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背后有啥隐情?守墓人:左公二十四字箴言映戎马人生

在长沙城北三十里外,影珠山南麓的一片青松翠柏之中,静静地卧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长眠之地。

这座陵墓,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历经136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完整。石砌的墓围坚实如初,不曾有丝毫坍塌的迹象,仿佛在坚守着对墓主人的承诺;赑屃(bixi)驮负的墓碑上,字迹如新,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就连墓前供桌上的香灰,也常年温热,似乎在传递着后人对这位英雄无尽的敬仰与追思。

当晨雾如轻纱般漫过山坡,那朦胧的雾气中,常能看见身着布衣的老者,手持竹帚,缓缓清扫着落叶。他们的身影,在这片宁静的墓园中显得格外质朴与坚定。这些老者,便是自光绪十一年延续至今的守墓人后裔。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民族对英雄最真挚、最质朴的守候。每一次清扫,每一次擦拭,都饱含着他们对先辈的敬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沿着青石铺就的九十九级台阶蜿蜒而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两侧石栏上磨损的雕花,宛如时光的指纹,记录着百年来无数拜谒者的足迹。这些足迹,有的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有的则在这里停留许久,静静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沉。每一个踏上台阶的人,心中都怀揣着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缅怀。

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月,寒风凛冽,左宗棠的灵柩从福州启程归湘。消息传出,沿途百姓自发设祭,长江两岸白幡绵延三百余里。那白色的幡旗,如汹涌的波涛,诉说着百姓对这位老将军的不舍与感恩。送葬队伍所到之处,哭声震天,人们纷纷跪地,为这位一生为国为民的英雄送行。当送葬队伍抵达影珠山时,十余名亲兵突然跪地不起,他们泪流满面,誓言世代守护将军的安息之地。从那一刻起,这份守护的责任,便在他们的家族中传承了下来,历经六代,从未间断。

如今,第六代守墓人左志刚仍住在山脚的旧宅。那座旧宅,虽然陈旧,却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影珠山上时,左志刚必定会携着光绪年间传下的铜钥匙,缓缓走向墓园。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手中的铜钥匙,仿佛是开启历史之门的密码。当他打开墓园门锁的那一刻,仿佛也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左志刚家中珍藏的《守墓簿》,是一部珍贵的家族史书。簿子上,工整地记载着1916年谭嗣同之弟谭延闿祭扫、1938年薛岳驻军时派兵修葺墓道等历史片段。这些记载,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事件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日期,都承载着一段深厚的情感和对左宗棠的敬重。看着这些记载,仿佛能看到当年谭延闿肃穆祭扫的身影,能感受到薛岳对墓道修葺时的那份用心。

墓前青石碑上镌刻的二十四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格外醒目。这看似寻常的处世箴言,实则是左宗棠戎马生涯的生动写照。光绪二年(1876年),六十四岁的左文襄公抬棺西征。那是一段艰难而又伟大的征程,面对西北的茫茫戈壁和凶残的敌人,他没有丝毫退缩。在兰州城头,他亲题此联激励将士。那一刻,他的眼神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当大军行至嘉峪关,面对戈壁朔风,他特意命人将联语刻于关楼,成为收复新疆的誓师宣言。那刻在关楼上的字迹,在狂风中显得格外醒目,激励着每一位将士勇往直前。如今,这十六字跨越时空重现墓前,字口里沉积的朱砂仍鲜艳如血,恍若当年老将军帐前不灭的灯火。它见证了左宗棠的豪情壮志,也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守墓人讲述的故事里,总绕不开那些跨越时空的守望。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浪潮。当地干部欲拆取墓园石料,用于大炼钢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似乎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然而,第三代守墓人左孝忠却挺身而出。他深知这座墓园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左宗棠的安息之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于是,他连夜用茅草将碑刻遮盖,自己抱被睡在墓前七天七夜。那七天七夜,他未曾合眼,时刻警惕着,生怕有人破坏墓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墓道。看着被冲毁的墓道,左志刚心急如焚。他知道,必须尽快修复墓道,让墓园恢复往日的庄严。于是,他召集族人,按光绪年间的规制重新铺砌。为了还原糯米灰浆的比例,他们不辞辛劳,特意寻访皖南古建匠人。在修复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让墓道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而每年清明,总会出现神秘的花篮,这成了墓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素白缎带上永远只书“西域老兵后裔敬献”,据说是当年湘军子弟在新疆屯垦者的后人。想象着这些后人,他们或许生活在遥远的新疆,在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从未忘记当年左宗棠带领湘军收复新疆的壮举。每到清明,他们会精心准备花篮,跨越千山万水,将这份敬意送到影珠山,送到左宗棠的墓前。这不仅仅是对左宗棠的缅怀,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夕阳西下时,余晖洒在墓园东侧的三株百年古樟上,它们会在地面投下奇特的阴影。当地老人说,这暗合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的西域壮举,是天地为将军留存的生命印记。当年,左宗棠在西征途中,带领将士们一路种树,为荒芜的西北大地增添了一抹绿色。那些柳树,不仅是防风固沙的卫士,更是左宗棠爱国精神的象征。如今,这三株古樟,仿佛是当年柳树的化身,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那段历史,纪念着这位伟大的英雄。

2019年,文物普查队在墓侧发现埋藏的光绪御赐祭文碑。碑文中“以儒术厉兵戎,于绝域开生面”的评语,恰与墓前二十四字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这一发现,让人们对左宗棠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儒家的思想为指导,在边疆地区开创了新的局面。他的功绩,不仅仅在于收复新疆,更在于他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当山风拂过松涛,恍惚间似有金戈铁马之声从历史深处传来,而供桌上新换的野菊花瓣正轻轻颤动,仿佛在回应着那遥远的呼唤。

左宗棠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一代名将,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明白,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影珠山的这片墓园,不仅仅是左宗棠的安息之地,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守墓人的坚守,拜谒者的敬意,以及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都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在未来的岁月里,影珠山的守望仍将继续。左宗棠的精神,也将如那墓前的松柏,永远常青。

参考资料

1. 湖南省文物保护中心.《左宗棠墓保护规划报告》,2017年

2. 左孝悌(第五代守墓人)口述记录,长沙县文管所整理,2005年

3. 《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十四,光绪刻本

4. 长沙县志办.《影珠山志》第三章"名人墓葬",2002年修订版

5. 国家文物局"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号430121-0012)

6. 新疆喀什疏勒县左公祠管委会提供的光绪八年湘军后裔名册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