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一个名字本身就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地方。金戈铁马,狼烟四起,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山谷间回荡。然而,这片曾经的战场,如今却面临着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火劫”。
这可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贺兰山腹地汝箕沟矿区的地下煤火,它像一条潜伏的火龙,吞噬着珍贵的资源,也灼烧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这些煤炭主要形成于距今三亿年前的石炭纪到二叠纪时期,后来又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被松木、杉木等植物再次覆盖,形成了独特的双层或多层煤层结构。
贺兰山脉的多层断带,也为优质煤炭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汝箕沟矿区出产的无烟煤,以其低灰度、低硫含量和高热值而闻名。
甚至被誉为“太西乌金”和“世界煤王”。然而,正是这令人引以为傲的“黑金”,却在地下燃烧了三百多年。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1-02-04{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
关于汝箕沟这个名字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獐子报恩的传说,农夫因获救的獐子指引,发现了山里的煤矿。虽然只是传说,却也反映出当地人对煤炭资源的珍视。
史料记载,汝箕沟煤矿的开采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起初,由于煤质上乘,汝箕沟的煤炭被指定为官方用煤。
到了同治年间,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在满足官方需求的前提下,煤炭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汝箕沟的山谷里人声鼎沸,骡马嘶鸣,锹镐与石块的撞击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然而,这些黑色的石头,虽然温暖了官员和百姓的身躯,却没能给辛勤劳作的煤工带来富足的生活。
官方开采的历史虽然不到两百年,但实际上,民间对汝箕沟煤炭的开采历史要长得多,只不过大多是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规模。
然而,正是这种小规模的开采,为后来的“火劫”埋下了伏笔。煤矿起火的原因已无从考证,可能是古代矿工在地下取暖时不慎引发,也可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煤炭自燃。
总之,这些原本应该温暖人间的煤炭,就这样在地下默默燃烧了三百多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煤炭燃烧需要三个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燃点。而汝箕沟的煤炭品质优良,“三低六高”的特点使其极易燃烧。
“三低”指的是低磷、低硫和低灰。“低磷”意味着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低硫”意味着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较少,对人体危害较小。
信息来源:2024-12-02 16:22·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宁夏的八大煤田与代表性煤矿}
“低灰”意味着燃烧更充分,释放的热量更高。而“六高”则主要涉及工业用途,在此不做赘述。汝箕沟煤炭的多孔结构,也使其更容易与空气接触,一旦燃烧便难以控制。
风一吹,空气在孔隙中穿行,只要煤炭没有完全熄灭,就可能再次复燃。
除了煤炭本身的特性外,贺兰山独特的地质构造也加剧了火势的蔓延。长期的过度开采,使得贺兰山体千疮百孔,形成了大量的矿洞和隧道,这些都增加了煤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此外,贺兰山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下的熔岩也可能达到煤炭的燃点,引发自燃。
面对这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地下火灾,人们并非无动于衷。历史上,人们曾尝试过各种灭火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最传统的方法是用黄土覆盖,试图隔绝空气,但这种方法对于深埋地下的煤火几乎无效。
后来,人们又尝试了钻孔灌浆的方法,将浆液注入地下,降低温度并隔绝空气。还有一种方法是剥离覆岩,将燃烧区域上方的岩层剥离,再用泥浆覆盖。
然而,由于地下矿洞结构复杂,火源分散,这些方法都难以彻底扑灭地下煤火。
这些尝试虽然未能彻底扑灭地下煤火,但也并非毫无成效。据统计,目前已有五处火区的基本得到控制,但未来是否会死灰复燃仍是未知数。
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贺兰山煤矿火灾的治理,并计划在六年内完成全部治理工作,其中包括空气净化和对周边居民的补偿。可以预见,彻底解决贺兰山地下煤火问题,依然是一场持久战。
这场持续燃烧的地下火灾,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巨大影响。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还溶于雨水,污染水源。
当地居民常年生活在烟尘弥漫的环境中,打开窗户就如同把煤灰请进家门。空气和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煤炭燃烧还会加剧土地荒漠化,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下煤火的燃烧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贺兰山煤矿火灾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地下煤火的燃烧机制和蔓延规律,寻找更有效的灭火技术。
其次,需要加强监管,防止新的火点出现。盗采行为不仅会加剧现有火区的燃烧,还可能引发新的火灾。
2018-01-17 16:09·新华网P{我国专家破解地下煤火防治难题
因此,必须加大打击盗采力度,规范煤炭开采秩序。同时,也要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贺兰山煤矿火灾的治理,不仅关乎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也关乎当地居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每年上百万吨煤炭的损失,相当于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这些损失不仅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人民的损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贵的资源白白燃烧,更不能让环境污染继续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
贺兰山煤矿火灾的治理,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控制火势蔓延,减少资源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让贺兰山这片曾经的战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贺兰山不再是“火焰山”,而是真正的“乌金之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