国会。7月1日,张勋进入清宫,把12岁的退位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自此,清朝时的提督张勋摇身一变,完成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华丽逆转,同时也完成了清朝的“复国大业”。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的另一位首脑段祺瑞在天津发表讨张檄文,通电全国,随即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7月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开战,12日拂晓就攻进了北京城内。"辫子兵"一触即溃,在讨逆军的两路夹攻下,有的举起白旗投降,有的剪掉辫子扔掉枪支逃命。"辫帅"张勋仓皇出逃,在荷兰使馆内躲藏了起来。当日,只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掌握了政府实权,这场历时12天的闹剧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