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宋朝的街头巷尾,热气腾腾的小馆子里,食客们一声“切的肉”喊出,便能换来一盘美味。
然而,这里的“切的肉”究竟是什么肉,至今仍让许多人误解。
尤其是很多人以为那是牛肉,可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那时候的餐馆中,切肉的种类繁多,且对“肉”的选择与当时的文化、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宋朝时期的“切的肉”到底是牛肉,还是另一种别具风味的肉类?
《水浒》里频频出现的牛肉场景,在宋代其实是个漏洞
提起吃肉,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水浒梁山好汉们豪迈吃牛肉的情景。
实际上,当时吃牛肉可是大忌,连皇帝都不能随便吃。
千百年来,牛在农耕社会地位超然。
周朝就立法保护牛羊,平民百姓想杀牛?门都没有!到了宋朝,惩罚力度更大,杀牛吃肉分分钟进监狱。
即便是牛死了,也得等官府来处理,毁尸灭迹一点不留。
元朝干脆明令禁止宰杀牛马。
就连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候,不小心杀了地主家耕牛,差点把命都搭进去。
想吃顿牛肉有多难?七品县令攒两月工资,才勉强买得起一斤。
寻常百姓家吃上一口牛肉,简直比登天还难。
那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怎会满篇都是吃牛肉的情节?
原来,施耐庵生活的元代法令松懈,民间偷宰耕牛现象普遍。
而宋朝?对此严防死守,牛肉只供达官贵人享用。
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的场面,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出现。
牛在古代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国宝大熊猫
宋朝如此严厉禁止宰杀耕牛,背后有着深远的缘由。
在古代农耕社会,牛可是维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本。
没有牛,何来耕作?没有耕作,何来衣食?
所以朝廷对牛的管控极其严格,甚至亲自清点造册,随时掌握牛的数量变化。
一旦发现有人私自宰杀,严惩不贷。
生怕伤了牛,农业减产,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这种对牛近乎神圣的呵护态度,不禁让人想起今天的国宝大熊猫。
同样是举国上下,全民爱护,生怕它遭遇不测。
可见千百年来,耕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丝毫不减当年。
真正的宋代人吃羊肉,但也是富贵人家的专属
既然不能吃牛肉,那宋朝人改吃什么肉?历史告诉我们,当时最高档的肉,其实是羊肉。
朝廷每年要宰杀十几万肥羊,光是官员俸禄,就得配发百万只羊。
当然了,能分到羊肉的也就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大官。
至于芝麻官?别做梦了。
那羊肉得有多金贵?民间一斤羊肉要价九千文,将近一个普通人家十天的收入!就算宋朝是美食巅峰,这个价也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
《夷坚志》里就记载,一位娶了尚书女儿的官员,天天被媳妇嚷嚷着要吃羊肉,苦不堪言,家里根本供不起啊。
所以,影视剧里动不动就来二斤羊肉的情节,怕不是编剧的想象。
就算是大户人家,这么吃也得败光家产。
从皇帝到文人,个个都为羊肉着迷
谁让羊肉如此诱人呢?既然连皇帝都这般偏爱,想必其中大有文章。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曾流浪街头,饥寒交迫时喝过一碗羊肉汤,自此难以忘怀。
登基称帝后,羊肉更是他案头常备。
一碗再平凡不过的汤羹,却因他的身份而平添几分传奇。
宋仁宗也是的羊肉爱好者。
《宋史》里说他晚膳后总想再来点烤羊肉解解馋,但顾及羊的存栏量,生生忍住了口腹之欲。
连陆游、辛弃疾等文人雅士也频频吟咏羊肉,可见其魅力非同一般。
只是遗憾,寻常百姓家中,这般珍馐极难得见。
南方少、北方贵,羊肉有钱也不好买
为何如此令人垂涎的羊肉,却遭遇买家难求的尴尬?原来这背后另有隐情。
宋朝疆域之广,各地风土迥异。
南方多山地丘陵,并不适合羊群生存。
北方倒是不乏牧场,奈何战乱频仍,羊只损失惨重。
商贾运羊,途中还要提防土匪劫掠,瘟疫肆虐,存活几率实在堪忧。
国之利器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宋朝的羊多从西域进口,可谓来之不易。
朝廷对羊肉供应管控严格,优先满足统治阶层需求。
平头百姓?吃不到才正常。
这般凄惨现状,不禁令人唏嘘。
本是滋补圣品,却因产量有限,沦为权贵专享。
就连皇帝也要节衣缩食,更何况升斗小民?所谓美味当前,不过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百姓吃肉,吃得最多的还是猪肉
排除牛羊肉,剩下的就是猪肉了。
别小看猪肉,在宋代那也是稀罕物。
北宋汴京一天就消耗上万头猪,皇宫一年吃掉四千多斤,需求量着实惊人。
《清明上河图》里也不止一次出现猪肉的身影。
但凡事得有个过程。
早年受儒家"同类相残"思想影响,文人士大夫视猪肉为不洁之物。
到了唐宋,猪肉开始成为官员的额外福利,民间食用渐多,但贵族阶层还是看不上。
直到大诗人苏轼发明了东坡肉,软烂多汁,价格实惠,才让猪肉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饭桌,到明清时已是餐桌常客。
所以影视剧里,宋代人下馆子吃肉,最靠谱的选择,恐怕还是猪肉。
尽管价格不菲,一斤猪肉要120文,差不多是普通人家一天的收入,但比起牛羊肉,着实亲民太多。
苏轼让猪肉翻身,地位直追牛羊
苏轼何许人也?堪称宋朝食神,集诗文名士与美食家于一身。
他对猪肉的偏爱,令人津津乐道。
一首《猪肉颂》唱出民间疾苦:"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字里行间,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昭然若揭。
更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东坡肉,味美价廉,让猪肉摘掉了粗鄙的帽子,体面地走上了百姓的餐桌。
自此之后,猪肉在民间的地位直线上升。
到了明清,竟升格为皇家宴席的常客,与昔日牛羊肉分庭抗礼。
连食材界的"屌丝",也有出头之日,这出人意料的逆袭,不得不说,苏轼居功至伟。
贫富悬殊埋下祸根,百姓都快吃不起肉了
如此看来,肉在宋代已是贫富分明的象征。
达官贵人们奢侈享用羊肉,普通百姓连猪肉都要掂量掂量,这让人不禁唏嘘。
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而民不聊生。
宋朝种种迹象,似乎已为其覆灭埋下伏笔。
尽管当时的饮食文化空前繁荣,但如此暴殄天物,大鱼大肉,终究难逃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
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反映在吃肉的数量和种类上。
据估算,宋代富豪人家,平均每人每天吃肉一斤有余。
而贫苦百姓,一年到头,都未必吃得上一斤肉。
如此悬殊的肉食鸿沟,生动诠释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
统治阶层的奢靡无度,终酿成亡国灭种的苦果,又何其讽刺?
结语
本文参考《东京梦华录》《夷坚志》等宋代文献资料,以及现代学者的考证研究,力求真实再现宋代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透过美食这扇小窗,管中窥豹,一探宋代的世相人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共创更加公平富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