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年纪都活在了狗身上,那就是民国军阀混战了几十年,却很少打出歼灭战。粟大将、林帅等人动辄一个月吃掉十来个师的战绩,要是让吴大帅、张大帅他们知道了,绝对会认为是神话,因为这群人情世故满级的大帅,真没打过什么歼灭战。
张勋复辟之战,就是北洋军的第11师、第12师先后投降了段祺瑞一方,一下子让出了北京外围。段祺瑞部队攻城时,辫子军固守张勋宅邸和皇宫,一看对面开炮射出了一发炮弹,3000名辫子军就割了辫子,直接投降。张勋也被两个荷兰人带到了汽车上,一路跑到了荷兰大使馆。辫子军一方的11师、12师;段祺瑞一方的第16混成旅(旅长是冯玉祥)、第三师第六旅(旅长吴佩孚)都成了关键角色。
直皖大战时期,皖系的主要参战部队就是参战军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第九师和第十三师都是打酱油的,尤其是第十三师),这三个参战师是段祺瑞借了上亿日元重金打造的部队。每个师有两个旅,4个步兵团,下辖一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团(一个团有三个营,一个营12门火炮)。直皖大战爆发时,段祺瑞财大气粗,干脆就把冯国璋包养的第15师弄到手(冯国璋在半年前去世了),结果就出了大问题。
按照皖系的部署,军队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是重点,西路的部队是参战军第一师、第三师和第十六师;东线的主力是从山东调回的参战军第二师。西路皖系部队排在最前面的是参战军第一师和第15师,它们沿着京汉铁路前进,要直接冲到保定拿下曹锟。京汉铁路以西归参战军第一师,以东的部分归第16师。问题是人家第十五师原本就是直系冯国璋的部队,大部分成员都是河北人出身,师长刘询和直系的渊源很深。大战开始后,就是十五师离开了皖系阵营,造成了皖系军队西线战场的崩溃,是那场大战的关键。
第二次直奉大战场面很大,起到关键作用的部队也就是交战双方的几个旅。奉系军阀的部署是全军分为6个军,第一军和第三军部署在最前线,全军十四个团、五万人;张宗昌和李景林的第二军,三万人,位于热河方向;张作相的第四军,4个团,留守锦州作为预备队;第五军、第六军以骑兵为主力,部署在热河北部。奉军的主力是第一军和第三军,这两个军的核心部队是四个旅,分别是郭松龄指挥的第二旅、第六旅,6个团兵力;其次是韩麟春指挥的第四旅,第十六旅5个团兵力。剩下的三个团,则是第一军和第三军的预备队。
直系这边,作战的关键也是几个旅。吴佩孚计划用十四师、二十师和第三师第六旅作为奇兵,从葫芦岛一带登陆,切断奉系的后路。由于民国海军实力坑爹,吴佩孚只能一个师、一个旅的兵力缓慢登陆,被奉系识破、击败。奉系的四个旅反而冲锋在前取得了重大进展,加上冯玉祥倒戈,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此结束。
奉军南下时,也没派出多少部队,张作霖以帮助卢永祥等人恢复地盘为名,派出了四万人的部队,安徽只派了一个旅的兵力。孙传芳的五个师开战后,奉军的四万余人就只能退出了江南。民国前期的混战,关键时刻就看几个精锐师和旅给不给力,看对面是不是有关键位置的部队倒戈。
大帅们再出面招降纳叛,一场大战就结束了,他们带的是什么兵?就是上万发子弹打不死一个人、骑马冲锋摔倒的北洋军,你让他们打一战歼敌几个师的歼灭战,他们没这个能力,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