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累死公堂,康熙痛哭,亲自为他做悼文!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六六鳞

编辑|六六鳞

前言

春日的江南,细雨绵绵。两江总督于成龙正在公堂上审理一起关系民生的复杂案件,突然,他面色惨白,一头栽倒在案几上。但为时已晚,积劳成疾的于成龙再也没能醒来。消息传到北京,康熙皇帝闻讯痛哭,破天荒地亲自为他撰写悼文,并赐谥"清端",追赠太子太保。皇帝为何对一位地方官如此看重?于成龙又是怎样累死在公堂之上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被誉为"大清第一廉吏"的传奇官员。

布衣为官:清贫一生的坚守

于成龙,字玉峰,号三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泽州市万泉县)人。他出身寒微,家境贫困,年少时只有一口铜锅,借着邻家的灯火苦读。

虽然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中副榜贡生,但因父亲去世而未能就职。直到四十五岁时,他才通过明经科的选拔,被授予知县职务,正式踏入仕途。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四十五岁才开始做官已是迟暮之年。于成龙并未因起步晚而气馁,反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任上勤勉敬业,处处为民着想。"先清官,后能吏"成为他为官的座右铭。他认为,一个官员必须首先保持清廉,才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在担任知县期间,于成龙严格执行"一条鞭法",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整顿衙门作风,惩治贪官污吏;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发展。这些举措很快使他名声鹊起,被上级赏识。后来,他陆续升任台州知州、嘉兴同知等职,每到一处,都以清廉公正著称。

于成龙为官清贫,两袖清风,个人生活极其简朴。据史料记载,他"作为儿子时很顺从,自己,人们说他像'柴桑县里的许由'"。上任后,他住在简陋的衙门,以素食为主,"日食粗饭一盏,粥一盂,偶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但只带着一口破锅。于成龙见到了一辈子也没有富裕起来的儿子,不仅没有接济他,反而告诫道:"我做了几十年官,只有这点微薄的俸禄,你就回去好好务农吧。"儿子失望而归,但于成龙的清廉形象却在民间广为传颂。

于成龙一生清贫,"官署二十余年,只穿天蓝色布衣,不穿华丽衣着,只让妻子绣了二十年才得一见"。这种清廉自律的精神,使他成为当时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赏识。

为政有方:整饬吏治显身手

随着政绩的累积,于成龙逐渐被朝廷重用,升任江西巡抚。上任伊始,他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地贪腐成风,官场混乱,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于成龙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坚决与贪腐势力作斗争。

在江西任上,于成龙推行了一系列整饬吏治的措施。他从严治吏,对贪污舞弊的官员毫不手软。一次,他查处了一起重大贪腐案件,涉及多名高级官员。这些人联合起来,向朝廷告他"不近人情"、"苛刻"等罪名。康熙皇帝派人暗访后,非但没有责罚于成龙,反而因为他的清正廉明而更加赏识他。

于成龙非常重视两件事:一是教育普及,二是水利建设。他在江西实施"一县一校"政策,鼓励兴办学堂,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同时,他还主持修建了多处水利工程,解决百姓灌溉问题,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于成龙治理地方的特点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对自己要求极严,丝毫不苟且;对下属却能宽容理解,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常说:"先清而后治,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这八个字,成为他一生为官的写照,也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榜样。

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于成龙尤其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有一次,两个村庄因水利纠纷争执不休,闹到官府。于成龙没有急于判决,而是亲自前往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后做出公正判决,两村民众都心服口服。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他成为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

康熙皇帝对于成龙的为政能力极为赞赏,曾评价道:"两江总督虽重责,于成龙而后,难再得矣。"这种高度评价,足见于成龙的政绩在当时已获得广泛认可,甚至连皇帝都对他赞不绝口。

乾隆皇帝也在《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于成龙:"昭代循吏,三代而后,罕有称其代不乏人,然类多持以清操,流为狷介,以为子侄者,故循饱钵、某里初终之风,往往准直之。未若公之有世,略无外饰,何不服教与神,不疾而速,直有超于古人之上者,然后收公为真不可以,而益信诚中形外之为不近世!"

