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精准判断,12万志愿军凭空消失,美军急忙撤走5艘航母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件事,在美军侦察部研究室,此刻已经人心惶惶。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情报员突然发现,在志愿军的队伍中,昨天还在双方交战,打得激烈。然而就在一夜之间,他们通过监测居然发现志愿军少了12万大军。

12万人可不是小数目,这么多人你说能一下子消失跑去哪里?而且他们更知道,在这12万人一同不见的,还有一个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的得力助手,也就是副司令邓华也不见了。

这都打了一年多的仗,对于志愿军的情况当然知道很多,但现在这12万人在邓华的带领下却不见了,那肯定是去做什么事情去了。

美军四星上将克拉克很是不安的看着眼前的地图,充满了焦虑。这让他感到担心。要知道志愿军最擅长的就是出其不意,他们打了一年多,也是深深感受到了志愿军的可怕。

关键在这个时候,志愿军如此重要的邓华难道不是应该留在留在彭德怀身边,出谋划策指挥战斗吗?现在却突然不见了。而且这12万大军,可是由38军,39军40军以及50军组成,全是曾给联合国军造成重创的精锐部队。

现在他们突然消失,唯一的解释就是邓华带着他们去做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去了。

那么邓华去了哪里呢?其实他只是回到国内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去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能向毛主席汇报才有所决策。

这个问题就是他们一直以来很担心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战场局势不断向前推进,在不断进取纵深,美军会不会再一次发动仁川登陆。因为这些一来就给志愿军来个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前后夹击的局面,这无疑对于志愿军是非常不利的。

邓华的担心无疑是有道理的,当初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开始就是长驱直入,大有一统整个半岛之势。但很快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就是从仁川登陆,彻底将朝鲜的战局打碎。

而志愿军入朝之后,才将局势阻住,并将联合国军被打的节节败退,使得美军的五星上将都换一个又一个,始终对志愿军毫无办法。

如果就这个局势,很可能战局就此停下,最终谈判结束。但作为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成为了美国的新任总统,他对战争的狂热最终又将战火推进,从而改变了局面。

所以邓华一直在考虑,这个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既然企图改变战争局势,他会不会选择再次仁川登录,一举挫败我志愿军。

果然,在细心的观察之后,邓华真的就注意到美军在海上蠢蠢欲动,几次进行军事演习,派出的航母就有六艘之多。他们这样演习,无疑是疑兵之计,极有可能在演习的时候突然行驶登陆仁川的策略。

所以邓华想来想去不能再拖了,于是亲自回北京与毛主席进行了一次秘密商谈,认为美军很可能就以这样的方式来个雷霆一击,从而结束战争。

但让邓华没想到的是,坐在北京的毛主席早已心中有数,他给了邓华著名的三个肯定,那就是

一,可以肯定敌人会登陆。

二,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

三,肯定在青川江口至汉川间登陆。

邓华对毛主席高瞻远瞩佩服不已,这真是伟人就是伟人,哪怕不在战场之上。仍然能挥斥方遒,运筹帷幄,如此精确推测到美军的动向,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随后邓华得了毛主席指示。立刻返回朝鲜战场,迅速调动12万人退出战场,来到朝鲜半岛的西海岸线上,按照毛主席的三个肯定秘密挖掘许多条地下通道,构建了一个前后方贯穿的互补关系网。当时美军始终没能捕捉到12万人去了哪里,直到没多久西海岸出现大规模工事,让美军气的差点骂人。

因为他们的确是想借演习第二次登陆仁川,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志愿军是怎么知道他们的意图,这让他们真的感到后怕,联想到这么多天战争中志愿军的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意识到这场战争看来说不定真的打不赢了。

就这样,在工事搞好之后,邓华才公然亮相,接替了在这里驻防的韩先楚部,随后进行训练炮兵,以应对美军登录作战。

对于邓华的行为,当时很多人不明所以,甚至认为这是小题大做,认为韩先楚在这里把防御工作做得很好,美军不可能在这里登录。

但邓华认为,如果战争中己方既然出现致命弱点,敌人未必想不到,但如果美军真的不惜一切代价在这里拼死一战,怎么办?

显然韩先楚部不一定能守得住,要知道美军在这里演习,可是集结了六艘航母,三艘巡洋舰,以及30多艘驱逐舰,如果他们真的突然发难,这么强大的军事登陆,这将是难以估计的损失。

果然,不久之后,美军眼看志愿军已经早有防备,知道突击登陆已经失去了先机,再也没有可能,于是将五艘航母撤回了海军基地,最终没有实现第二次仁川登陆。

虽然美军方面没有承认这一计划,但从中完全可以肯定他们是有这个心思,但庆幸在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之下,最终计划破产。