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31日,总理府邸的花园里,一声枪响打破了清晨的寂静,鲜红的血染红了纱丽,倒在血泊中的,是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英迪拉·甘地。
让人难以置信,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总理,竟然被自己的贴身警卫枪杀,身中三十多枪,场面极其悲惨。
这声枪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和政治斗争?是锡克教徒的报复?还是铁腕统治必然付出的代价?
1917年,英迪拉·甘地诞生于印度北方邦著名的尼赫鲁家族。
在种姓制度影响深刻的印度,尼赫鲁家族属于最高的婆罗门种姓,凭借着优越的地位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印度社会备受尊敬。
英迪拉的祖父莫逖拉尔·尼赫鲁是一位极具眼光的律师,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与英国上层社会建立联系的重要性。
这种做法为他带来了名望和财富,也为尼赫鲁家族日后踏入政坛铺平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家族在北方邦的地位。
英迪拉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理。
他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英迪拉的政治生涯以及她个人的理念。
英迪拉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周围是浓厚的政治氛围,并且得到了父母细心的培养和教育。
童年时,英迪拉生活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历程,五岁时,她就看到父亲尼赫鲁为了印度独立四处奔走,深受感染。
十二岁那年,随着独立运动深入发展,英国殖民政府加强了对国大党的监控,尼赫鲁被软禁在家,无法与外界联络。
关键时刻,年幼的英迪拉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在殖民者的监视下传递着重要的消息和信件,成为了父亲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她还组织了一个名为“猴子会”的团体,团结其他官员的孩子们,效仿《罗摩衍那》中帮助罗摩王的猴子军团,为印度的独立贡献力量。
这段经历锻炼了她的勇气、智慧和领导能力,也为她日后踏入政坛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她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为了开阔视野、深入学习,英迪拉前往英国留学,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科目。
留学期间,她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而这段经历对她日后管理国家很有帮助,也形成了她与众不同的政治思考方式。
不过,她的人生也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
在英国,英迪拉遇到了费罗茨·甘地,他来自一个地位较低的拜火教家庭,他们之间的爱情超越了宗教和种姓的限制,但也预示着未来充满挑战。
但他们的结合可能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需要面对许多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英迪拉必须做出重要的选择,决定是否要为了爱情,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和阻碍。
英迪拉和费罗茨的爱情,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
尼赫鲁家族强烈反对这桩婚事,他们认为出身较低种姓的费罗茨与地位高贵的英迪拉并不相配,担心这会损害家族的名望和未来的政治发展。
尼赫鲁甚至用断绝父女关系来威胁英迪拉,试图阻止他们的结合,但是,英迪拉对爱情的坚定信念最终打动了圣雄甘地。
圣雄被英迪拉的勇气和对爱情的执着所感动,因此出面调解此事,并且将自己的姓氏赐予了费罗茨,以此提高费罗茨的社会地位,减轻尼赫鲁家族施加的阻力。
在圣雄甘地的见证下,英迪拉和费罗茨最终结为夫妻。
这段婚姻,寄托着圣雄甘地消除种姓制度的愿望,但现实并非如此理想。
费罗茨作为共产党员,与尼赫鲁家族的政治理念存在差异,夫妻生活因此充满矛盾,最终分居。
不过,为了维护家族名声和父亲的政治地位,英迪拉始终没有选择离婚,这段痛苦的婚姻持续了近二十年。
这段充满冲突和遗憾的婚姻经历,成了她政治生涯中难以摆脱的阴影,也深深影响了她日后对于家庭和政治的看法。
1960年,费罗茨因心脏病去世,这对英迪拉打击巨大,她化悲痛为力量,全情投入到国家发展中。
在父亲尼赫鲁的指导和帮助下,英迪拉的政治能力迅速提升,先后担任国大党主席和内阁幕僚长等关键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印度政坛局势复杂,各方势力争夺权力,形势充满变数。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英迪拉·甘地运用精明的政治技巧,凭借家族长期积累的影响力和在国大党内的广泛支持,加上之前平息南方动乱和领导印巴战争时表现出的决心和勇气,获得了“唯一的铁腕人物”这样的赞誉。
这些优势让她最终成功当选为印度总理,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
初掌权柄的英迪拉,一改往日优雅形象,展现出铁腕和果断。
她清楚地意识到,印度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不稳定、种姓制度遗留等问题,必须采取强硬手段推动国家发展和变革。
因此,她毫不犹豫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挑战残存的封建势力,取消地方土皇帝“大君”的特权,将银行、矿产、石油等重要产业收归国有,以增强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
同时,她还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力求摆脱对西方国家的过度依赖,实现印度的自主发展。
这些举措在某些方面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但同时也激起了部分受益群体的不满,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
而这些负面影响为她未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英迪拉·甘地众多政策中最具争议和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绝育运动”,也被称为“强制绝育”。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缓解印度面临的经济压力,英迪拉政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力推行男性绝育政策。
在这项政策下,数百万属于较低种姓的男性被迫接受绝育手术,这被许多人视为英迪拉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污点。
这项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对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引发了印度社会巨大的不满,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甚至有人指责这项政策为“种族灭绝”。
“绝育运动”严重损害了英迪拉·甘地的声誉和政治合法性,同时加剧了印度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最终导致她在1977年的大选中失败并下台。
信源:印度政要︱英迪拉·甘地:“铁娘子”的辉煌与悲情2017-11-23 澎湃新闻
不过,政治场上总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1980年,英迪拉靠着丰富的经验、在老百姓中的好人缘,还有对当时情况的准确判断,又一次当上了总理。
重新掌握大权的她并没有记住之前的失败,反而更加依赖强硬手段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这使得社会矛盾更加激烈。
面对锡克教徒希望获得更多自治权力甚至独立的要求,英迪拉选择了用强硬的手段去镇压,最终导致了震惊世界的“金庙惨案”,这也给她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1984年,为了平息锡克教激进分子的反抗活动,印度政府派遣了数万士兵包围了锡克教最重要的寺庙——金庙。
军队的目的是清除藏匿在寺庙内的武装人员。
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导致大量无辜平民伤亡,神圣的寺庙被鲜血污染,锡克教徒的宗教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金庙流血事件极大地激怒了锡克教社群, “金庙惨案”发生后没多久,英迪拉·甘地就被她自己的锡克教警卫刺杀了。
她似乎早就料到自己会有危险,但她没有因此辞退锡克教警卫,也许她想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也许她低估了宗教狂热的程度。
这位曾经风光无限、极具影响力的“印度铁娘子”,最终倒在了她自己制造的政治困境之中,用生命为她强硬的政策付出了代价。
笔者认为
她对印度的现代化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有重要贡献,但因为她的强硬手段和过于集中的权力也引来了很多争议。
重看英迪拉·甘地的政治生涯,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实现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征程中,强大的力量和民主制度、经济发展和人权保障,这几者之间应该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