这段评价高度赞扬了于成龙将清廉品格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的官员风范,认为他不仅有清廉操守,更有治理能力,是真正的贤能之士。

智断奇案:两个于成龙的故事

于成龙不仅廉洁自律,还以睿智和政治智慧著称。在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被后人称为"两个于成龙"案。

事情的起因是,于成龙推荐侄子于成龙(小于成龙)接任江宁布政使。任命下达后,当地百姓欢欣雀跃,都期盼能延续于成龙的清廉作风。然而,小于成龙到任后表现却与预期相反:贪婪成性,鱼肉百姓。消息传出,百姓哗然,纷纷上书控诉。

更为离奇的是,这位"小于成龙"竟然对外宣称自己就是于成龙本人,而非其侄。这一行为不仅欺骗了百姓,更是欺君之罪。得知此事后,于成龙立刻请求康熙让他亲自前往江宁处理此事。

抵达江宁后,于成龙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识别真假?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方法。首先,他召集当地官员和百姓,公开亮明身份;然后,他设计了一个陷阱,在公堂之上试探冒名者。

据记载,在堂审末尾,于成龙巧妙地问了一个人:"有星上炳烁,像通州的于成龙那样的好干部,一定全额薪俸的吧?"这看似普通的问题实则暗藏玄机。果然,冒名者一听到"全额薪俸"几个字,立刻露出贪婪的神色,于成龙当场识破了他的伪装。

经调查发现,冒名者不仅假冒身份,还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严重损害了于成龙的声誉。按照清朝法度,这种欺君之罪应当严惩。

于成龙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宽容和担当,他请求康熙皇帝从轻处理,认为主要责任在于自己推荐不当。

康熙皇帝被于成龙的宽容和担当所感动,最终决定既惩处冒名者,又满足于成龙的请求,给予轻判。此事过后,康熙对于成龙更加信任,而于成龙的清廉形象也在民间广为传颂。

鞠躬尽瘁:累死公堂的壮烈人生

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期间,负责江苏、安徽两地的政务。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他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工作压力极大。然而,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从不敷衍塞责。

有一次,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江南地区,造成严重灾情。于成龙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救灾工作。他冒着大雨,踏着泥泞,走村串户,了解灾情,安抚民心。在他的带领下,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受灾百姓得到了及时救助。

这次救灾行动也大大消耗了于成龙的体力,加上日夜操劳,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尽管如此,于成龙仍然不肯停下工作的脚步。他常对身边的官员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的生命不重要,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于成龙的为官品格。

一天,于成龙正在公堂上审理一起关系民生的案件,突然面色惨白,一头栽倒在案几上。幕僚们慌忙将他抬回内室,请来名医诊治。

多年的过度劳累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于成龙再也没能醒来,就此离开了人世,享年仅五十八岁。

消息传到北京,康熙皇帝闻讯悲痛不已,甚至失声痛哭。他立即下令为于成龙举行隆重的葬礼,破例亲自为他撰写悼文,并赐谥"清端",追赠太子太保的高级官衔。在祭文中,康熙皇帝写道:"朕痛失股肱,国少良臣,成龙子于成龙去天下康宁矣。"

于成龙的葬礼规模空前。据记载,前来送葬的民众数以万计,送葬队伍绵延二十余里。许多百姓自发前来悼念,跪拜在道路两旁,为这位爱民如子的清官送行。当灵柩经过江边时,无数百姓伏地痛哭,场面极为悲壮。

康熙皇帝不仅为于成龙撰写悼文,还亲自题写"大清第一廉吏"的匾额,悬挂在于成龙的祠堂之上。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于成龙个人的最高评价,也树立了清朝官员的道德标杆。

于成龙的一生,从四十五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到五十八岁在任上去世,短短十三年的为官生涯,却创造了不朽的政治业绩和道德楷模。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廉者,政之本也"的深刻内涵,也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清官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曾评价:"于公辅理之性,英节启后,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惠。……五方人者,曾为役之,成龙,世给名儒,阐世传家。"周近砥、孙文襄则评价:"康熙时期,社会于于成龙,扫除了前代明朝的一些弊端,后世清廉者不断出现,于成龙与张伯行等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名清官,被人们誉为'江南第一清官',天下康宁第一。"

在中国历史上,于成龙与包拯、海瑞并称为"古今第一清官"。他们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官场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象征。

于成龙累死公堂、康熙亲为悼文的故事,更是成为了清官为民、君臣知遇的经典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清廉、正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