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

荆轲刺秦带了两件礼物,其一督亢的地图,燕国的膏腴之地;其二则是樊于期的人头,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的首级。正因为这两件礼品,秦王嬴政大喜,亲自在咸阳宫以国礼迎接燕使,给了荆轲刺杀的机会。

秦王对樊于期必欲除之而后快,樊于期对秦王也是恨之入骨。当荆轲提起此事,他的反应是:

"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史记·刺客列传》

樊于期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椎骨之痛。当荆轲提出用他的头颅为觐见礼,刺杀秦王的解决方案后,樊于期有的是能够解脱的兴奋,丝毫没有为自己需要献出生命而犹豫

"樊于期偏袒搤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与樊于期之间何以如此仇恨,历史留下了一处飞白!

一、从天而降樊于期

在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樊于期都是突然降临的。之前的记载中没有他的事迹、甚至没有这号人物,直到某一天的燕国:

"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史记·刺客列传》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战国策》

从记载看樊于期是位将军,但并不是统兵的大将。因为此前秦将攻城略地的将军是王翦、桓齮、杨端等,没有樊于期的记载,因而他更可能是中层的将领。

樊于期逃燕的原因是"得罪于秦王",而关于具体的内容,秦王一方没有列出,樊于期也不曾谈及。后果惨烈:牵连父、母两族被灭,自己被高价悬赏通缉。燕太傅鞠武认为收留此人是引火烧身,建议将其送往匈奴,被太子丹拒绝。

二、樊于期的故事

到了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填补了这个空白。

蒙骜率秦军五万伐赵,长安君成峤同樊于期率兵五万后继。成峤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樊于期知道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血统不正,因而鼓动长安君反叛,并发表了揭露"真相"的讨伐檄文。樊于期又率军与王翦、张唐、桓齮、王贲大战,屡败十万秦军(这些都没有史籍记载)。

最终,成峤兵败,樊于期潜逃。如果真是如此,秦王嬴政对樊于期之恨就可以理解了

但这一说法出自明代小说,时间上也不对。前239年成峤事件时,掌权的还是吕不韦。而樊于期投燕,应当是在公元前232年之后。

这里,桓齮与樊于期是对手。只能说,冯梦龙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三、樊于期就是桓齮的合理性

桓齮,是秦王嬴政随着亲政而提拔起来的将军。最早出现于秦王嬴政10年。他的经历如下:

11年,王翦、杨端、桓齮率领秦军攻邺拔赵九城,桓齮再取安阳。

13年,桓齮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取得大胜;十月,桓齮再次攻赵。

14年,桓齮与赵军战于平阳,攻取宜安,杀死赵将。又定平阳、武城。

此后,赵国派出了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在肥下大破秦军,桓齮战败。但史籍的记载存在矛盾: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战国策·赵策四》

"十三年,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资治通鉴》

桓齮出现在三部史籍中的最后记述是:《史记》中桓齮战败逃走,之后不见踪影;《战国策》桓齮战死;《资治通鉴》中桓齮逃回秦国,次年还曾领兵

至此,桓齮已成绝唱。不久后,将军樊于期在燕国登场。桓齮是因为兵败畏罪潜逃么,时间上吻合,古音上"桓齮"与"樊于期"相近,因而,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认定:樊于期就是桓齮。

四、樊于期是桓齮的漏洞

樊于期就是桓齮的推论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不小的漏洞:

1、为什么史官们意识不到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的作者都没有在二人间建立联系。这个不是他们疏忽了,而是他们认为二者互不相关。

即使《东周列国志》,也不曾认可这种联系。作者仍然秉承了桓齮与樊于期是不同两人的设定,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演绎出樊于期的前半生。

2、畏罪逃跑的理由不充分

举凡战争,就有胜负。秦国后期虽然战争的胜率很高,但败仗也屡见不鲜。

对于战败的惩罚,史籍中鲜有记载。阏与之败,秦将胡伤没有受罚的记录;王陵攻邯郸,损兵折将被免职换将;王龁继攻邯郸,被赵、魏、楚联军击败,惨败而归。其后,仍出现在将军的职位上,所受处罚也是有限。

此后秦国还有函谷关之败,李信伐楚之败,无非是降级、免职,并无性命之忧,也连累不到家族。

反而,秦法对叛逃的处罚严厉,是灭三族的罪过

邯郸之战中,郑安平被联军包围、投降,其在秦的家人被杀。甚至险些连累国相、举荐人范睢被灭三族。

桓齮是大将,对于秦国的制度应该了然于胸。他战败回去,至多削爵为民,畏罪潜逃,则要灭三族,孰轻孰重,桓齮不会想不明白。

3、樊于期与太子丹应该是熟人

太子丹接纳樊于期,不能简单归结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赵国正在与秦国殊死相抗,但燕国此时与赵仍是敌国。

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应该在此时与樊于期相识。当樊于期得罪秦王,可以逃亡的国家很多,但因为在燕国有旧,所以前来投奔。当太傅要求将樊于期送往匈奴,以免秦国迁怒时,太子丹才会说: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史记·刺客列传》

作为秦国重要将领的桓齮,的确有可能机缘巧合地、在咸阳结识某位外国质子。但作为带兵将领的他即便曾和太子丹有过交往,也不能被称之为"哀怜之交"。这也间接证明,两者并非一人,且樊于期在秦国时的地位并不光鲜。

结语: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既否认了樊于期主谋鼓动成峤反叛,又否定了樊于期就是桓齮。那么樊于期究竟是谁?与秦王嬴政的仇恨为何如此之大,双方都不肯说出仇恨的根源、互相保密的真相,恐怕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勾勒的事实是:

1、樊于期是个军中小官,很可能是秦王的卫队一员。

2、与太子丹相识,且曾共同经历了某种患难。

3、樊于期得罪秦王的事情,使双方都很难堪,都不愿公之于众。

我们知道秦始皇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嫪毐,他与王太后的关系令秦王蒙羞,因此,下手毫不容情,被杀被罚四千多人。王太后也一度被囚雍城,二十七位进谏大臣被处死。

因而令双方难堪的或者与王太后有关、或者与秦王嬴政本身的宫闱有关。具体是什么,虽不得而知,但可断定一点:事发后樊于期无论是否逃跑,都将被灭三族。(从樊于期的表现看,如果能以一死换家族生,他不会犹豫)

也许,樊于期是被栽赃陷害的,因其无从辩驳,灭族之痛才会犹如蚀骨吸髓。故此但求复仇,何惜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