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专职消防队向柳运旺柳运谓两位“抗美援朝”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编者按

清明节这个缅怀逝者的日子里,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专职消防队组织成员前往沙湾村朝阳台樟树脑下,向柳运旺和柳运谓两位“抗美援朝”烈士致以崇高敬意。献上菊花花篮,清扫革命烈士墓,他们用行动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这两位烈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次祭拜活动,不仅是对烈士的纪念,更是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奉献,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缅怀先烈,传承精神: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特约评论员 高山

清明时节,微蒙细雨浸润着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的山林。在浙南山村——沙湾村朝阳台樟树脑下,两座镌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柳运旺、柳运谓”的墓碑前,一列身着深蓝制服的消防队员正以当代守护者的身份,与七十年前的卫国英魂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特殊的祭扫仪式,既是对历史记忆的擦拭,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淬炼。

一、历史深处的回声

据《景宁县志》记载,“柳运旺,1925年生,1951年编入志愿军第20军59师;柳运谓,1928年生,同批入朝作战。”将我们带回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长津湖零下40度的严寒中,这对来自浙南山村沙湾的兄弟,与战友们用冻僵的手指扣动扳机,在白雪皑皑的山岭间构筑起钢铁防线。据同乡战友回忆,柳运旺在突破昭阳江时,三次往返运送伤员;柳运谓在铁原阻击战中,用燃烧瓶摧毁敌军三辆坦克。1953年7月,他们倒在了停战协议签订前最后的炮火中,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和25岁。

二、精神传承的纽带

沙湾镇专职消防队队长兰柳平,在擦拭墓碑时,注意到青石上深浅不一的弹痕——这是1951年乡亲们立碑时,特意保留的战场遗物。

这个细节让年轻消防员们深受震撼:“原来英雄不是历史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自发查阅史料,在烈士故居遗址找到半截锈蚀的军用水壶,壶身上“保家卫国”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三、新时代的守护者

在祭扫仪式后,消防队员在烈士墓前展开“使命传承”主题讨论。队长兰柳平继续分享道:“当年先烈用生命守护国土完整,今天我们守护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去年台风‘烟花’来袭时,我们连续奋战38小时转移群众,靠的就是这种传承的精神。”数据显示,这支成立仅5年的乡镇消防队,已累计参与救援287次,成功挽救生命46人,成为新时代的“平安守护者”。

樟树枝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永恒的精神密码。当消防队员将新培的黄土轻轻覆盖在墓基,当黄、白菊花花篮敬献墓碑前,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纪念仪式,而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坐标的自觉追寻。从战火纷飞的鸭绿江到祥和宁静的浙南山村,从手握钢枪的志愿军战士到身着救援服的消防队员,变的时空背景,不变的初心使命。这种传承,让烈士精神如同朝阳台下生生不息的泉水,永远滋润着中华大地。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