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八百年周朝的开端!


武王伐纣周代殷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八百年周朝之开端,实际上在此之前好几代,周已经是和商基本上实力相当的独立国家了,只不过双方还处于没有完全翻脸敌对的局面。八百年周朝真正的开端有一个更恰当的标志性事件——泰伯奔吴

当时还是周太王时代,周太王有三个嫡子,分别是泰伯仲雍季历。根据历史记载推断,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的母亲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季历的母亲太姜应该没什么异议,太姜出生东部头部部落姜姓贵族,属于强强联手,牵涉不少利益关系,是制衡殷商的关键力量。泰伯和仲雍的母亲就不一定是太姜,而很可能是周原附近的虞国的贵族,事实上历史学家对于泰伯到底是到了现在的吴地,还是周原附近的虞国,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从当时的交通条件看,泰伯跑到虞国的可能性更大,后来周武王分封诸侯是,泰伯后裔封为虞国,而且是公爵,也算是有力佐证。但是这个虞国实力和姜姓部落显然不在一个水平,出于制衡殷商的战略考量,选择太姜的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季历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妻子是殷商贵族出身,有利于缓和与殷商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周太王出于自身部族生存发展考虑,倾向于季历,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这就需要摆平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按照当时的规则,季历可是排在第三继承顺位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么直接来硬的,指定老三季历继位,但是这样即便泰伯、仲雍自己认可,跟着他们混的支持势力也不可能轻易同意啊,毕竟已经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季历继位后他们的利益肯定是受损的,至少不是排在优先级别,所以让不让位,还真不仅仅是泰伯、仲雍个人的事情。

这样比较可行的方案就只好一方面通过明示暗示,要让老三季历继位,让泰伯、仲雍有个心理接受过程,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势力站队季历,壮大季历一方的实力,逐渐压过泰伯、仲雍一方,这样即便软的不行,到时候直接来硬的也没问题。这个过程持续之后,泰伯、仲雍也会逐渐认清形势,知道软的不吃,会来硬的,与其被动,不如主动退让,还得个顾全大局的美名,于是就半主动半被动的逃离的周国,至于到吴,还是到虞则并不太重要了。至于什么季历有周文王姬昌这样优秀的儿子,则完全就是自我美化了。

等到武王伐纣之后,还是很厚道的,分封泰伯仲雍后代虞国、吴国两个封国,其中虞国还是等级最高的公爵,也算是对当年泰伯仲雍礼让的补偿吧。后世由此给与泰伯仲雍极高的评价,孔子视泰伯为至德,司马迁把泰伯列为世家第一,现在吴地的苏州无锡常州,乃至更远的镇江,更小的常熟,都将泰伯仲雍视为当地的始祖,这都是对泰伯仲雍极高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