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40年,为何宁愿为松赞干布守寡30余年而不回唐朝

所谓和亲,就是中原王朝将宗室之女远嫁给周边国家,以达到换取和平的目的,换言之是一种柔和的外交手段。一般只在中原王朝比较弱小时才会动用,但也有例外,即使中原王朝强大起来,也会利用和亲来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入藏就是这种情况。

贞观八年(634),吐蕃松赞干布曾派使者到大唐,请求迎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认为自己的女儿们尊贵何苦嫁到西部高原地区,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四年后,松赞干布以为是其他国家从中作祟,便出兵击败了吐谷浑和党项等国家,直逼唐朝长安。后来唐军迎战,很快地就击败了吐蕃。《旧唐书》中有对此后事的记载:“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

一国之君,说话当然驷马难追。唐太宗在深思熟虑后,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关于文成公主的史料记载其实少之又少,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至今成谜,只知她是李唐远支宗室女。

《新唐书》记载: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被护送从长安出发,直到吐蕃。松赞干布大喜,认定文成公主便是他心目中的大唐白月光,越看越是喜爱。不仅下令禁止了文成公主不喜欢的赭面习俗,还专门为她修筑了著名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温柔贤惠而且又多才多艺,与松赞干布感情也一直十分深厚。

身为汉人,文成公主起初是不习惯藏地的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可她为了大唐和吐蕃的和平,更是为了心爱的松赞干布,着实坚持下来了,在促进汉藏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通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早逝,享年仅34岁。按《唐律疏议》规定而言,只要文成公主守孝期满,回到大唐就能改嫁再婚。唐王朝方面当然希望她能回到大唐来,甚至于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担心皇家女子在藏地遭受委屈,还派遣尚凯出使吐蕃,劝文成公主回长安颐养天年。可文成公主却拒绝了唐高宗的好意,称自己舍不得离开,愿用余生继续维系汉藏民族的和平。到底是什么让无儿无女的文成公主自愿在吐蕃寡居三十余年呢?

可能就是松赞干布对她浓郁的爱意,以及当地人民对她的爱戴吧。让文成公主爱上了吐蕃这片土地,甚至愿意为它不再返回大唐。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爱意自然不必多说,尽管他们是先婚后爱,但任凭天下哪一位女子在松赞干布那样的示爱中不会坠入爱河呢?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彼此相爱,即使松赞干布先她而去,她当然是不忍抛弃丈夫回大唐去的。再者,回到大唐后她还能再遇到一个如同松赞干布般深情的男子吗?她不愿赌,所以宁愿守寡。既然都已经决定守寡,在他的“身边”当然总比回去好些。

文成公主为吐蕃百姓带去了耕作、纺织、女红、医药等藏地没有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百姓都十分爱戴这位中原来的王后,更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意味增寿救度的佛母,认为她是观世音的化身。不仅如此,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言,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要知道只有赞普的正妻才配称作赞蒙啊。松赞干布将文成公主视作正妻,这是得到百姓一致认可的。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入藏第40年,因不幸感染天花而病逝。《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又有一段关于贡松贡赞(松赞干布唯一的儿子,蒙氏妃所生)的生母讲话的记载:“及至羊年(683),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就是这句话足以证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甚至其他妃子也并不感到嫉妒。同时翻阅相关资料,关于松赞干布妃子们享受到后世祭祀的,有且仅有文成公主一人。而且吐蕃百姓得知文成公主死讯后,自发在贝纳沟为她建造了一间“沙加公主庙”,这么多年来,香火不断,酥油灯长明,前来朝拜的汉藏群众可谓络绎不绝。

这些,足以证明,是松赞干布对她炽热的爱和民众热切的敬仰留下了文成公主,使她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不回大唐。兴许大唐依然如同记忆般繁荣,可那里却没有文成公主留恋的东西了,即使回去也不过是孤独终老,何不守着她爱人的子民,与他们相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